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13)
- 2023(2852)
- 2022(2118)
- 2021(2123)
- 2020(1719)
- 2019(3835)
- 2018(3837)
- 2017(6785)
- 2016(4039)
- 2015(4771)
- 2014(4766)
- 2013(4180)
- 2012(3826)
- 2011(3516)
- 2010(3474)
- 2009(3322)
- 2008(3148)
- 2007(2977)
- 2006(2769)
- 2005(2258)
- 学科
- 济(13161)
- 经济(13028)
- 管理(8765)
- 企(7296)
- 企业(7296)
- 业(7148)
- 中国(6610)
- 教育(6144)
- 理论(5779)
- 方法(5486)
- 业经(5436)
- 和(4441)
- 农(3975)
- 社会(3669)
- 财(3083)
- 企业经济(2930)
- 教学(2930)
- 经济理论(2896)
- 数学(2711)
- 政治(2687)
- 数学方法(2681)
- 制(2678)
- 工作(2658)
- 地方(2535)
- 学(2520)
- 思想(2487)
- 思想政治(2353)
- 政治教育(2353)
- 治教(2353)
- 德育(2342)
- 机构
- 大学(53642)
- 学院(47631)
- 研究(17517)
- 济(17336)
- 经济(16877)
- 管理(16790)
- 理学(14439)
- 理学院(14206)
- 管理学(13732)
- 管理学院(13619)
- 中国(11735)
- 京(11476)
- 范(9897)
- 师范(9873)
- 科学(9297)
- 教育(9103)
- 财(8913)
- 师范大学(7964)
- 江(7960)
- 所(7929)
- 北京(7603)
- 中心(7551)
- 研究所(6931)
- 财经(6820)
- 院(6475)
- 经(6165)
- 州(6029)
- 社会(5910)
- 农(5781)
- 业大(5663)
共检索到83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俊芳
社会转型既给大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给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学只有积极回应,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才能成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最能代表先进文化的机构。大学应做好以下几点:1.学术独立,把握好“即”与“离”的关系;2.彼此协调,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互相兼占;3.改革体制,建立良性发展运行机制;4.知行合一,保证大学的多层功能。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大学 大学回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敬 梁亚荣
农村集体公益用地作为农村公益设施的载体,对于农民基本社会福祉的保障、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起重要作用。通过对农村集体公益用地功能变迁的梳理,发现随着社会转型,因农民与国家相对关系改变,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农村集体公益用地功能历经了计划经济时期实现国家强力统合到新时期的功能分化,正沿着国民公共服务功能与集体成员共享功能分离、传统聚集功能衰退与现代公益功能兴起、血缘凝聚功能弱化与社区服务功能强化、行政功能的离析与个体福利价值观回归的路径演化。需要通过完善农村集体公益用地的界定、权属制度、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等几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效峰
近三十年来东南亚地区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其参与行为除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外,也日益对东盟地区治理产生影响。国家层面的变化是地区治理转型的基础,治理范式的兴起也使公民社会得以把这两个层面进一步联系起来。随着传统东盟方式的调整,地区公民社会逐渐成为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相关方,并以第三轨道形式参与东盟相关决策。公民社会参与使东盟治理结构得到改善,共同体意识得到加强,以人为本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公民社会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已初步形成,但受制于自身及环境因素,公民社会尚不能根本改变现有的国家中心主义。未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发展关系,需要考虑该地区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加强的社会维度。
关键词:
东盟 公民社会 政治参与 地区治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阿莎·古达 徐小洲 黄艳霞
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发展,传统大学的崇高地位和声望不再稳如泰山,不再是"象牙塔",不再能绝对居于精英地位并享有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它们不得不和其它社会机构一起竞争公共资金,像企业一样寻求多种资金来源;并且,它们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培养有批判精神的人和能干的领导者,还得为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柯文进
社会“三元结构理论”以“市民社会—经济—国家”为分析框架认识社会结构,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社会“三元结构”的角度看,大学是以志愿求公益的社会非营利组织,是以知识传授和创新为基础的学者的组织。大学作为特殊的知识生产机构,探索高深学问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与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有着显著的区别,必然要承担起作为社会思想库的使命。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大学 社会定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硕旺 黄敏
