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93)
- 2023(9025)
- 2022(7508)
- 2021(7281)
- 2020(5968)
- 2019(13564)
- 2018(13422)
- 2017(25878)
- 2016(14213)
- 2015(15742)
- 2014(15573)
- 2013(15346)
- 2012(14325)
- 2011(13036)
- 2010(13339)
- 2009(12419)
- 2008(12224)
- 2007(11317)
- 2006(10600)
- 2005(9518)
- 学科
- 济(54093)
- 经济(53923)
- 管理(40667)
- 业(40060)
- 企(29148)
- 企业(29148)
- 农(25550)
- 农业(17615)
- 方法(17372)
- 中国(16545)
- 财(15476)
- 业经(15408)
- 地方(15039)
- 数学(12956)
- 环境(12805)
- 数学方法(12652)
- 制(12336)
- 学(11477)
- 策(11013)
- 和(10872)
- 理论(10432)
- 贸(9460)
- 贸易(9455)
- 银(9216)
- 银行(9197)
- 易(9156)
- 收入(8827)
- 行(8774)
- 划(8621)
- 发(8517)
- 机构
- 学院(194795)
- 大学(190683)
- 济(78120)
- 经济(76053)
- 管理(73146)
- 研究(69918)
- 理学(60977)
- 理学院(60252)
- 管理学(59213)
- 管理学院(58843)
- 中国(55602)
- 科学(41735)
- 京(41405)
- 财(39563)
- 所(35424)
- 农(34793)
- 中心(33077)
- 江(32579)
- 研究所(31408)
- 财经(29170)
- 范(28638)
- 师范(28491)
- 业大(27457)
- 北京(26858)
- 州(26131)
- 经(26077)
- 农业(26019)
- 院(25207)
- 省(23692)
- 师范大学(22499)
- 基金
- 项目(123121)
- 科学(96844)
- 研究(95466)
- 基金(86890)
- 家(74621)
- 国家(73884)
- 科学基金(63017)
- 社会(60748)
- 社会科(56201)
- 社会科学(56177)
- 省(49404)
- 基金项目(45637)
- 教育(42803)
- 划(41150)
- 编号(40734)
- 自然(38837)
- 自然科(37749)
- 自然科学(37739)
- 自然科学基金(37030)
- 资助(35002)
- 成果(34660)
- 课题(28634)
- 发(28289)
- 重点(27905)
- 部(26800)
- 创(24918)
- 性(24716)
- 国家社会(23789)
- 年(23687)
- 制(23477)
共检索到315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采用问卷法,对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生态贫民"生计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与理论性分析,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系统描述;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政策与建议。研究得出: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促进"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机制的系统性构建,是保证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活状况改善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利用问卷法对陕西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资本、教育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困境显著,生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出发,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系统构建方案,以从根本上推动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本文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范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潜力降低、生计资本脆弱,生计功能弱化、可持续生计能力与生计范式转变呈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由于生计资本的限制,生计范式转变受到制约。鉴于此,建议政府应增强对"生态贫民"的赔偿与补偿力度,从"生态贫民"的可持续生计潜力与生计资本出发,构建符合实际的生计转变范式,推动"生态贫民"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胤汉
本文依据商品生产基地的产值数据资料,通过直观分析法,在分析商品生产基地的职能、生产规模、等级层次的基础上,对陕西秦巴山区五个不同等级规模商品生产基地的结构与发展设想做了系统地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占存
1.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的步伐,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成经济优势。(1)着眼区外,调动省内甚至更大范围的力量联合开发矿资源;(2)有水怏流,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3)国家应对该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优惠扶持政策。2.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以下面四个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1)小秦岭钼钨金矿区;(2)山阳、镇安、柞水铅锌银铁多金属矿区;(3)凤、太铅锌金矿区;(4)汉江上游滑岸区。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选、冶技术水平,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全面摸清秦巴山区矿资源的家底,并为采矿设计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其次,加强设备和工艺的更新,做到生产高效、产品优质,低消耗,少污染...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卢毅
生态补偿是欠发达山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不可持续、市场主导模式有待健全,提出四川秦巴山区应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可持续生态补偿模式,设计补偿原则、方式和标准;针对四川秦巴山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协调共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通过建立区际横向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产地补偿机制、强化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实行补偿清单式管理等举措,推动实施可持续的生态补偿。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天然气 模式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蒋强 赵巍 阿周源源 刘影 刘心瑶 李梦月
水权交易是环境和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改革方向。中国水权交易正在加速展开,2014年我国在7个省区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试点工作。许多贫困山区是传统上的缺水地区或者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权交易是否会加重这些贫困山区的缺水问题是一个尚未探讨的问题。对水权交易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总结,从4个方面:初级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制度设计、水权交易模型和市场主导者全面回顾了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子,提出了解决贫困山区的在水权交易中的困难建议。
关键词:
水权交易 水资源 分布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馨蕊 翟绍果 王云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陕西省计划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从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此次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要求,金融支持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静
为了解贫困地区信息扶贫工作的现状,文章通过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梳理,对秦巴山区的信息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参与信息扶贫的机构众多,涵盖图书馆、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方式多样,且善于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基层信息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贫困户信息需求不旺以及普惠性信息服务少的困境。因此,本文从政策保障、激发受众需求以及构建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信息服务 信息扶贫 秦巴山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磊 姚顺波 邓元杰 侯孟阳 丁振民 李园园 龚直文 刘广全
基于InVEST模型,采用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三期的GlobeLand30土地覆被数据对其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运用地形因子研究其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2000、2010和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平均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868 9、0.867 5和0.864 0,呈持续下降态势;20年间,高等生境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低等生境面积大幅增加,2000~2020年期间增长了945 km~2;(3)生境质量较高地区多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秦岭山脉及南部大巴山脉周围,较低生境主要分布于西安、汉中和安康三大城镇群及周边区域;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呈现整体稳定,局部恶化的态势;(4)陕西秦巴山区生境质量分布具有显著地形梯度效应,低等生境在低地形梯度上具有强烈分布优势,高等生境在高地形梯度上占据主导优势,生境质量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因此,可根据不同生境类型的地形分布特征,提出针对性的生境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生境保护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明强
作为一次大规模的资源反哺过程,扶贫搬迁既有利于农村减贫,同时也可能会因反哺失衡而出现"分配型纠纷",阻断"资源反哺-治理有效"的逻辑链条。以陕南A县扶贫搬迁为例,因反哺失衡而导致的分配型纠纷表现为各种案件化的上访行为和非案件化的日常抵抗。清晰制度与模糊乡土之间的精准识别、悬崖效应与平均心态之间的精准帮扶以及主动应对与避责取向之间的精准管理,三重维度的冲突构成了分配型纠纷的制度性根源。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而言,打通"资源反哺-治理有效"的逻辑链条,就需要在资源反哺的基础上完善分配治理体系和分配治理能力。具体而言,需要提高基层政府的认证能力,协调多重面向的分配正义,平衡不同政策的帮扶落差,强化基层政府的主动回应。
关键词:
政策失衡 分配型纠纷 扶贫搬迁 分配治理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来,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加大对自主创业农户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