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2)
- 2023(2143)
- 2022(1869)
- 2021(1709)
- 2020(1475)
- 2019(3023)
- 2018(3056)
- 2017(6060)
- 2016(3008)
- 2015(3339)
- 2014(3384)
- 2013(3335)
- 2012(3090)
- 2011(2831)
- 2010(2809)
- 2009(2617)
- 2008(2428)
- 2007(2376)
- 2006(2144)
- 2005(1710)
- 学科
- 济(13746)
- 经济(13608)
- 管理(8692)
- 业(8475)
- 方法(7616)
- 企(7263)
- 企业(7263)
- 农(5287)
- 数学(4877)
- 数学方法(4838)
- 业经(4554)
- 和(4233)
- 中国(4187)
- 理论(4112)
- 人民(3882)
- 社会(3641)
- 消费(3586)
- 财(3523)
- 结构(3413)
- 农业(3371)
- 水平(2897)
- 消费水平(2892)
- 经济理论(2881)
- 企业经济(2870)
- 收入(2857)
- 学(2694)
- 制(2271)
- 贸(2067)
- 贸易(2067)
- 易(1962)
- 机构
- 大学(45431)
- 学院(45256)
- 济(20023)
- 经济(19704)
- 管理(18560)
- 理学(16452)
- 理学院(16273)
- 管理学(16019)
- 管理学院(15927)
- 研究(14096)
- 中国(10324)
- 财(9646)
- 京(8701)
- 财经(7875)
- 科学(7502)
- 经(7090)
- 范(6638)
- 师范(6603)
- 所(6551)
- 中心(6377)
- 经济学(6269)
- 江(6203)
- 农(6008)
- 研究所(5851)
- 财经大学(5824)
- 商学(5585)
- 经济学院(5579)
- 商学院(5542)
- 社会(5434)
- 师范大学(5403)
共检索到66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雪莲 赵璐曼
本文在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出口和投资均受到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研究了对经济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的消费问题。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与2016年第二季度政策调查匹配数据,从更具现实意义的消费者主观心理角度,考察了财富过度自信与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的形成机制以及该认知偏差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普遍存在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高财富水平、高学历和年轻群体中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的比重更高。(2)他人信息完整程度可以修正财富过度自信与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3)财富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对消费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具有享乐特征的消费支出和耐用品消费的抑制作用明显;财富过度自信认知偏差则会促进家庭消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德珠 连玉君 黄有光 李东辉
本文放松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框架下,以"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及相应的模型参数设定对东西方消费文化差异进行了技术表达,进而阐明了消费过度(欧美国家)和消费不足(东亚国家)这两类消费行为偏差的形成机制。本文采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以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作为消费文化的替代变量检验了文化与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解释东西方消费率差异时,预防性储蓄等传统理论的解释力远低于不可观测的国家个体效应。儒家虚拟变量和性生活指数能分别解释国家个体效应的28%和58%。这表明消费文化等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因素比传统变量更能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差异。实践层面上,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乔运超
课堂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方法。在现实的课堂观察中,一些观察者因个人主观认知偏见、专业职责偏位、心理优势偏误,导致其观察行为方式出现偏差,影响了课堂观察研究的科学性。唤醒观察者客观公正的价值信念,从浅层评判走向深度合作,从虚空描述走向扎实改进,创造和谐平等的讨论交流空间,提升课堂观察科学性与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叶德珠
消费者存在"短视"认知偏差,表现出过度消费倾向。流动性约束和"支付的痛苦"可以作为消费者防止过度消费的两个自我保护措施。信用卡类产品使消费者可以即期消费、延期支付,破坏了消费者自我保护措施的效力,使得过度消费更经常地实现,导致消费者的福利损失。政府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强制规定信用卡发卡、服务收费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最低标准,教育消费者,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降低认知偏差、锁定消费路径的技术补充,防止消费者信用破产和预防金融风险。
关键词:
短视 双曲线贴现 锁定 信用卡 政府干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虹
文章以农村阅读田野调查中的感觉障碍为切入点,揭示主体对农村阅读问题的社会认知偏差现象。社会认知偏差的主要根源是忽视城乡生存环境和居民阅读素养的差异,根据个体社会认知经验作出主观臆断,有"知彼"与"知己"的偏颇。图书馆服务农村阅读,既应解决农民看书少痼疾内因的关键,也要克服自身的不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包东
引言 来美之前,我对美国社会了解不多,只是从国内新闻以及从朋友之间交谈中了解到一些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包东