接受政府和公众问责是公立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发布年度报告接受公众监督是大学提高社会问责意识,规范社会问责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美国加州大学发布的年度问责报告指标体系完备、数据翔实,既说明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其工作模式和经验,对我国高校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我国公立大学应当成为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主体,提高受众意识、绩效意识和改革意识,建立公众本位的指标体系,用最便于公众理解的方式阐明学校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
公立大学 社会问责 加州大学年度问责报告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军仪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已经由社会的边缘组织转变为经济社会的轴心机构,在实现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平衡社会外部需求与自身发展,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调整其传统的职能,一种新的大学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日渐崛起。分析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崛起的动力机制和典型特征,使我们认识到创业型大学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 创业型大学 创业 研究型大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宣勇
作为大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学生组织面临着多样化的教育体系、社会化的后勤改革、网络化的数字校园和个性化的自主意识等方面的挑战。回归主体、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将成为大学学生组织重构的主旋律。开展多样化的咨询活动、提高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推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是大学学生组织变革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
大学学生组织 重构 理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庆荣
目前,我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更多地趋向于基于"绩效责任"的"教学问责",这种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评定",其缺陷表现在用常模参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是静态、孤立、有失评价伦理标准的评价。Stake所主张的以自我导向为出发点,强调评价客体及利害关系人参与,充分分析吸收各方意见,经过讨论推理形成为评价客体及利害关系人服务的替代性经验的回应式评价可以摒弃其局限性,是可应用于某一具体大学、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
教学评价 回应式取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敬峰
在《大学》成为“朱、王之争”风暴眼的境遇下,由《大学》而入回应“朱、王之争”已然成为中晚明以来学者共享的学术途辙。作为晚明东林学派的集大成者,高攀龙同样借助对《大学》的诠释介入晚明的全国性学术议题“朱、王之争”,以“尊奉崔铣改本《大学》”“辩难阳明”以及“推阐朱子”的学术取向,开辟出根柢朱子、批判吸收阳明的回应模式。这一模式深刻影响了明清之际的学术走向和学风递变,表征出晚明“朱、王之争”的学术态势渐趋由阳明学独盛向朱子学日兴转进,从而为朱子学在清初的复兴起到先导之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郑光梁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话语体系,并且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社会资本与强化政府回应有着内在制约和依赖关系,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发育的不成熟严重制约了我国政府回应的效率。因此,必须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培养公民人文精神、参与意识;加强政治社团和非政府组织建设,发展社团式社会资本。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社会公众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形成政府与公民的良好互动,进而提升政府的回应能力。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政府回应 公民社会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逯行 黄荣怀
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推动了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如何系统化地认识与研究当下的教育改革,同时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实践的干预策略,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本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视角出发,通过探讨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从认识论的角度梳理了教育社会实验生成演化的四个阶段,包括教育实践理论启蒙与初步探索的"前认识阶段"、教育实验形成与规范化的"前研究阶段"、从教育实践社会化到教育实验社会化的"后实践阶段",以及从关注教育实践到关注教育社会实验的"后研究阶段"。作为价值回应,"教育社会实验"在提升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上起到了认识论的作用;"教育社会实验研究"在加深对当代教育改革认识的基础上,为实践干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雷家彬
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的设计功用在于增加透明性,将院校信息向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全方位公开,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好地使用欧洲引以为荣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然而,研究者、欧盟、国家和院校、学生群体等潜在用户对该分类法的认同度不一,核心问题都指向了院校分类与分层或狭义的排名表间未能厘清的关系。正是吸收了这些不同声音才令U-map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这表明分类与分层是一对孪生问题,应正确理解分类对院校多样化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