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10)
2023(8401)
2022(6976)
2021(6566)
2020(5140)
2019(11405)
2018(11020)
2017(21759)
2016(11679)
2015(12811)
2014(12548)
2013(12325)
2012(11694)
2011(10839)
2010(11460)
2009(10733)
2008(10794)
2007(10195)
2006(9506)
2005(8300)
作者
(32166)
(27021)
(26826)
(25804)
(17283)
(12862)
(12173)
(10276)
(10152)
(9874)
(9191)
(8857)
(8662)
(8581)
(8494)
(8188)
(7801)
(7713)
(7697)
(7585)
(6803)
(6528)
(6487)
(6312)
(6151)
(6101)
(5972)
(5949)
(5478)
(5446)
学科
(49502)
经济(49348)
(40022)
管理(36727)
(30750)
企业(30750)
(28743)
农业(19149)
业经(16914)
方法(16269)
中国(15809)
(15364)
(13131)
(12765)
地方(12608)
数学(11930)
数学方法(11769)
环境(10989)
(9553)
(9480)
(9388)
(9067)
及其(8972)
理论(8919)
(8577)
银行(8574)
(8353)
财务(8335)
财务管理(8322)
(8276)
机构
学院(171648)
大学(166764)
(73424)
经济(71733)
管理(68058)
研究(59572)
理学(57893)
理学院(57296)
管理学(56567)
管理学院(56202)
中国(46359)
(36459)
(34328)
科学(32617)
(29182)
(28276)
中心(27723)
财经(27706)
(27490)
研究所(25131)
(24967)
(23878)
师范(23782)
业大(22153)
北京(21797)
经济学(21634)
(21490)
(21326)
农业(20878)
财经大学(20040)
基金
项目(108288)
科学(87299)
研究(86053)
基金(79063)
(66668)
国家(65966)
社会(58751)
科学基金(57375)
社会科(54340)
社会科学(54322)
(42212)
基金项目(41146)
教育(38114)
编号(36053)
(34826)
自然(33231)
自然科(32329)
自然科学(32325)
自然科学基金(31773)
资助(30962)
成果(30830)
课题(25047)
(24807)
(24516)
重点(24072)
国家社会(23684)
(22868)
(22488)
(22095)
人文(21692)
期刊
(95661)
经济(95661)
研究(53825)
中国(36997)
(33522)
(27420)
管理(24442)
科学(23201)
农业(21661)
(21193)
金融(21193)
学报(21039)
教育(18837)
业经(18659)
大学(17694)
学学(16733)
财经(14031)
经济研究(13111)
技术(12326)
问题(12150)
(12031)
农业经济(9915)
农村(9903)
(9903)
(9155)
现代(8715)
社会(8576)
经济问题(8390)
世界(8316)
(8267)
共检索到268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姚翼源  方建斌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背景下,研究社会资本与乡村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的逻辑机理是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效能的时代课题。在探寻社会资本与乡村生态治理耦合思路上,恪守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我们发现当前乡村生态治理困局表征在:主体生态治理观念"失声"、共治网络链接"缺位"、治理资源禀赋"分化"、监督规范体系"式微"环节。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在科学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的基础上,唤醒村民生态共治的责任意识,筑牢村域人际交往的网络纽带,复建资源公共槽优化区域差异,激活基层治理机构的监督效能。乡村生态治理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构筑系统性的共治网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颖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进程中需要重视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但当前农村环境治理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与村民间的信任基础不牢固、社会资本参与的互惠规范未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协同作用力不明显。为消解这些现实困境,需对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形成有效激励,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作用力,尤其要增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晓明  
乡村治理面临社会结构变迁,乡村规约权威弱化,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现实挑战,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对于重构乡村自治的信任网络、秩序空间和德治观念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增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要求在政策层面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与引导,实现不同资本类型的有机整合,共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贾康   陈通   邓金丽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是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搭配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统筹推进,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两山”理念在项目运作和实操层面的具体应用,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探索,是加强环保投融资的重要渠道。EOD项目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通过关联产业开发收益弥补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在力求财政资金“零投入”的前提下,实现项目资金自平衡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要求。EOD项目投融资规模大、涉及行业多、专业性强,对社会资本方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要求较高,因而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面临很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破解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可能存在的难题,本文总结了EOD项目的优势,梳理了我国EOD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并对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从社会资本方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夏雯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工商资本下乡可以带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地区转移,因而在城乡发展格局失衡的大背景下,国家不断通过政策手段激励工商资本下乡。不过,当前工商资本和乡村资源的有效衔接面临着诸多障碍,非但没有充分发挥推进乡村振兴的效用,反而容易陷入困境甚至“亏本跑路”。因此,探索乡村振兴中工商资本的赋能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兴元  鲍曙光  孙同全  
“十三五”时期,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资金规模持续增大,投资领域逐步拓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规模显著扩大,形式不断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的组织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逐步多样化。但是土地、融资、人才和科技瓶颈是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投资效率不高,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政府过度干预加大政策风险,资本下乡监督管理机制严重滞后。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扩展的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点、现状与问题做以较为全面的分析。总体上看,在“十四五”时期,应创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多元投融资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操作方案,加快健全社会资本下乡的用地、人才和融资保障机制,吸引、培养和保护更多的企业家型人才,健全社会资本政策支持体系,优化社会资本参与政策环境,健全利益联结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和完善农业产权市场,增强投资吸引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维浩  
