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7)
2023(8079)
2022(6678)
2021(5948)
2020(4977)
2019(10966)
2018(10419)
2017(19496)
2016(10751)
2015(11719)
2014(11159)
2013(10810)
2012(10004)
2011(8797)
2010(8769)
2009(7976)
2008(7612)
2007(6881)
2006(6095)
2005(5390)
作者
(33751)
(28074)
(28050)
(26216)
(17900)
(13777)
(12417)
(10942)
(10826)
(9716)
(9693)
(9444)
(9141)
(8931)
(8764)
(8614)
(8578)
(8364)
(8123)
(8116)
(7349)
(6879)
(6668)
(6523)
(6491)
(6153)
(6110)
(6092)
(5692)
(5677)
学科
(40174)
经济(40108)
(30402)
管理(28082)
(22329)
企业(22329)
方法(18339)
数学(16402)
数学方法(16264)
中国(14140)
(13809)
(10738)
(10077)
农业(9895)
(9436)
贸易(9434)
(9227)
业经(8986)
(7352)
劳动(7335)
(7283)
技术(6797)
环境(6261)
(6127)
金融(6127)
地方(6123)
(6094)
银行(6051)
(5877)
财务(5863)
机构
大学(153759)
学院(151069)
(64238)
经济(63182)
研究(57222)
管理(56092)
理学(49368)
理学院(48760)
管理学(47820)
管理学院(47575)
中国(41272)
科学(37588)
(35988)
(32947)
(30442)
农业(28945)
业大(28920)
研究所(28279)
(27121)
中心(25167)
财经(22285)
(22061)
经济学(20672)
(20650)
(20627)
北京(20506)
农业大学(19341)
经济学院(18848)
(18602)
师范(18208)
基金
项目(110698)
科学(86768)
基金(82825)
(77568)
国家(76522)
研究(72373)
科学基金(63405)
社会(48265)
社会科(45706)
社会科学(45692)
基金项目(43972)
自然(43463)
自然科(42478)
自然科学(42457)
(41943)
自然科学基金(41759)
(36954)
资助(33170)
教育(32399)
编号(25759)
重点(25452)
(24241)
(23419)
(23367)
计划(22948)
科研(22295)
创新(21885)
国家社会(21073)
(20790)
教育部(20155)
期刊
(64949)
经济(64949)
研究(41030)
学报(34278)
中国(32118)
(31799)
科学(29053)
大学(25006)
学学(24038)
农业(21523)
管理(20060)
(19632)
(12092)
教育(12082)
(11896)
金融(11896)
经济研究(11677)
财经(11139)
技术(10172)
业经(10137)
业大(10060)
(9653)
(9037)
问题(8844)
农业大学(8530)
科技(8299)
世界(7723)
(7341)
国际(7244)
资源(7034)
共检索到219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凡  曾鑫  黄炜  
本文基于《社会保险法》实施并采用城镇住户月度面板调查数据,首次从家户层面全面考察了社保缴费对劳动力就业、工资和家庭储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显著增加了企业和劳动力社保缴费,法律的实施不仅加重了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而且提高了养老账户的储蓄水平;社保缴费增加并未导致劳动力失业,但在职劳动力以降低工资的形式承担了至少一半的公司社保缴费负担;社保缴费增加虽然显著降低了0.9个百分点的家庭储蓄率,但依然显著促进了中国总体养老财富积累;社保缴费收益凸显性较高是导致上述结果的重要机制。本文结果表明加强社保费征管不仅有利于增加社保基金收入,而且能够促进中国整体养老财富积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志超  刘泰星  张诚  
中国农村家庭低消费、高储蓄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因素依然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家庭收入,但由于收入波动、失业、医疗和健康等不确定性而未能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保险参与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差距,对中低收入群体和社会网络较低的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家庭的不确定性,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中国家庭的储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可为扩大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克中   黄永颖   何凡  
社会保险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基于21世纪初省级养老保险征收机构的变更(规范化改革)和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法制化改革),本文系统评估了社保缴费的转嫁效应与劳动力市场再分配。研究发现:(1)两次改革均提高了企业的实际社保缴费率,但缴费负担的转嫁形式不同。规范化改革增加的缴费负担由企业承担,并减少了企业的雇佣规模,而法制化改革增加的缴费负担由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既降低员工工资,也减少了企业雇佣人数;(2)进一步分析显示,规范化改革中不同技能员工受到的就业冲击差异在不同模型中表现并不稳健,而法制化改革中低技能员工的工资受到的冲击相对更大,表明劳动力市场再分配效应的表现存在差异;(3)工资刚性和缴费凸显性较好地解释了两次改革中社保缴费的转嫁形式差异以及产生劳动力市场再分配效应的原因。研究结论为完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功能、扎实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颜迪   刘盼   袁璐璐   罗楚亮  
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背景下,探究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劳动供给和异质性劳动力的世代交叠(overlapping generations, OLG)模型,来考察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对劳动力市场就业以及不同技能劳动力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会增加经济中的劳动供给,并且低技能劳动力的劳动供给增加得更多。基于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的经验研究发现,养老保险缴费率与企业雇佣人数之间呈现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而与企业员工技能结构呈现显著正向变动关系;异质性结果表明,养老保险缴费率对非国有控股企业的雇佣规模影响更大。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减税降费”导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下调有助于增强企业雇佣规模,尤其是促进低技能人员的就业,从而有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张诚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女性劳动参与的角度对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女性劳动参与和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同一社区、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作为家庭中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20岁到30岁女性家庭、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和有二孩意愿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家庭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而家庭消费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同时,现阶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储蓄率。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晓瑜  薛靖茹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养老保险相关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缴费比例有较大的降低。本文从个体角度出发,对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的变化可能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基于地级市层面的缴费比例数据和2011—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我们发现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的下降会带来工资和就业的显著上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我们还利用2016年全国统一下调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这一外生政策变化,建立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分析,发现缴费比例下降有利于改善就业、提高工资以及增加劳动力供给。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志国  王博娟  陈孝伟  
