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10)
- 2023(17517)
- 2022(15139)
- 2021(14402)
- 2020(11949)
- 2019(27733)
- 2018(27357)
- 2017(52730)
- 2016(28186)
- 2015(31711)
- 2014(31436)
- 2013(30858)
- 2012(28293)
- 2011(25536)
- 2010(25262)
- 2009(23182)
- 2008(22441)
- 2007(19623)
- 2006(17231)
- 2005(14968)
- 学科
- 济(117523)
- 经济(117311)
- 业(82314)
- 管理(76059)
- 企(59413)
- 企业(59413)
- 方法(53162)
- 农(51368)
- 数学(46243)
- 数学方法(45661)
- 农业(34478)
- 中国(33122)
- 业经(28965)
- 财(28243)
- 地方(22378)
- 学(22364)
- 制(22267)
- 贸(21415)
- 贸易(21403)
- 易(20895)
- 理论(18404)
- 和(17902)
- 银(17576)
- 银行(17540)
- 技术(17321)
- 环境(17284)
- 务(17088)
- 财务(17011)
- 财务管理(16977)
- 融(16810)
- 机构
- 大学(395170)
- 学院(394664)
- 济(165956)
- 经济(162766)
- 管理(158473)
- 理学(138342)
- 理学院(136919)
- 管理学(134532)
- 管理学院(133826)
- 研究(133416)
- 中国(102464)
- 京(83357)
- 科学(80558)
- 农(74938)
- 财(72347)
- 所(65340)
- 中心(61932)
- 业大(61476)
- 研究所(59722)
- 财经(58766)
- 农业(57488)
- 江(55198)
- 经(54032)
- 北京(52580)
- 范(51792)
- 师范(51368)
- 经济学(50154)
- 院(47674)
- 经济学院(45312)
- 州(44625)
- 基金
- 项目(275435)
- 科学(218001)
- 研究(203922)
- 基金(202246)
- 家(175523)
- 国家(174010)
- 科学基金(150295)
- 社会(131401)
- 社会科(123841)
- 社会科学(123807)
- 基金项目(107087)
- 省(105294)
- 自然(96008)
- 自然科(93776)
- 自然科学(93752)
- 教育(92889)
- 自然科学基金(92075)
- 划(88460)
- 编号(83342)
- 资助(82845)
- 成果(67042)
- 部(62109)
- 重点(60998)
- 发(58857)
- 创(56915)
- 课题(56103)
- 国家社会(54796)
- 教育部(53519)
- 创新(53106)
- 科研(52396)
- 期刊
- 济(179446)
- 经济(179446)
- 研究(115843)
- 农(74397)
- 中国(74209)
- 学报(61129)
- 科学(57573)
- 管理(54489)
- 财(52783)
- 农业(50910)
- 大学(48153)
- 学学(45382)
- 教育(41612)
- 融(36262)
- 金融(36262)
- 技术(33960)
- 业经(32782)
- 财经(28078)
- 经济研究(27816)
- 业(24480)
- 问题(24324)
- 经(24065)
- 版(19583)
- 图书(19531)
- 世界(19311)
- 技术经济(18813)
- 科技(18456)
- 理论(18150)
- 统计(17634)
- 资源(17592)
共检索到572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玉龙 孙久文
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农村微观数据,本文利用消除区域物价差异和家庭规模经济的方法识别贫困人口,利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贫县)与非国贫县的扶贫政策差异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脱贫的异质性影响及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国贫县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脱贫效应显著高于非国贫县,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这种差别可能来源于我国扶贫开发瞄准国贫县背景下,国贫县社会资本更强的资源俘获效应。文章还考察了社会资本脱贫效应的异质性,发现政府相关和本地社会资本的脱贫效应更强。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户脱贫 资源俘获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玉龙 孙久文
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农村微观数据,本文利用消除区域物价差异和家庭规模经济的方法识别贫困人口,利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贫县)与非国贫县的扶贫政策差异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脱贫的异质性影响及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国贫县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脱贫效应显著高于非国贫县,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这种差别可能来源于我国扶贫开发瞄准国贫县背景下,国贫县社会资本更强的资源俘获效应。文章还考察了社会资本脱贫效应的异质性,发现政府相关和本地社会资本的脱贫效应更强。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户脱贫 资源俘获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炜 姬明曦 杨沫
基于CGSS2013微观调查数据集和2013年省级宏观数据的研究发现,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是导致我国居民社会信任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均而言,外来人口流入能显著降低人口流入省份的居民社会信任水平,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的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相比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增加对外地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的负向影响更大;相比本地农业户籍的居民,外来人口增加对本地非农户籍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的负向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提高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边燕杰 芦强
跨阶层代际流动是社会结构开放性的重要标志,而社会资本是测量流动群体和个人融入新阶层的指示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实现了跨阶层代际流动的群体增加了人际网络规模,其效果对于中下阶层尤为明显。与此同时,向下流动群体保持其出身阶层的优势,其网络资源含量显著高于未流动群体;向上流动群体,虽然出身于较低阶层,其网络资源达到流入阶层的平均水平。基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双重排斥理论,论文剖析了数据分析结果,并讨论了它们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流动 社会交往 社会资本 城市居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子成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迭代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其汇款对中国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非农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汇款只能部分补偿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外出前后家庭规模的变化,劳动力外出务工仍对农户留守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产生了正向影响。当前,在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思考和重视。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 汇款 收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友华
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农村社区部分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建设得最好,但也只有不到40%的人能够享受到。另外,养老保险、教育救助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中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关键词:
农村地区 社会保障 教育救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希灵 刘志铭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快速城市化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社会信任水平下降是可能的负面影响之一。城市化会打破原有的社会网络、引发资源争夺、增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引起原有居民对新移民的排斥,这些均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并恶化社会信任。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信任水平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特别是,快速的城市化会显著降低社会信任水平。鉴于社会信任水平下降会导致许多重大负面影响,政府部门非常有必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关注这一问题。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社会信任 社会网络 不确定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曹全峰
