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02)
2023(4553)
2022(3841)
2021(3278)
2020(2701)
2019(5935)
2018(5753)
2017(11516)
2016(5813)
2015(6597)
2014(6623)
2013(6754)
2012(6642)
2011(6230)
2010(6434)
2009(6215)
2008(5914)
2007(5636)
2006(5413)
2005(4887)
作者
(17156)
(14669)
(14539)
(13986)
(9443)
(6778)
(6673)
(5489)
(5462)
(5265)
(5112)
(4766)
(4713)
(4625)
(4474)
(4437)
(4245)
(4190)
(4180)
(3843)
(3713)
(3528)
(3468)
(3405)
(3401)
(3307)
(3046)
(2910)
(2828)
(2775)
学科
(54831)
经济(54696)
管理(17728)
方法(16189)
地方(14600)
(14422)
(13101)
企业(13101)
数学(12568)
数学方法(12507)
地方经济(11607)
中国(10525)
业经(10450)
(8468)
(7880)
(7659)
(7575)
理论(6789)
经济学(6434)
(6001)
(5885)
金融(5884)
环境(5679)
农业(5379)
(5271)
(5107)
产业(4986)
社会(4926)
(4917)
(4699)
机构
大学(98088)
学院(97375)
(55265)
经济(54414)
研究(36341)
管理(35948)
理学(30498)
理学院(30170)
管理学(29810)
管理学院(29619)
中国(27120)
(23824)
(19302)
经济学(19129)
财经(19018)
科学(18063)
(17815)
(17136)
经济学院(16815)
研究所(15780)
中心(15218)
(14365)
财经大学(13931)
社会(12725)
北京(12492)
(12207)
师范(12158)
(12156)
科学院(10968)
(10949)
基金
项目(57084)
科学(46221)
研究(43691)
基金(43263)
(36007)
国家(35716)
社会(33748)
科学基金(31275)
社会科(30871)
社会科学(30858)
基金项目(22166)
(20971)
教育(19124)
资助(17812)
自然(16852)
(16840)
自然科(16456)
自然科学(16454)
编号(16206)
自然科学基金(16193)
国家社会(14304)
成果(13872)
(13394)
(13336)
(13314)
经济(13214)
重点(12596)
教育部(12233)
人文(12218)
发展(11747)
期刊
(70686)
经济(70686)
研究(35732)
(18598)
中国(17906)
管理(15038)
经济研究(12700)
科学(11649)
财经(11500)
学报(11108)
(10083)
(10061)
(10026)
金融(10026)
大学(9376)
学学(9013)
问题(8834)
业经(8409)
技术(8223)
技术经济(7011)
农业(6470)
统计(6463)
世界(6454)
教育(6022)
(5883)
经济问题(5727)
经济管理(5526)
(5404)
经济学(5363)
改革(5332)
共检索到157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晓红  黄春梅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资本是嵌入到关系网络中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范式以及网络成员获得资源的能力的综合。社会资本由两个维度构成: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相应地,社会资本包括两种类型: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制度属性和资本属性是社会资本的两种属性。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决定了认知维度,但是认知维度会反作用于关系维度;同样,制度属性决定了资本属性,而资本属性会反作用于制度属性。关系维度对应着资本属性,认知维度对应着制度属性。通过关系网络获得资源的能力是关系型社会资本,对应着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因为认知的同质性而获得的增加产出的可能,是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应着社会资本的制度属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晓红  郭蓉  
从一个新的视角——经济学视角基于生产函数定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分析一个地区利用自身现有资本、劳动等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使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能力。而从经验含义看,制度激励、技术改进都能增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促进西部制度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储玉坤  
据美国报刊报道,近来美国出现了一批“开明派”人物,纷纷向供应学派理论提出挑战,认为供应学派主张放任自由、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是解决不了美国日趋深重的经济问题的。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一个相当大的公营部分,对资本主义慢性的不稳定状况能起平衡的稳定作用,故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他们认为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经济学家》编辑部  刘诗白  卫兴华  刘伟  逄锦聚  赵德武  张宗益  曾康霖  赵国良  刘灿  丁任重  张宇  盖凯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理论智慧,阐明了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前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为了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创新经济理论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我们特邀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畅谈自己的观点,以飨读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曾铮  
本文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均质"大国理论范式研究的必要性。接着,文章借鉴物理学中对物体"质"、"质点"和"质心"的研究,构建了"不均质"经济体的基本经济学表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不均质"大国分析的基本经济学逻辑,并设计了经验测算方法。之后,本文按照以上的理论框架,对中国1997—2005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在基本经济层面上离散程度较高,具有"不均质"大国的典型特征。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并提出了"不均质"大国研究范式进一步扩展的方向。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敬琏  
中共中央决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它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心愿,是完全正确的。一个新的改革开放高潮正在到来。我们每一个经济学工作者,都应努力为推进这个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事业而贡献力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何炼成  
本文对我国经济学界改革开放30年来学术争鸣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理论说明及其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乔慧  
当前,世界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局限性日益凸显,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主流经济学家和官员在此背景下呼吁重新认识财政政策的作用,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似有意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旧四条"和"新五条"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杰森·福尔曼近日表示,10年前,经济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达志  
改革开放20年来,与体制转轨相适应,中国的经济学界也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并出现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在本文中,作者从学说、流派、方法以及分工等角度出发,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京平  
金融危机向经济学界“叫板”郑京平自1997年7月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已经成为经济学界谈论最多的议题。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们的议论主要集中在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的描述、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危机对不同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方面。笔者认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四大名旦”:许涤新、薛暮桥、孙冶方、于光远。他们出生于1900年—1915年之间,活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理论前沿。他们既是老经济学家,又是老革命,都有“一部光荣的革命史”。“改革七贤”:“董机制”—董辅、“吴市场”—吴敬琏、“厉股份”—厉以宁、...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锐  
铺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基,吴敬琏以真知灼见助推一个转型时代的滚滚车轮;摇举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旌旗,吴敬琏尽匹夫之责加注一个起飞时代的勃勃量能;透视游离于市场背后的暗影,吴敬琏用率真良知廓开一个裂变时代的重重混沌。作为凡人,86岁的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耄耋之躯,更坚守着质朴至真的不老风骨;作为学者,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书翰墨宝,更占据着高屋建瓴的思想飞地;作为智囊,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影响之力,更彰显出超凡脱俗的艺德品行。走近吴敬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经济学大师高山仰止的学术造诣与家国情怀,更能饱览到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激荡风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贾根良  马国旺  
经济学多元论具有多层次的含义,绝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方法的多元论。今天,多元论问题已经构成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应该站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高度,站在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高度,从广义方法论上讨论多元论问题。中国经济学界所需要的是广义方法论上的多元论,这对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开云  
在中国的经济学界,由于一种"诺贝尔奖情结"与"诺贝尔奖情绪"的长期并存、磨合及博弈,不仅折射出中国本土学者学术素养、学术风格、学术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冶学方法的某些局限或缺陷,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困扰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