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28)
2023(4436)
2022(3577)
2021(3491)
2020(2526)
2019(5877)
2018(5635)
2017(8612)
2016(5979)
2015(6808)
2014(7043)
2013(5961)
2012(5534)
2011(5061)
2010(5333)
2009(4480)
2008(4281)
2007(4201)
2006(3818)
2005(3315)
作者
(13515)
(11085)
(10868)
(10781)
(6996)
(5355)
(5326)
(4547)
(4224)
(4106)
(3735)
(3723)
(3580)
(3578)
(3498)
(3474)
(3383)
(3259)
(3257)
(3226)
(3017)
(2754)
(2695)
(2602)
(2538)
(2516)
(2491)
(2484)
(2289)
(2242)
学科
教育(19291)
(13777)
经济(13644)
中国(12228)
管理(11670)
理论(9247)
(8885)
(8118)
企业(8118)
方法(6469)
教学(6337)
(5210)
(5111)
业经(4807)
(4537)
(4402)
(4299)
发展(4010)
(3888)
研究(3812)
(3802)
数学(3718)
社会(3660)
数学方法(3623)
政治(3506)
思想(3416)
改革(3313)
高等(3310)
技术(3206)
学校(3164)
机构
大学(76745)
学院(71458)
研究(27767)
教育(27294)
管理(21683)
(21378)
师范(21314)
(20823)
经济(20074)
理学(18574)
理学院(18251)
(17972)
师范大学(17830)
管理学(17782)
管理学院(17612)
科学(14907)
中国(13511)
(12922)
职业(12524)
北京(12346)
(12328)
技术(11713)
研究所(11576)
中心(11474)
(10977)
教育学(10600)
(10020)
(9419)
职业技术(8501)
财经(8500)
基金
项目(44525)
研究(41846)
科学(37159)
基金(28616)
教育(28599)
社会(25982)
(23381)
社会科(23083)
社会科学(23073)
国家(22989)
编号(20189)
成果(19626)
科学基金(19517)
(18663)
(17828)
课题(17491)
(15089)
基金项目(13808)
规划(13169)
项目编号(12161)
(12011)
重点(11534)
(11431)
教育部(11284)
(11197)
资助(11095)
研究成果(10631)
(10600)
(10230)
(10060)
期刊
教育(47978)
研究(33600)
中国(26544)
(23464)
经济(23464)
职业(11630)
技术(10431)
(8765)
学报(8424)
大学(8209)
科学(7643)
技术教育(7592)
职业技术(7592)
职业技术教育(7592)
管理(7152)
(6953)
高等(5981)
学学(5688)
(5416)
论坛(5416)
高等教育(5231)
成人(5056)
成人教育(5056)
农业(4903)
(4692)
财经(4481)
图书(4301)
发展(3961)
(3961)
(3912)
共检索到120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晓云  赵世奎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本身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只有考虑到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时,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体现和保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范建刚  
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错位,是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采取切实措施,适应社会需求,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石慧霞  
高等教育随着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与终身教育的界限逐渐模糊。高等教育要能够真正吸引每个人自愿参与其中并获得满足感。适应个体需求的教育质量观从本质上讲更接近教育的本真状态。《仁川宣言》提出2030年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关键词:全纳、公平、有质量、全民终身学习,得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宏军  江若尘  
在对经济学范畴“需求”的一般分析基础上,阐释了高等教育需求的定义及其特征,剖析了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兆东  
我国的审计事业和审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30多年,审计高等教育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本文结合目前开设审计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从审计高等教育供给、培养目标、学科定位与职业定位、专业课程设置与胜任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审计高等教育与三大审计主体的审计业务需求的契合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完善审计高等教育的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姜昕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和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人们的终身教育意识更加强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也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需要更高层次,教育内容需要更加丰富,教育形式需要更加灵活,教育主体需要更加多样。通过分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结构、专业结构、主体结构和区域结构等结构因素,提出应从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立知识动态更新和学历提升机制、建立多元化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区域性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均衡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结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应答●顾冠华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办学的依据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高等教育的价值也正是在适应、满足和调节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弼成  
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主体性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和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除了社会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质量两方面变化的原因外,还主要源于评价的主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的评价标准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以思想、兴趣、个性、发展和公平等为取向,而不是主体之外的其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无止境的,教育是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不断实现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启兵  毛亚庆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概念的扩展、知识特性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知识传播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要树立新的知识质量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尼古拉斯·汉德  佟希蒙  
本组文章选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2005年9月举办的“教育管理者国际论坛”外国专家的发言。文章在得到作者授权后,根据原文翻译整理而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廷柱  
2009年底,教育部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意向,引发了学术界内外的热烈讨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该如何应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以什么为起点,步骤有哪些?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困境,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绝大多数的大众型高校该如何调整其战略取向才能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在适应社会需求上,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如何改革?在社会需求中个人需求应占据何种位置,如何考虑个人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导向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组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分别展开探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有本章  冯典  
为了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关注作为其前提的知识的作用。因为知识是大学学术工作的基础,它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高等教育文化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知识形成了认知、诊断和处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基础。本论文从知识的作用及知识重建的视角,分别就以下五个方面以日本为案例来研究质量保障的方法:知识的作用;知识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打造学习中心: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多样化的知识:分裂、分化和冲突;探索新的大学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郑健龙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各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办一切的模式已被逐步打破,应建立起由政府的宏观质量调控、社会的质量调节和高校的质量管理三者有机协调、运转通畅的新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蔡正涛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评价主体趋向多元化,特别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得以发展壮大,但当前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尚需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制建设、完善行业规范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小波  余加宝  
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是指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除政府和高校之外的所有非官方的社会力量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构成、运行及功能。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的市场引导机制、文化系统的舆论监督机制和社会组织的评估评价机制。相对于政府、高校的质量管理,社会调节机制的运行具有发生的自发性、方式的间接性和效应的深刻性等特点,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质量氛围的营造、质量观念的引导和质量行为的规范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