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76)
2023(19278)
2022(16444)
2021(15506)
2020(12862)
2019(29565)
2018(29240)
2017(56313)
2016(30633)
2015(34359)
2014(34224)
2013(33375)
2012(30983)
2011(27709)
2010(27718)
2009(25509)
2008(24729)
2007(22077)
2006(19651)
2005(17015)
作者
(88867)
(74285)
(73461)
(70101)
(46800)
(35639)
(33336)
(29083)
(28363)
(26410)
(25126)
(25041)
(23537)
(23351)
(22953)
(22742)
(22005)
(21800)
(21232)
(21187)
(18457)
(18311)
(18119)
(17288)
(16646)
(16407)
(16387)
(16340)
(15053)
(14882)
学科
(123356)
经济(123147)
(86726)
管理(83517)
(65203)
企业(65203)
方法(53637)
(52875)
数学(46028)
数学方法(45422)
农业(35102)
中国(33296)
(32512)
业经(31287)
(26901)
地方(26348)
(24473)
理论(20974)
(19732)
财务(19646)
财务管理(19604)
(19590)
贸易(19582)
(18957)
企业财务(18682)
(18644)
技术(18300)
(18273)
银行(18208)
(18068)
机构
学院(428148)
大学(427561)
(168584)
管理(165980)
经济(164872)
研究(146053)
理学(143723)
理学院(142114)
管理学(139326)
管理学院(138569)
中国(109237)
(92411)
科学(92113)
(87770)
(77121)
(73757)
业大(71023)
农业(67850)
中心(67632)
研究所(67184)
(64649)
财经(61287)
北京(57926)
(57125)
师范(56485)
(55925)
(52951)
(51607)
经济学(49796)
(46742)
基金
项目(296654)
科学(232118)
研究(215830)
基金(213852)
(187542)
国家(185884)
科学基金(158754)
社会(135523)
社会科(127496)
社会科学(127453)
(116825)
基金项目(113306)
自然(103671)
自然科(101208)
自然科学(101179)
教育(99360)
自然科学基金(99343)
(98346)
编号(89035)
资助(87617)
成果(72115)
重点(66461)
(64997)
(63542)
课题(61461)
(61177)
创新(57020)
科研(56885)
教育部(55154)
国家社会(55133)
期刊
(190146)
经济(190146)
研究(124463)
中国(87587)
(86206)
学报(74519)
科学(66467)
(58848)
管理(58715)
农业(58276)
大学(57134)
学学(53979)
教育(50089)
(39193)
金融(39193)
技术(37521)
业经(35119)
财经(29618)
经济研究(28242)
(27944)
问题(25907)
(25347)
(23318)
图书(21351)
科技(20783)
业大(20685)
技术经济(19944)
理论(19188)
现代(18675)
世界(18571)
共检索到636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丽红   原璐璐   赵一夫  
近年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动力不足。北京市58个涉农投资主体和115个村庄调查显示,社会资本供给与村庄需求及村庄要素供给与投资主体要素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将经济基础纳入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中要素供求双向失衡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乡村经济基础难以有效支撑社会资本的投资需要,二是社会资本的嵌入性导致其经营方式与乡村社会机理不适应,三是城乡二元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阻碍了社会资本有效进入乡村,四是治理结构偏差引致了社会资本与农村资源要素之间的错配。建议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注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乡村资源要素的功能,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深化城乡要素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调节和引导作用,提高社会资本投资供求的匹配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具有内在关联性。当前,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龄化等困境,农民难以被有效组织动员,农村共同体面临消解。本文基于皖南多个村庄的实地调研,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逻辑,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三种类型,即外生型、合作型和内生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集体所有,能够再造村庄共同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新型村庄共同体。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改变村级组织治理弱化的现状,通过治理权威形塑、治理资源强化和治理形式多样,增强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邹建华  卢文凤  赵福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职重任在肩。面对时代之问,"村校合作、共生育人,产教融合、共生兴村"是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应有逻辑。要实现村教共生,则需要通过人才、文化、产业的"共生介质"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产教赋能。通过专业与产业同发展、学生与"乡贤"共进步、教师与村民齐增收、校园与村庄成一体的"四元驱动"实践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村校协同共生,为乡村振兴添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德余  代岭  
实证研究证明在利益关系和认同感的影响下,村民身份不同,村民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效用感知也不同,且在影响因素方面也存在差异。村干部更加关注与自身职责和政绩相关的因素,村民更关注与家庭发展和生活环境的相关因素,但总的来说,产业与就业、环境风貌、文化活动与社区安全是所有村庄成员都关心的内容,体现了乡村振兴中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展现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成果;而乡贤与创业代表的人才振兴、村干部与集体事务代表的组织振兴相对影响不够显著。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梓轩   陈静  
