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02)
- 2023(8130)
- 2022(6686)
- 2021(6212)
- 2020(4878)
- 2019(11316)
- 2018(10731)
- 2017(20776)
- 2016(10594)
- 2015(11612)
- 2014(11048)
- 2013(10962)
- 2012(10196)
- 2011(9563)
- 2010(9499)
- 2009(9003)
- 2008(8835)
- 2007(7998)
- 2006(7192)
- 2005(5928)
- 学科
- 济(47412)
- 经济(47246)
- 业(31049)
- 农(26697)
- 管理(25730)
- 企(21994)
- 企业(21994)
- 农业(18067)
- 方法(18006)
- 业经(15447)
- 数学(13968)
- 数学方法(13814)
- 中国(13805)
- 财(12861)
- 地方(9851)
- 制(9711)
- 理论(9338)
- 学(8731)
- 贸(8296)
- 贸易(8292)
- 易(8098)
- 融(8062)
- 金融(8060)
- 发(7734)
- 收入(7620)
- 银(7546)
- 银行(7532)
- 农业经济(7421)
- 和(7371)
- 行(7268)
- 机构
- 学院(155412)
- 大学(154127)
- 济(65510)
- 经济(64190)
- 管理(57428)
- 研究(52767)
- 理学(49907)
- 理学院(49298)
- 管理学(48455)
- 管理学院(48157)
- 中国(41048)
- 财(31679)
- 京(30353)
- 科学(30176)
- 农(28953)
- 财经(25438)
- 所(25360)
- 中心(24685)
- 经(23171)
- 研究所(22973)
- 江(22901)
- 范(22541)
- 师范(22381)
- 业大(21691)
- 经济学(21611)
- 农业(21262)
- 经济学院(19596)
- 财经大学(18979)
- 北京(18624)
- 州(18267)
- 基金
- 项目(104716)
- 科学(84010)
- 研究(80217)
- 基金(77941)
- 家(67032)
- 国家(66371)
- 科学基金(57114)
- 社会(55851)
- 社会科(51656)
- 社会科学(51640)
- 基金项目(41378)
- 省(39946)
- 教育(35912)
- 自然(33621)
- 划(33499)
- 自然科(32874)
- 自然科学(32866)
- 编号(32477)
- 自然科学基金(32306)
- 资助(29783)
- 成果(27618)
- 部(23792)
- 重点(23508)
- 国家社会(23383)
- 发(23194)
- 课题(22071)
- 创(21859)
- 性(21174)
- 制(21155)
- 教育部(20982)
共检索到229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袁宇阳 张文明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应用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已然成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在乡村直播带货的过程中,以信任、互惠规范和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的社会资本是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基础,而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则是促进乡村直播带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乡村直播带货呈现出社会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困难的问题:其一,农民之间缺乏社会资本,难以产生有利于直播带货的合作行为;其二,过于依赖政府官员和明星主播,缺乏直播带货的内生动力;其三,线上农产品销售模式信任不足,难以与线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竞争;其四,缺乏丰富的互惠规范,难以吸引消费者进行二次购买;其五,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不足,无法建立乡村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破解乡村直播带货困境的关键在于激活社会资本,探索有利于乡村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措施。因此,应建立乡村直播带货合作组织,培养乡村本土直播人才,设立全程直播流程,丰富乡村直播带货的互惠规范,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以此促进消费者与乡村之间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关系网络的形成,并不断再生产社会资本,从而实现乡村直播带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乡村 直播带货 信任 互惠规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袁宇阳
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占比不断增长的数字社会中,乡村直播带货逐渐成为乡村社会和农民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主要路径之一,推动众多农民与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相衔接,促进农民收入提升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大国小农”的数字化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要将共同富裕战略与乡村直播带货实践有机耦合,在推进乡村直播带货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反思性借鉴斯科特的道义经济学理论,发现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直播带货,必须塑造相对平等的参与机会、合理的数字红利分配、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及完善的保障制度,构建适应乡村直播带货的数字道义。然而,由于存在数字鸿沟下弱势农民参与边缘化、流量分化下红利分配不平等、乡村“原子化”下村民互惠不足、新型数字风险下保障制度匮乏等原因,乡村直播带货可能带来乡村内部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非预期后果,应通过提升弱势农民数字参与能力、强化乡村直播带货红利共享、构建乡村直播带货分工体系、完善乡村直播带货保障制度,夯实乡村直播带货中的数字道义基础,增进数字化转型的普惠价值,在推进乡村直播带货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宇阳
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路径。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在数字治理技术供给乡村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认知、行政、文化以及关系的嵌入。然而,由于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认知不足、“数字锦标赛”下的“数字政绩”激励、“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数字脱域”下“基层-农民”关系脱嵌等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嵌入不足、行政嵌入过度、文化嵌入缺位以及关系嵌入弱化等多重困境。应该有序推进数字治理、普及乡村数字教育,改善乡村数字治理考核体系,促进乡村本土治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治理,多途径增进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农民”关系,以此塑造良好的嵌入性环境,真正实现有效乡村数字治理。
关键词:
嵌入性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数字乡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余斌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合作共管是实现善治的两个基本前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并日渐完善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鲜明地体现了善治的基本取向。我国现行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脱胎于长期实行的传统的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尽管管理主体已经多元化,但它们自身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在乡村社会管理中合作共管功能的发挥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治理和善治的理念,完善乡村社会管理各主体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架构起主体间社会管理网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汪杰贵
当前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主要包括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等四个方面。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是超越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路径之一。一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概念认知和分类认知困境;二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农民自组织文化客观性普及和农民自组织文化内化,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认同;三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来源认识、文化形成路径、文化本质认知和文化发展趋向定位等困境,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自觉;四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困境和外部环境困境,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汪杰贵
