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05)
2023(16139)
2022(13801)
2021(12994)
2020(11147)
2019(25746)
2018(25076)
2017(47093)
2016(25191)
2015(28620)
2014(28553)
2013(27976)
2012(25757)
2011(23218)
2010(23239)
2009(22092)
2008(21412)
2007(18850)
2006(16268)
2005(14564)
作者
(72124)
(60077)
(59727)
(57127)
(38093)
(28899)
(27594)
(23370)
(22945)
(21415)
(20549)
(20538)
(18991)
(18844)
(18737)
(18733)
(18050)
(17542)
(17453)
(17408)
(14752)
(14616)
(14554)
(14010)
(13727)
(13549)
(13422)
(13189)
(12274)
(12028)
学科
(101552)
经济(101352)
管理(71033)
(68914)
(57652)
企业(57652)
方法(49152)
数学(42430)
数学方法(41823)
中国(33778)
(29935)
金融(29930)
(29721)
(28353)
银行(28314)
(27854)
(27266)
(24365)
业经(23477)
(21686)
地方(20806)
(18890)
财务(18830)
(18815)
贸易(18802)
财务管理(18778)
农业(18542)
(18306)
企业财务(17914)
理论(17773)
机构
大学(358154)
学院(354667)
(145745)
经济(142691)
管理(136627)
研究(119736)
理学(117877)
理学院(116531)
管理学(114234)
管理学院(113559)
中国(97125)
(74803)
科学(72869)
(70114)
(60289)
(59311)
中心(58711)
财经(55641)
研究所(54852)
(52626)
业大(52207)
(50499)
北京(46750)
农业(46704)
(46543)
经济学(46117)
师范(46037)
(42761)
(42232)
经济学院(41671)
基金
项目(240951)
科学(190077)
基金(177099)
研究(173936)
(154648)
国家(153370)
科学基金(131716)
社会(112548)
社会科(105935)
社会科学(105902)
基金项目(93697)
(93007)
自然(85195)
自然科(83304)
自然科学(83278)
自然科学基金(81792)
教育(80560)
(79161)
资助(72427)
编号(69994)
成果(57437)
重点(54789)
(54052)
(50791)
(50086)
课题(47807)
科研(47178)
国家社会(47012)
创新(46898)
教育部(46583)
期刊
(153500)
经济(153500)
研究(103412)
中国(69837)
学报(57052)
(55860)
(53019)
科学(52751)
管理(47847)
(45372)
金融(45372)
大学(43647)
学学(41068)
农业(35222)
教育(35044)
技术(30080)
财经(27683)
经济研究(25074)
业经(24259)
(23744)
问题(20036)
(18600)
统计(18580)
(17804)
理论(17722)
图书(16902)
技术经济(16697)
(16604)
(16576)
实践(16052)
共检索到529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林伟  朱宇  
本文使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特征、代际差异和影响因素,着重考察了社会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新生代流动人口;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存在显著差异。与第一代流动人口相比,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是居留时间、随迁家庭人数、劳动时间、本地长期居住意愿、文化距离和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唐成千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Logit模型考察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偏低,且内部阶层差异明显;除工作特征和区域因素外,个体特征对社保参保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表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以吸引企业和流动人口参加,让流动人口能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唐成千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Logit模型考察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偏低,且内部阶层差异明显;除工作特征和区域因素外,个体特征对社保参保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表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以吸引企业和流动人口参加,让流动人口能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伟荣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势。采用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群体性差异。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可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给男性、已婚、年龄小、城城流动、跨省份流动、高学历和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带来的收入效应更大;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越高端,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越小,教育的收入效应越大。收入效应的群体差异来源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差异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尚伟伟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趋势的增强,使得流动人口家庭面临着其子女教育选择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地域选择和学校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99.21%的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就读,但仍有0.79%未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比重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居留意愿、家庭子女数呈正相关,但与子女排行数呈负相关,在初中阶段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与流入地就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流入地就学的比例随子女年龄大小与就学学段的增加而减少;在小学阶段,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子女性别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龙飞  
以往学界对于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多从个体生活和经济收入层面进行,而从社会发展层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CSS数据,从六个维度检验了社会包容对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对于社会信任、社会宽容和社会公平的评价越高,其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遭受社会歧视的经历越多,对于社会边缘群体的接纳程度越高,则更有可能降低生活满意度;而他们对于社会冲突水平的感知则与生活满意度并无显著关系。这一研究发现不但为提升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贡献了实证支持,也能够为推进社会包容水平的提升提供现实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丁  郭志刚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现象严重。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将会缩小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政府应为降低户籍歧视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俊峰  童玉芬  
笔者利用2012年原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Mincer工资方程、Cotton分解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者工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低学历、农村户籍,在落后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低端行业就业的流动人口工资低且性别差异更明显。工资性别差异主要由性别歧视以及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引起,且年龄、外出务工年限、户口性质对歧视的影响较大。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女性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石智雷  薛文玲  
依据2012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性质和住房租金状况,并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住房支付能力低,多数选择租住低价房;但随着家庭平均文化程度的提升,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自有住房;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越大,越倾向于选择租住高价房;随迁人数越多的流动人口选择自有住房或租住高价房的概率越高。此外,不同规模城市的流动人口在住房选择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