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23)
2023(9335)
2022(7791)
2021(7210)
2020(6097)
2019(14491)
2018(14329)
2017(28000)
2016(15416)
2015(17619)
2014(17765)
2013(17719)
2012(16693)
2011(15037)
2010(15025)
2009(14044)
2008(14159)
2007(13049)
2006(11384)
2005(9973)
作者
(44311)
(37346)
(37237)
(35596)
(23615)
(18095)
(17183)
(14557)
(14048)
(13207)
(12601)
(12483)
(11757)
(11628)
(11583)
(11478)
(11461)
(10898)
(10762)
(10706)
(9143)
(9122)
(9015)
(8557)
(8545)
(8354)
(8260)
(8147)
(7494)
(7471)
学科
(68707)
经济(68546)
(41000)
管理(40676)
方法(32450)
(32089)
企业(32089)
数学(26571)
数学方法(26332)
(21160)
中国(18301)
业经(16501)
(15757)
地方(15173)
(14522)
农业(14372)
理论(13282)
(12620)
(11641)
贸易(11640)
(11468)
(11193)
环境(9426)
(9249)
财务(9228)
财务管理(9206)
(8736)
银行(8714)
(8691)
金融(8687)
机构
大学(225525)
学院(224134)
(93384)
经济(91330)
管理(85217)
研究(75321)
理学(73503)
理学院(72613)
管理学(71422)
管理学院(70980)
中国(56312)
(47869)
科学(46173)
(42252)
(38931)
(38086)
中心(35175)
研究所(34620)
(34437)
财经(33870)
业大(33635)
(31436)
师范(31192)
农业(30650)
(30557)
北京(29875)
经济学(29556)
(27255)
经济学院(26723)
(26659)
基金
项目(146956)
科学(115098)
研究(109200)
基金(105468)
(91161)
国家(90334)
科学基金(77006)
社会(70521)
社会科(65629)
社会科学(65605)
(57895)
基金项目(56241)
教育(50440)
(48634)
自然(48310)
自然科(47135)
自然科学(47121)
自然科学基金(46311)
编号(45573)
资助(42503)
成果(37426)
重点(32967)
(32943)
(32367)
课题(31043)
(30197)
国家社会(28397)
教育部(28258)
科研(28152)
创新(28137)
期刊
(104478)
经济(104478)
研究(65120)
中国(44530)
(35385)
学报(34654)
(34248)
科学(32097)
管理(28386)
大学(26117)
教育(24871)
学学(24316)
农业(23764)
技术(19557)
(17325)
金融(17325)
财经(17150)
业经(16701)
经济研究(16168)
(14898)
问题(14458)
(13175)
技术经济(11639)
(11579)
图书(11331)
资源(11252)
理论(10325)
(10323)
商业(10127)
现代(10086)
共检索到330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伏虹  
劳动力再生产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离以及二者的双重转化揭示了劳动力再生产的实质是资本支配劳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及鲍尔斯、金提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的再生产理论都是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具体发展。立足中国体制转型和劳工再生产的实践,这三种理论都只能解释部分事实。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劳工问题”主要涉及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二者呈现为两种不同进路:前者指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劳动力资源的接续补充、代际传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型塑过程;后者是指,面对集体主义时代的阶级实体消解、改革以来阶级话语消失的双重背景,传统产业工人和新型工人群体的“再形成”过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俊山  
"新常态"是原有发展方式下各种矛盾的积累叠加,使原有发展模式不能继续的阶段。引领新常态,需要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对经济结构进行存量调整、增量做优,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等手段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加入基本建设部类,分析在基本建设部类不同的周转阶段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与方式,可以很好地揭示资本周转的周期特征,从而能够准确地说明了旧的发展模式中过剩产能和过度库存的产生原因及其性质,说明这部分产品实现中的困难。由此可得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新常态下的发展,应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关系调整两个方面着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梦博  李世斌  
需求侧管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前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逢其时,但传统供给学派大规模减税的主张并不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均衡原理已经充分阐明了在社会生产中,结构均衡和优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谭晓军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消费服务业的发展也正是强调要遵循这样一个协调、均衡的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文中消费服务部门是指与消费相关的服务部门,对其社会再生产图式的创立是本文对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尝试性补充。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映晖  张正河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 ,深入分析了农村改革后二十年来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 ,得出如下结论 :1 983~ 2 0 0 3年 ,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总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生活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稳步下降 ,文教娱乐费、医疗保健费和工时费的比重却明显提高 ,其中文教娱乐费上升幅度最大。比较而言 ,城乡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仍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朱智洺  
本文就劳工标准之争 ,提出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工标准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并就此进行博弈分析 ,结论是 :劳工标准之争短期内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但逐渐会被纳入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中。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陈姝兴   丁任重  
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中系统剖析消费的功能,探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提振效应。结合马克思两部类经济增长模型和包含结构变量的潜在产出模型测算中国1979年以来的消费潜力,并预测未来至2035年的消费潜力,探究未来消费潜力支撑经济增长的内在数量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消费潜力的趋势总体平稳,既不会出现强劲的反弹,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失速,中国消费提振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叠加周期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痛点是消费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严重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了提升消费潜力的相应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立君  刘红艳  何慧爽  
通过研究1991~2006年全世界164个国家工业化演进与劳工环境变化的关系,并与中国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劳工环境在不断改善;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中国劳工环境状况具有优势。中国劳工环境的改善需要与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不能脱离生产力与产业结构水平人为地提高或降低劳工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劳工环境的改善,但产业结构对劳工环境的改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整个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是实现中国劳工环境持续改善的有效推动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郭庭政  李博洋  段宁  降林华  但智钢  
基于资源再生产业特征,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外部性理论和全球价值链三个不同视角,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证明了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完全满足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多重外部性的集合体,集群化发展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对资源再生产业二次污染问题的有效管理方式;而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是"水往低处流"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大循环也是必然的趋势,集群化发展模式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文进  柳杨青  
人口再生产中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其统一或矛盾及其力量对比,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生产的规模经济作用等因素有关。人口生产的变化是人口生产中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实现我国人口质量构成系统由宝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一要普及社会性养老保障;二要实行强制性九年或十二年义务教育制;三要改变目前对质高劳动力紧而对质低劳动力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四要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锡奎  
社会再生产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统一整体。在这一统一整体中,投资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环节而存在,但是却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从资金分配、资源配置角度考察,投资属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要素之一。从投资经济活动的需求加以分析,投资则属于社会再生产消费环节的要素之一。投资经济活动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即投资品的消费和直接或间接为投资经济活动服务的活劳动的消费。从投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易昂  
由于缺乏制度性约束,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在造福经济的同时,也导致了城乡分割、城市分割和区域分割的多元分割现象。地方政府间的策略行为是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因素之外,还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迁移和城乡户籍制度等分割因素。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分割。本文以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地方政府中介机制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简单模型,并提出了完善和解决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问题的合理化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  郭冠清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朝庆  王茹薪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朝庆  王茹薪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