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86)
2023(15136)
2022(12624)
2021(11568)
2020(9457)
2019(20999)
2018(20458)
2017(38600)
2016(21228)
2015(23311)
2014(23047)
2013(22690)
2012(21053)
2011(19033)
2010(19285)
2009(18082)
2008(18070)
2007(16439)
2006(14771)
2005(13261)
作者
(62646)
(52992)
(52505)
(49618)
(33257)
(25382)
(23541)
(20191)
(20115)
(18695)
(18294)
(17719)
(16992)
(16542)
(16521)
(16067)
(15746)
(15361)
(15297)
(15015)
(13352)
(13185)
(12847)
(12335)
(11935)
(11824)
(11808)
(11764)
(10636)
(10625)
学科
(90553)
经济(90360)
(64363)
管理(59762)
(51069)
(43793)
企业(43793)
农业(33975)
方法(32138)
业经(27101)
数学(26665)
数学方法(26423)
中国(25692)
(24494)
地方(22220)
(21860)
(17889)
(15404)
(14584)
(14427)
贸易(14422)
(14408)
银行(14361)
(14190)
金融(14185)
(14013)
环境(14003)
(13728)
(13417)
财务(13383)
机构
学院(305960)
大学(303529)
(125623)
经济(123024)
管理(113106)
研究(107522)
理学(97786)
理学院(96632)
管理学(94945)
管理学院(94390)
中国(82149)
(73787)
科学(67037)
(63322)
(58746)
农业(56873)
(55217)
业大(53264)
研究所(50031)
中心(49587)
(48001)
财经(45607)
(41458)
(40851)
师范(40363)
北京(38894)
经济学(38217)
(37893)
(37281)
(36845)
基金
项目(208111)
科学(164143)
基金(151306)
研究(151306)
(133991)
国家(132713)
科学基金(112424)
社会(99906)
社会科(93501)
社会科学(93474)
(82793)
基金项目(80696)
自然(71194)
自然科(69486)
自然科学(69461)
(69283)
自然科学基金(68250)
教育(68146)
编号(60684)
资助(58996)
成果(49536)
重点(47455)
(46372)
(46322)
(43573)
(42570)
课题(42430)
国家社会(41608)
创新(40769)
(40037)
期刊
(148756)
经济(148756)
研究(88381)
(76636)
中国(67751)
学报(54832)
农业(51428)
科学(49187)
(44780)
大学(42045)
学学(39893)
管理(38047)
教育(32052)
(31376)
金融(31376)
业经(29697)
(24286)
技术(23684)
财经(22897)
经济研究(21140)
问题(20667)
(19593)
(18850)
农村(15918)
(15918)
业大(15670)
农业经济(15590)
世界(15556)
科技(14821)
资源(14766)
共检索到464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东平   田北海  
经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洗礼,回流农民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厘清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行为逻辑,对于应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难题、缓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回流农民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程度偏低,接近三成的回流农民从未参与过本村的公共事务活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具有积极影响,且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动员”和“制度引导”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通过增进回流农民的村社认同进而促进其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意识的提升显著削弱了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动员与引导作用,而基于行动意义的主体价值表达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则是人际信任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重要条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东平   田北海  
经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洗礼,回流农民在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厘清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行为逻辑,对于应对乡村建设行动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难题、缓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回流农民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机制分析模型,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乡村建设参与程度偏低,接近三成的回流农民从未参与过本村的公共事务活动;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具有积极影响,且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动员”和“制度引导”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通过增进回流农民的村社认同进而促进其乡村建设参与;主体意识的提升显著削弱了正式网络和制度信任对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动员与引导作用,而基于行动意义的主体价值表达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则是人际信任促进回流农民乡村建设参与的重要条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马艳茹  
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乡土社会曾经的缺场者,回流农民可能面临回流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行为,构建了"情境—动力—资源"的适应行为分析链,将文化距离视为文化再适应的情境要素,将回流地地域认同视为动力因素,将社会资本视为能力因素,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行为文化再适应水平>观念文化再适应水平>制度文化再适应水平>物态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结构特征;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是受文化适应情境、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回流地的文化距离尤其是回流地的差异是导致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困境的重要情境因素;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是促进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融洽度是提升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资源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北海  马艳茹  
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乡土社会曾经的缺场者,回流农民可能面临回流后的文化再适应问题。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视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行为,构建了"情境—动力—资源"的适应行为分析链,将文化距离视为文化再适应的情境要素,将回流地地域认同视为动力因素,将社会资本视为能力因素,基于鄂、湘、黔、川四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回流农民的文化再适应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行为文化再适应水平>观念文化再适应水平>制度文化再适应水平>物态文化再适应水平"的结构特征;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是受文化适应情境、适应动力和适应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回流地的文化距离尤其是回流地的差异是导致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困境的重要情境因素;对回流地的地域认同是促进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回流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回流地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融洽度是提升回流农民文化再适应的重要资源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高跃伟  刘浩  
文章以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中代表性高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数据为基础,采用贝叶斯逻辑回归模型对农民工回流意愿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整体回流意愿较以往有明显增强。回流意愿在代际和空间上差异显著,不同省份因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劳动力输出历史的影响,其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形式及形成机制千差万别;同样,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务工动机、生存质量、生活目标及家庭责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有不同的流动决策和意愿。此外,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城乡发展规划以及“三农”政策的推动力也显著地影响到农民工的整体流向和流动结构。而对于农民工个体而言,其对经济压力、工作强度以及归属感和融入感的感知,则是决定其未来的流动方向和流动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唐丽桂  