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家庭的储蓄-教育权衡模式正逐渐发生变化,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和数值模拟对此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子代质量偏好的代表性消费者,统筹账户缴费率上升对其储蓄和子女教育投入均存在挤出效应;个人账户缴费率上升对子女教育投入没有影响,对储蓄存在挤出效应;子代质量偏好程度上升对储蓄存在挤出效应。实证检验表明:子代质量偏好和养老保险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储蓄行为影响不足。为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危机,政府政策选择的优先级依次是:出台措施缓解少子化危机、以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提高统筹账户缴费率。本文为分析当前我国家庭的经济决策模式、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陶纪坤  张鹏飞  
文章利用200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和2012~2013年上市企业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社会保险缴费对劳动力需求的"挤出效应"。研究发现:(1)在宏观省级层面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社会保险缴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显著挤出全国劳动力需求的4.95%左右;(2)进一步考察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发现,对于东部地区,社会保险缴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显著挤出劳动力需求的6.92%,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3)在微观上市企业层面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社会保险缴费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显著挤出劳动力需求的1.50%左右;(4)对于上市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对劳动力需求的挤出效应不显著;对于上市民营企业而言,社会保险缴费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显著挤出劳动力需求的1.93%;社会保险缴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将显著挤出劳动力需求的2.40%,在第三产业中将显著挤出劳动力需求的0.87%。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庞进舟  
储蓄来自家庭。储蓄与家庭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亿个家庭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我国的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储蓄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对策?本文作以浅谈。 一、我国家庭的变化 (一)家庭观念开放化。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封闭式的。改革开放,家庭门户打开,男人们走南闯北,女人们也不示弱。电视普及,报刊进家,“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家庭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传琦  张琪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回归方法分别探寻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低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时间的弹性为正且女性比男性高出30.5%,而工资水平对于家务劳动时间的弹性为负且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高出82.5%;在高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男女劳动力工作投入与家务劳动皆为负影响,工资对男性工作投入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比女性分别高出22.9%和16.8%,从而这部分劳动力会适当增加闲暇时间。总体来看,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对工作投入和家务劳动的影响相较于高收入群体更加明显,不同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和家务劳动的影响不同且存在一定性别差异。工具变量的使用增强了本文实证分析的稳健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军  朱臻  蔡丹阳  郑泺泺  纪福艳  
根据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和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理论,基于2018年浙江省14个县(市)681户营林调查户样本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营林劳动力女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女性劳动力单位面积营林投工量和女性营林投工比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不同林种营林投入女性化有明显差异,对经济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用材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作用不明显。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营林生产技能培训;发挥女性劳动力的营林生产优势等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永辉   刘慧  
以经济动机为主的家庭劳动力流出如何影响低龄老年人就业,事关老年人生活状态,对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8-2020年CFPS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家庭劳动力流出对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流出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并且显著增加了较年轻、身体健康、受教育程度低和收入低的农村男性低龄老年人就业。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家庭劳动力流出对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及农村低龄老年人的就业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在中介效应检验中发现,代际经济支持在家庭劳动力流出对低龄老年人就业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用。因此,应创造利于就业和创业的市场环境,促进家庭流出劳动力就近就业;提高低龄老年人养老保障,更好实现老有所养;提升低龄老年人就业保障,助力老有所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勋  刘晓  樊纲  
本文在二元经济框架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探讨中国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上升的原因。为此本文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家户的消费储蓄决策,将总储蓄率分解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和农民三类群体的储蓄率。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民工的边际储蓄倾向比农民和城镇居民高。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持续转移的进程中,农民工群体随着非农部门的资本积累而不断扩大,其高储蓄行为也推动了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上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在生命周期理论假说基础上,文章运用二步系统GMM方法对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并分析了抚养负担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少儿抚养负担的下降是促使居民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老年抚养负担对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总抚养负担减轻带来的储蓄率提高主要是由于快速下降的少儿抚养负担引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凤辉  
中国的人口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逐年减弱。文章分析了我国不同经济区域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轨迹,发现经济发达地区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出现下降趋势;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老龄化的影响,发现劳动力缓解了流入地老龄化,却加重了流出地老龄化;劳动力"乡—城"流动,使得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测算了不同省份的企业最大社保缴费能力和缴费负担,发现我国企业的社保缴费压力依然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