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单一治理主体能力有限,生态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社会主体对于新型生态问题的应对不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协调引导、公众有效监督相结合的治理路径,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工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兴元  鲍曙光  孙同全  
"十三五"时期,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规模持续增大,投资领域逐步拓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规模显著扩大,形式不断创新,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组织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逐步多样化。但是土地、融资、人才和科技瓶颈是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投资效率不高,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政府过度干预加大政策风险,资本下乡监督管理机制严重滞后。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扩展的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状况、特点与问题做以较为全面的分析。总体上看,在"十四五"时期,应创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多元投融资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操作方案,加快健全社会资本下乡的用地、人才和融资保障机制,吸引、培养和保护更多的企业家型人才,健全社会资本政策支持体系,优化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环境,健全利益联结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和完善农业产权市场,增强投资吸引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永强   于水  
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破解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悬浮化”问题对加速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借助组织嵌入、资本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然而,在与乡村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基层自治的间断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经营权衡、资本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脱嵌遭遇、工商文化与小农文化的交织碰撞等复杂境况使得社会资本陷入角色悬浮、项目悬浮、制度悬浮、理念悬浮等脱嵌困境。为此,基于融合共生的发展导向,从激活共生单元协同力、加快形成共生意识、强化共生关系维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共生新图景,推动社会资本从“脱嵌悬浮”向“融合共生”转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永强   于水  
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破解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悬浮化”问题对加速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借助组织嵌入、资本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然而,在与乡村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基层自治的间断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经营权衡、资本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脱嵌遭遇、工商文化与小农文化的交织碰撞等复杂境况使得社会资本陷入角色悬浮、项目悬浮、制度悬浮、理念悬浮等脱嵌困境。为此,基于融合共生的发展导向,从激活共生单元协同力、加快形成共生意识、强化共生关系维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共生新图景,推动社会资本从“脱嵌悬浮”向“融合共生”转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简冠群  李嘉慧  邓首华  
基于企业参与乡村贫困治理的视角,以2017—2020年参与贫困治理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探究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资本与企业关系投资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资本会对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关系投资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在加入市场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水平会弱化企业社会资本与关系投资之间的正向关系。通过揭示社会资本与关系投资的影响机制,为上市公司的乡村贫困治理行为研究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在贫困治理情境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思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银娥  王丹  
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依据参与的时间维度可分为短期参与、中期参与、中长期参与和长期参与四个维度,并从不同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及经济增长。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运会受到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的特性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此,应重点强化机制创新,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实现市场化管理,构建"过程管理机制+成本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流向城乡基础设施领域,同时提高其建设和运营效率,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目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银娥  王丹  
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依据参与的时间维度可分为短期参与、中期参与、中长期参与和长期参与四个维度,并从不同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及经济增长。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运会受到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的特性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此,应重点强化机制创新,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实现市场化管理,构建"过程管理机制+成本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流向城乡基础设施领域,同时提高其建设和运营效率,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目标的顺利实施。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翁祥健  杨汕  郭伟  
EOD模式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EOD模式项目开发,是促进EOD模式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国内目前已实施的多个EOD模式项目进行调研,剖析当前社会资本参与EOD模式项目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为社会资本破解EOD模式项目开发困境提供新思路,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在EOD模式推广应用中的促进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嵇雷  
流域合作治理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流域合作治理实践中存在着三重困境——问题困境、体制困境和进程困境,即跨行政区域所带来的外部性和集体行动难题、流域政府集体行动的体制性障碍以及以权威为依托的等级制纵向协同模式。社会资本能够帮助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促进合作的产生。应从重建地方政府间的信用关系、形成制度化的合作关系,以及提高政府间网络联系的密度和关系强度等方面着手,切实促进流域合作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