从农村走向城市,乡城迁移者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自身福利还关系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的推进以及质量的提高。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采用有序概率模型研究发现,分析乡城迁移对迁移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需要考虑迁移者城市户籍获取情况。未获取城市户籍的乡城迁移并未显著改变迁移者幸福感,而取得城市户籍的乡城迁移显著增加迁移者的幸福感。通过进一步的Oaxaca-Blinder差异分解发现,取得户籍的乡城迁移者幸福感高于其他群体主要是由于收入效应、机会不平等、对未来经济社会地位预期、医疗养老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润田 李碧珍 叶鑫宇
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互联网的使用对于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本文还分别对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与是否参加新农合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群体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高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同时发现,对于不同性别和是否参加新农合的不同群体,互联网的使用均有显著正效应。由此可见,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合理规范互联网制度,引导农村居民正确使用互联网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人口 健康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曹全峰
从农村走向城市,乡城迁移者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自身福利还关系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的推进以及质量的提高。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采用有序概率模型研究发现,分析乡城迁移对迁移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需要考虑迁移者城市户籍获取情况。未获取城市户籍的乡城迁移并未显著改变迁移者幸福感,而取得城市户籍的乡城迁移显著增加迁移者的幸福感。通过进一步的Oaxaca-Blinder差异分解发现,取得户籍的乡城迁移者幸福感高于其他群体主要是由于收入效应、机会不平等、对未来经济社会地位预期、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因素引起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昊 陈小明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构建样本选择模型评估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对女性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高的省市,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对女性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但仍然以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主要出口产品的省市,即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有所提高,对提高女性工资水平所起作用也非常有限。此外,首次指出影响女性选择外出工作意愿的因素,将受到女性所在省市出口能力的根本性干预。本文研究表明鼓励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确实是提高女性工资水平、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新思路,但前提在于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实现了全面优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荣彬
教育流动如何影响子女健康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尚缺乏严谨的经验证据。采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教育代际流动对子代健康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的"代际固化"现象日益加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辈,其子女实现教育向上流动的几率更大;相比之下,受教育水平低的父辈,其子女往往没有足够的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小。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向上流动的距离越大,子代的健康状况越好,但这种影响效应会随着父辈与子代之间教育流动距离的缩小而不断减弱;收入水平、健康行为、幸福感和医疗保险参与是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子代健康的重要路径。这些发现对制定教育规划,改善教育水平和转变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教育水平 代际流动 健康差异 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温雪 崔冉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激发脱贫农户有效创业,促进其可持续增收,从而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利用2022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脱贫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探讨社会资本、土地流转与脱贫农户创业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脱贫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其土地流转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流转对脱贫农户创业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脱贫农户创业,且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组的回归呈现典型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在东部地区对脱贫农户土地流转和创业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脱贫农户中青年人通过社会资本促进土地流转和创业的影响作用最为突出,中年人次之,老年人并不显著。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土地流转 脱贫农户创业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爱丽 郑逸芳 许佳贤
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在采取相关处理方式消除教育通胀作用的基础上,从教育水平及其代际变动状况的双重角度,实证检验教育在不同代际社会阶层流动模式中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受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社会阶层代际向上流动和抑制其代际向下流动;第二,教育代际流动是实现社会阶层升迁性代际流动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代际流动水平的提高,实现代际社会阶层地位改善的可能性越大;第三,职业层级是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增强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平衡性,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教育帮扶与补偿力度,缩小教育差距。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洪振 钊阳
本文将CGSS2010微观调查数据与相应的城市宏观水平数据相结合,在深入刻画社会信任和公众环境保护的逻辑关系基础之上,采用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信任对公众环境保护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任能显著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愿和增加实际环境保护行动,并且环境保护意愿是社会信任影响公众环境保护行为重要的影响机制和作用途径。另外,内生性检验表明,收入再分配制度的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提升等提升社会公平感的举措也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有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村居民多维不平等的动态变化与分解——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8轮调查数据
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居民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创业与主观幸福感——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
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养老保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实证分析
农民家庭禀赋与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
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验证
产业生态化能否提升居民幸福感?——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