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81)
- 2023(7196)
- 2022(5584)
- 2021(4796)
- 2020(3733)
- 2019(8202)
- 2018(7887)
- 2017(15014)
- 2016(7713)
- 2015(8566)
- 2014(8499)
- 2013(8612)
- 2012(8385)
- 2011(8111)
- 2010(8347)
- 2009(8220)
- 2008(7568)
- 2007(7215)
- 2006(6831)
- 2005(5794)
- 学科
- 济(62776)
- 经济(62635)
- 农(22844)
- 业(19237)
- 管理(18069)
- 地方(18000)
- 方法(16454)
- 业经(16353)
- 农业(15539)
- 中国(13303)
- 数学(12782)
- 数学方法(12743)
- 企(12133)
- 企业(12133)
- 地方经济(12001)
- 学(9909)
- 发(8700)
- 制(8614)
- 和(7965)
- 农业经济(7269)
- 财(7133)
- 经济学(7034)
- 环境(7003)
- 发展(6988)
- 展(6979)
- 融(6816)
- 金融(6815)
- 理论(6730)
- 产业(6719)
- 策(6454)
- 机构
- 学院(124807)
- 大学(122236)
- 济(64151)
- 经济(62960)
- 研究(47511)
- 管理(44392)
- 理学(37686)
- 理学院(37236)
- 管理学(36725)
- 管理学院(36483)
- 中国(35732)
- 财(26584)
- 科学(25671)
- 京(24445)
- 所(23275)
- 农(22782)
- 经济学(21463)
- 中心(21233)
- 财经(20914)
- 研究所(20846)
- 江(19204)
- 经济学院(18950)
- 经(18775)
- 范(17165)
- 师范(17070)
- 业大(16423)
- 农业(16311)
- 院(16083)
- 社会(15946)
- 北京(15366)
- 基金
- 项目(77329)
- 科学(61845)
- 研究(59372)
- 基金(56786)
- 家(48204)
- 国家(47722)
- 社会(43779)
- 科学基金(41055)
- 社会科(40152)
- 社会科学(40136)
- 省(30429)
- 基金项目(29450)
- 教育(25183)
- 划(24192)
- 编号(23463)
- 自然(22291)
- 资助(21962)
- 自然科(21746)
- 自然科学(21743)
- 自然科学基金(21365)
- 成果(19552)
- 发(19163)
- 国家社会(18370)
- 重点(17280)
- 部(17030)
- 课题(16474)
- 发展(16379)
- 展(16149)
- 性(15295)
- 创(15267)
共检索到200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常兴 陈鹏联
城中村是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人口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实行的典型反映,虽然长期以来因环境脏乱、治安严峻、文化贫乏等备受社会诟病,但不可否认城中村在支撑我国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缓解由此带来的诸多物质性匮乏和社会结构性矛盾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云桥
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对农村家庭造成较大冲击,出现大量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农村家庭功能随之出现了失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村家庭功能失衡问题解决不好,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村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农村家庭功能失衡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是试图探讨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功能失衡问题及其影响。
关键词:
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失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莉
近年来,道德问题正搅动着亿万中国人的感情。贤哲们就目前道德现象的"爬坡"抑或"滑坡"争执不休。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就道德本身而论道德,必然导致道德评判上的主观片面性。因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亚娟 张骥飞 刘英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城中村"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适应城市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加快农民市民化的需要。为此,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真正实现失地居民"老有所养、失有所保、贫有所济、病有所治、伤有所医"的和谐社会局面。
关键词:
城中村 失地居民 社会保障 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昌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政治改革等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关键期。在此大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换,推进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加强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强化社会治理中伦理道德的软约束,是当前进行有效社会治理亟待实施的政策举措。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多元共治 第三部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包先康
人的意识的变化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为的积极建构的过程,转型期农民意识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特征。改革开放前,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的传统意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小农经济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难以形成或被建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民的意识才真正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农民意识呈现出"碎片化"。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民族意识 农民意识 公民意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崎琦
地方高校作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关键力量,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简政放权、经济调整、社会构建的新形势,地方高校应抓住管理权限下移、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活力迸发的新机遇,通过协同共治、适应社会、高校法治等途径,谋求自身灵活性、多样性和延展性的发展,以期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践行高校使命。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常兴
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在本质上就充满着各种矛盾,社会系统是一个交织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现象的统一体。作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典型代表的城中村,充满着重重矛盾与冲突,体现在集体资产、经济利益、拆迁改造、文化隔阂等方面。然而普遍存在的冲突并不仅仅意味着对立与斗争,冲突对社会系统同样具有整合功能。处于冲突状态下的城中村经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多元利益主体的互动与博弈、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将逐步融入城市,实现城乡有效整合。
关键词:
城中村 社会冲突 社会整合 文化融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晓罡 薛继亮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单纯的人口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这实际上是一种因资产引致的社会分层,人为的把穷人和富人隔离开来,是一种伪"逆城市化"。从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利益主体及其界定出发,应站在新的高度实施城市化战略,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群的形成,以小城镇的逆城市化来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致力于解决好城中村改造中原住民和外来人口的社保问题、原住民和外来人口的差别居住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伪“逆城市化” 社会分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谭刚
本文以在深圳市福田区城中村进行的大量调研为依据,着重分析城中村的经济主体结构与经济活动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城中村经济运行机制,探讨当前城中村经济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指出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的城中村经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中村 经济 分析 深圳市 福田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赖丽华
城中村集体经济由于企业财产权属不明,所有权主体错位以及具有严重的排外性和封闭性等严重的体制弊端,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融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我国现行城中村集体经济的改造主要采取合作社制和股份合作制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带上了意识形态的标签,存在严重的缺陷。现代公司制模式能够彻底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将企业转化成资本开放的社会性企业,让企业彻底回归市场。公司制模式是实现城中村集体经济改造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集体经济 公司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玲,C.Cindy Fan
通过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劳动市场的变化,以在广州所作的1516份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户口迁移、非户口迁移、常住人口等不同居住身份、业主与非业主的不同就业身份、不同业主类型和非业主的就业单位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就业者转换工作的频率,选择和转换工作时的影响因素,收入的变化、目前的收入差异等,初步揭示了不同类型就业者的行为特征和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社会经济统计学来源于社会经济统计的实际活动。我们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应当从研究社会经济统计活动入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泽宇 李贵才 龚岳 罗罡辉
群体对土地增值收益的社会认知通过协调博弈机制对深圳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选取大冲村、湖贝古村两个城中村改造案例,构建群体对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增值收益的社会认知特征分析框架,分析了大冲村、湖贝古村两个城中村改造协调博弈形成的收益分配方案,以及处于协调博弈中的群体意见诉求,并提炼出多方社会群体关于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增值收益的社会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在大冲村的改造中,政府、开发商、村集体及村民形成了社会认知共识;在湖贝古村的改造中,"第三方"群体的社会认知与原有认知共识产生了分歧。认为未来应关注新的认知主体的新认知,关注社会认知向新的共识或分歧的演变,并关注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土地增值收益 社会认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