[目的]针对目前符合国家乡村振兴分类推进战略需求的村庄分类方法尚缺乏的现实问题,基于村庄尺度乡村振兴水平开展村庄类型识别研究意义重大。[方法]从尊重乡村内部差异规律及村民意愿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值法对2018年山东省乐陵市1086个村庄进行了两个维度上的定量测度,基于评价结果,运用两维二分组合、K-means聚类分析法识别村庄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结果](1)乐陵市乡村振兴水平五个维度得分中生态宜居水平最高,产业兴旺水平有待加强。(2)中心城区周边几个街道的村庄呈现出较高程度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度。(3)采用两维二分组合方法识别出“振兴水平高-重构度高”“振兴水平高-重构度低”“振兴水平低-重构度高”和“振兴水平低-重构度低”4种村庄类型,大致呈现“西部多样-东部单一”的空间分布结构。(4)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一步识别出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产业带动类、产业提振类、拆迁撤并类、一般存续类6种村庄类型。[结论]在尊重乡村差异与村民意愿相结合的原则下,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兴元  鲍曙光  孙同全  
“十三五”时期,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资金规模持续增大,投资领域逐步拓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规模显著扩大,形式不断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的组织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逐步多样化。但是土地、融资、人才和科技瓶颈是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投资效率不高,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政府过度干预加大政策风险,资本下乡监督管理机制严重滞后。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扩展的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点、现状与问题做以较为全面的分析。总体上看,在“十四五”时期,应创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多元投融资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操作方案,加快健全社会资本下乡的用地、人才和融资保障机制,吸引、培养和保护更多的企业家型人才,健全社会资本政策支持体系,优化社会资本参与政策环境,健全利益联结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和完善农业产权市场,增强投资吸引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一敬  刘建平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结果"双重维度确立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于海龙  李成明  
论文立足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通过对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的梳理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理论观点的综述,构建了资金政策有机衔接的路径、分析框架,在深入分析资金政策供给端和需求端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建议,总结借鉴我国扶贫经验,进一步科学评估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政策,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调整目标,在资源配置、支持对象、支持重点、支持方式等方面做好衔接,坚持巩固与振兴并重,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广辉  叶子祺  
实现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治理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厘清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不同类型村庄所面临的困境,阐明不同类型村庄分类治理的实施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类型村庄突破发展困境,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天文   张天浩   朱维全  
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牵动与激励,各大高校都在协同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的高效育人模式,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尤其一些涉农高校更要发挥其实际作用,为乡村振兴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引领农业科技变革,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和农业改革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巩固农村脱贫攻坚的已有成果。涉农高校在地区乡镇农村协同创新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尖端农业人才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构建工农联动的国民经济发展协同体系。本文阐述了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显著优势,指出了部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共同富裕视域下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优质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统筹发展奠定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璟  陈洁  
基于262个村庄的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向好,但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乡村发展"人"的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未来应从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培育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多元主体、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各项权能等方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危俊  
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强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人民银行运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三农领域的资金缺口,有效支持了乡村产业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