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要把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引回来"、"留下来"。"城归"是近年来我国精英人才的首次"人才回流",是"三农"政策富集的成效,是我国城乡关系的"自我调节",其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人才的"引回来"。研究认为,当前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关键在于如何把人才"留下来",实现向村民与"新村民"的身份转化与意识转化,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研究提出,"留住"人才,需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应加强乡村规划与执行,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化;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快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乡愁"文化的粘性。在人才内部机制建设方面,应加快树立乡村共治共享理念,促使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建立双重诚信体系,提升政府与村民诚信意识;建立人才长效培育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蕾  李林桐  
农民工外出迁移会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本有别于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回流农民工收入的作用机理与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采用调研数据,首先分析外出务工人力资本积累、家乡社会资本及其交互项对回流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发现经营型与低技型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更加依赖于社会资本禀赋。接着,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收入层次回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低技型与经营型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本的作用下,可获得中高水平的收入,而高技型人力资本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较少依赖于社会资本。研究结论揭示并验证了外出务工人力资本积累对回流农民工收入的直接贡献以及家乡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别人力资本报酬率的交互影响差异。该结论对于农民工个人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蔡新会  蔡会明  
本文论述了农民工乡村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进城社会资本缺失的补救。目前与农民工有关的城市社会资本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有关的正式制度安排,农民工很难利用,农民工进城社会资本严重缺失。补救办法: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引导;除政府组织外,倡议建立一些帮助农民工的社会组织;鼓励发展一些服务农民工的非政府组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帆   曹阳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农村居民对于自我利益的追求与实现将植根于社会整体收益的显著改善,而乡村振兴作为聚合多元要素力量而创新实施、加速发展的手段,为聚合多元要素和分散力量提供了有利渠道路径。推进乡村振兴共同体建设就应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与组织功能,并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基础上实现受益面扩展,以及完善乡村振兴共同体的治理机制,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为加强共同体人才队伍建设,未来应采取“量”“质”政策、优化要素配置、拓展就业领域、强化职业培训、加大科技投入,使返乡回流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帅帅   尹冠球  
[目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剖析资本下乡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对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2014、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资本下乡对劳动力回流的影响,探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进一步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果]资本下乡显著促进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且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资本下乡可以通过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两条路径吸引外出劳动力回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正向调节了资本下乡的劳动力回流效果;资本下乡显著增强了回流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意愿,更能吸引创业型、务工型劳动力回流。无论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纯农型,还是以非农就业为主的Ⅱ兼型家庭,资本下乡均可以促进其劳动力回流。且相较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效果显著。[结论]应进一步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构建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进而拉动“智力回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汪杰贵  周生春  
克服我国现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缺陷,构建全新的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组织供给制度尤为必要。重构乡村社会资本,超越农民集体行动困境,形成农民自主组织,克服农民自主供给农村公共服务困境,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组织供给制度的前提。探索乡村社会资本重构途径则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组织供给制度的必由之路。重构乡村社会资本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基层政府在乡村社会资本重构中的间接作用;二是推动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三是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晨   李瑾   冯献  
【目的】作为数字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数字化认知普遍较差、数字化“新农具”的操作应用能力普遍不强、直播电商等“新农活”的参与能力较弱,旨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字乡村这一伟大实践中。【方法】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和对北京13个涉农区1500位农民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数字意识、数字通用素养、数字技术素养等6个维度搭建了农民数字素养体系,并基于KAP模型构建了“农民数字素养—对政府数字服务满意度—农民数字乡村参与行为”理论模型,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索了农民数字素养影响数字乡村参与的作用路径,并提出了激发农民参与数字乡村的相关政策建议。【结果】①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其数字乡村参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②农民对政府数字服务的满意程度会间接影响其对数字乡村的参与程度;③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民数字素养影响农民数字乡村参与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扎实推进数字乡村,让农民多参与、广收益,一是要通过构建农民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二是要通过加强优质农村服务资源供给与共享、推动服务多元化参与等方式强化农村数字化服务水平,三是要通过强化农村网络承载能力、推动现有技术设备“适农化”改造等方式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工的回流无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然而,面临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回流农民工能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农民工回流的时代背景、意义和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需多方努力:建立回流农民工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备且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科学规划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晓哲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探索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村产业融合,对于激发小农组织化潜能、提升农业产出效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合作社带动产业融合的政策调整可以看出,农民合作社经历了初期起步、产业破壁、快速发展与带动农村三产融合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合作社展现出了资源整合、乡村治理和农民增收的独特优势。然而,当前合作社还面临着规模较小、配套机制不完善、利益关系松散等问题,必须从壮大合作社规模、优化各项制度保障体系以及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等方面着手,构建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晓明  
乡村治理面临社会结构变迁,乡村规约权威弱化,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现实挑战,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对于重构乡村自治的信任网络、秩序空间和德治观念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增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要求在政策层面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与引导,实现不同资本类型的有机整合,共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