当前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主要包括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等四个方面。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是超越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文化困境路径之一。一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概念认知和分类认知困境;二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农民自组织文化客观性普及和农民自组织文化内化,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认同;三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化来源认识、文化形成路径、文化本质认知和文化发展趋向定位等困境,从而实现农民自组织文化自觉;四是乡村社会资本现代转型有利于超越农民自组织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永强 于水
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破解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悬浮化”问题对加速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借助组织嵌入、资本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然而,在与乡村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基层自治的间断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经营权衡、资本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脱嵌遭遇、工商文化与小农文化的交织碰撞等复杂境况使得社会资本陷入角色悬浮、项目悬浮、制度悬浮、理念悬浮等脱嵌困境。为此,基于融合共生的发展导向,从激活共生单元协同力、加快形成共生意识、强化共生关系维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共生新图景,推动社会资本从“脱嵌悬浮”向“融合共生”转变。
关键词:
悬浮 融合共生 社会资本 和美乡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永强 于水
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破解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悬浮化”问题对加速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借助组织嵌入、资本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然而,在与乡村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基层自治的间断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经营权衡、资本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脱嵌遭遇、工商文化与小农文化的交织碰撞等复杂境况使得社会资本陷入角色悬浮、项目悬浮、制度悬浮、理念悬浮等脱嵌困境。为此,基于融合共生的发展导向,从激活共生单元协同力、加快形成共生意识、强化共生关系维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共生新图景,推动社会资本从“脱嵌悬浮”向“融合共生”转变。
关键词:
悬浮 融合共生 社会资本 和美乡村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国河 江小玲
资本下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助推力量。在现实中,资本下乡企业也遭遇到各种发展的难题和困境。已有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以及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互动不足对下乡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尚待揭示其具体过程、逻辑和机制。本研究以Z村外来资本H公司的茶产业项目为例,深入考察村企的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和机制,从而理解和阐释资本下乡企业为何与村庄互动困难,村企合作为何会陷入僵局和困境及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村企双方建构关系的行动逻辑有根本差异,外来资本主要是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秉持权力逻辑、精英导向,而村庄既具有利益导向的工具理性,还有希望把村庄建设好的价值理性,双方在企业做大的过程中尚能合作,但在H公司锐意做强而忽视与村庄互惠性的利益和情感共享之际,企业资本的理性和Z村的互惠、道义性需求产生难以互融的分歧,村企合作开始陷入困境。为了破解下乡资本面临的村企关系困局,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资本下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
资本下乡 村企关系 乡村振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昊 梁亚荣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义媛
中国农业的规模化转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资本下乡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村庄社会的抵抗。本文以湘南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例,考察资本下乡后如何遭遇来自村庄社会的阻碍,以及资本如何利用村庄社会资源化解阻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下乡资本化解社会困境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将土地转包给当地的家庭农场("代管户"),企业得以将这些家庭农场吸纳进自己的产业链中,并利用本地人的社会资源,如熟人社会的"人情""面子""内外有别"等原则,解决劳动雇佣、监督以及村庄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本文认为,家庭农场所赋有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下乡企业化解社会困境的润滑剂,贡献于资本积累。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家庭农场 社会困境 社会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冬冬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新乡贤文化 乡村治理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明 陈静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农村贷款难的问题虽已提出多年,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恰当可行的途径来解决。可以考虑通过组建具有社会资本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有力担保,有效解决农户贷款抵押品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等瓶颈问题,同时为破解农村信贷困境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 农村信贷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罗贤宇 李清泽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是具有多重功能和多元价值的绿色宝库。森林“四库”视域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动乡村“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民福祉需求有效协同、破解乡村“生态共富”发展关键性难题、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整体效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目前,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然面临着林水多元价值挖掘阻力制约、森林经济价值有效转化阻碍、森林食品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森林碳汇发展水平滞后等现实困境,掣肘着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据此,提出了构筑“绿色水库”、发挥林水协同发展“乘数效应”,践行“两山”理念、创新森林生态资源多层次富民机制,树立“大食物观”、促进森林食品高质量多元化供给,聚焦“双碳”目标、推进森林碳汇内生性可持续发展等对策建议,以协同发力破解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助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迈上新台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映雪
项目化的资源配置和供给是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考察发现,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存在项目竞争与政绩工程、项目导向与政府错位、项目逐利与执行变通、项目实施的基层矛盾与精英俘获等多重困境。而困境产生的根源是由于乡村振兴项目有限性与需求广泛性的张力、项目分配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不足、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双重规制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做好项目整体规划与分配、提高项目利益协调能力、强化项目监督、优化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关系是破解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项目化运作 基层治理 项目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