1.美国是一个地道的金钱至上社会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有面对各种帐单的经验,房租、水电费、信用卡、电话费、学费、交通罚款单、报税单等等,各式各样,要是一时忘记按时付帐或报单寄回,罚款、高利息、断电、断电话,甚至法庭传票就会跟着来,只要你老老实实地付了帐及罚款或高利息等,一切就没事了。因为你让人赚了钱(罚款或高利息等),你可能还无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冀宁 干甜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投资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其自身所具有的种种认知偏差对其投资决策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对国外关于投资者认知偏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类,对认知偏差及其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者所具有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偏差及对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均进行了详尽的梳理。
关键词:
行为金融 认知偏差 投资行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朋波
为什么那些竞争意识强、极具竞争力的企业会在极短时间里失去市场地位?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恐怕是这些企业对"竞争"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竞争意识越强就败得越快。长期以来,竞争都是社会的一种基本形态和活动,尤其是工商企业间的竞争由于关系到它们的生死存亡和市场地位更是显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如今,"竞争"这个词在商界更是变得炙手可热,可以说,现在的企业家在公开场合如果不谈谈市场竞争之激烈和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很有可能会认为是不懂得洞察环境、甚至是不合格的表现,而波特教授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也成为了MBA和EMBA课堂上必
关键词:
竞争战略 竞争意识 认知 行为 偏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赖俊明
文章通过对超市服务的研究,采用严格的逐步限定参数的方式来构造限制模型,提出了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方面的差异会对认知偏差产生影响。通过对性别和年龄的交叉分组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总体认识偏差不存在交叉作用,但是年龄越低的女性,总体认识偏差对满意度的直接影响越大;而男性年龄越大,显著维度认知偏差的强度越大。
关键词:
认知偏差 消费者满意度 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帆
欧债危机是欧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福利结构、政治结构之间的系统性失衡。在"低生育率陷阱"中,高度的老龄化和沉重的抚养比从根本上撼动了福利国家的人口基础,导致经济低迷和债台高筑,并使得人口结构性变化的影响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和政治层面。欧债危机对于同样处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时期的中国而言是一个警示。在人口老龄化、抚养比提高、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下降、经济增长减速和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威胁、社会转型和社会利益关系格局重构等多重挑战下,中国应该汲取欧债危机的教训,保持人口结构的生产性与消费性的长期均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建立具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建立激励型并适应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卿志琼
认知博弈是实际博弈行为最重要的环节。本文运用"最后通牒博弈"问卷实验检验经济学理性假设和决策中的认知偏差。行为经济学证实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认知偏差。本文通过实验问卷发现,即使在确定性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和框架效应。
关键词:
最后通牒博弈 认知偏差 认知博弈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引旺
企业的风险决策,深受乐观主义、损失规避和捷径思维的认知偏差影响。在此之下,企业决策出现系统性偏差,偏好风险。矫正认知偏差是企业纠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乐观主义 损失规避 捷径思维 风险偏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瑞明 杨冰岩 焦豪
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寻求其解决思路,以更好地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呢?本文将经典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和公共产品提供难题结合,研究了"道德救助"的决策与变迁。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的短视认知偏差使得各个行为主体成为了"想象中的英雄,实践中的矮子",导致了"道德救助"的供给偏差,而"道德救助"的"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则进一步诱发了"搭便车难题",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不一致加剧了"道德救助"的供给不足,导致社会陷入"道德冷漠症"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由互联型社会向市场型社会转变的典型特征,从互联互惠、立法变迁、诬陷反坐等角度拓展了基准模型,探究了转型中国"道德救助"的历史演化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道德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指出,当前,为了有效遏制"道德滑坡"现象,必须进行文化和法律层面的"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塑道德救助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大力改革,为"道德构建"提供法律保障。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聪 顾芹 周言
自我一致理论对企业影响消费者行为有着重要意义,而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自我一致认知结果,却鲜少关注认知过程。本研究采用2×2组间设计,检测消费者自我一致认知过程中巴纳姆效应的存在,以及自我尊崇、品牌个性和消费者品牌渗入程度对巴纳姆效应出现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自我一致认知过程中存在巴纳姆效应。
关键词:
自我一致理论 巴纳姆效应 认知心理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