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83)
- 2023(13814)
- 2022(11693)
- 2021(10819)
- 2020(9338)
- 2019(21661)
- 2018(21178)
- 2017(41011)
- 2016(21770)
- 2015(24867)
- 2014(24758)
- 2013(24532)
- 2012(22613)
- 2011(20241)
- 2010(20171)
- 2009(19168)
- 2008(18179)
- 2007(16236)
- 2006(13789)
- 2005(11969)
- 学科
- 济(94732)
- 经济(94545)
- 业(62833)
- 管理(62372)
- 企(52365)
- 企业(52365)
- 方法(49513)
- 数学(43871)
- 数学方法(43390)
- 中国(29892)
- 融(28181)
- 金融(28177)
- 财(27233)
- 银(25942)
- 银行(25917)
- 农(25021)
- 行(24916)
- 地方(21324)
- 业经(20372)
- 制(19861)
- 务(18196)
- 财务(18144)
- 财务管理(18104)
- 企业财务(17315)
- 学(16987)
- 农业(16864)
- 贸(16664)
- 贸易(16653)
- 易(16162)
- 理论(15338)
- 机构
- 大学(309027)
- 学院(308627)
- 济(130507)
- 经济(127911)
- 管理(123145)
- 理学(107157)
- 理学院(106031)
- 管理学(104158)
- 管理学院(103586)
- 研究(98177)
- 中国(80663)
- 京(63137)
- 财(61417)
- 科学(58238)
- 财经(49611)
- 中心(49493)
- 江(49349)
- 农(48618)
- 所(48151)
- 经(45032)
- 业大(44211)
- 研究所(43710)
- 经济学(41488)
- 范(38523)
- 北京(38440)
- 农业(38132)
- 师范(38094)
- 经济学院(37804)
- 财经大学(37158)
- 州(36453)
- 基金
- 项目(211040)
- 科学(167761)
- 基金(155746)
- 研究(153222)
- 家(134048)
- 国家(132940)
- 科学基金(116267)
- 社会(100324)
- 社会科(94464)
- 社会科学(94433)
- 省(83198)
- 基金项目(82659)
- 自然(75239)
- 自然科(73577)
- 自然科学(73558)
- 自然科学基金(72283)
- 教育(71468)
- 划(68978)
- 资助(64647)
- 编号(61700)
- 成果(49007)
- 部(47740)
- 重点(47512)
- 发(44860)
- 创(44198)
- 课题(41957)
- 教育部(41566)
- 国家社会(41391)
- 创新(41317)
- 科研(41220)
- 期刊
- 济(133243)
- 经济(133243)
- 研究(86917)
- 中国(56888)
- 财(49350)
- 学报(45193)
- 管理(42609)
- 科学(42571)
- 农(42295)
- 融(41833)
- 金融(41833)
- 大学(35043)
- 学学(33321)
- 农业(27668)
- 教育(27391)
- 技术(27247)
- 财经(25070)
- 经济研究(21667)
- 业经(21487)
- 经(21349)
- 问题(17661)
- 统计(17082)
- 技术经济(15368)
- 策(15365)
- 理论(15264)
- 业(14487)
- 版(14077)
- 商业(14059)
- 决策(14031)
- 实践(13839)
共检索到447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于海燕 俞林伟
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劳动力来源,保证其"健康红利"释放的关键在于其身心灵健康是否能够平衡发展。基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这一背景,本文从身体、心理及心灵三个维度分析流动人口全人健康的内涵。流动人口的流动驱力在于追求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本文通过建立流动人口全人健康、社会融合和社会支持的实证模型,将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分别作为外在因素与调节变量,运用阶层回归检验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全人健康的影响机理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个体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居住房屋及月收入对流动人口全人健康影响显著,社会融合是流动人口全人健康的重要前因变量,社会支持对社会融合与流动人口全人健康的关系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依据研究结论,从人力资本、社会融合、社会支持及分类供给四个方面探讨流动人口全人健康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支持 社会融合 全人健康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祁静;郑笑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着重考察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好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长期居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文章以扩展传统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静态研究视角,使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上半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男女农村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角度进一步比较农村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劳动力市场过程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持续时间模型,通过研究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找工作所花费时间的影响因素,发现虽然在给定时间内,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找到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比男性要短,但女性找到高收入工作的概率要低于男性,而接受低收入工作的概率要大于男性,从而导致"性别区隔"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模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豪
电子健康档案既属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推进医防融合的重要支撑,其实施效果对流动人口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对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够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机制分析来看,健康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路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进而改善其健康水平。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至关重要,健康档案的动态使用能够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这一调节机制首先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通过健康素养的提升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本文认为,政府部门应从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健康档案宣传和坚持档案建立与动态使用并重助力医防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金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庞大的老年流动人口是其表征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流动性的增强,给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带来更多挑战。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流动人口主客观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引入广义精确匹配法评估背后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提升显著;从教育形式上看,健康知识讲座对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本文为理解流动性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社区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亦炜
从社会互动与社会融合出发,基于复杂性与典型性的考量,选取穆斯林世居地嘉兴与新兴穆斯林聚居地义乌两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过程中构建一套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互动与融合的测量指标,包括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与本地居民的接纳度。随后从经济整合、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与文化心理融合等方面对两地进行比较。提出值得注意的问题有:文化心理融合的累进效应,当地人的安全感,宗教与组织的作用,穆斯林流动人口本身的功利化倾向与媒体的污名化,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独特性与新问题,维吾尔族亚群体的社会互动内卷化倾向,民族养老、安全监控
关键词:
穆斯林流动人口 社会互动 社会融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龙飞 朱浩
选取中国农村—城市流动人口数据库(RUMi C)2009年的2980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15个大中城市乡—城流动人口的居住设施、住房类型、居住歧视、居住隔离和居住空间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控制个人特征变量后显示:居住隔离影响到健康自评状况,居住条件和住房类型显著影响到患病状况,流动人口较差的居住质量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大公租房供给力度,同时加强对现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改造升级,保障他们的基本居住权利。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居住质量 居住安排 健康状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陶椰
采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进行了理论解构和实证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和个体接纳意愿,流动人口的主观融入意愿和客观融入评价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共享对流动人口社会群体期望,但对流动人口个人接纳态度则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整体持肯定态度,但在日常交往中对流动人口仍持疏离甚至排斥的态度。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影响甚至决定着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和行为。而要实现城市居民接纳意愿和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匹配,需要一个思路上统一、逻辑上一致的促进流动人口全面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林伟 朱宇
本文使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特征、代际差异和影响因素,着重考察了社会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新生代流动人口;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存在显著差异。与第一代流动人口相比,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是居留时间、随迁家庭人数、劳动时间、本地长期居住意愿、文化距离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生活满意度 代际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和红 智欣
了解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为构建社会支持的健康促进模式提供基础信息。利用"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意识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最终获得符合条件的新生代流动人口2271人,以及与新生代流动人口同龄本地人口997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分为(33.81±5.09)分。在3个维度中,客观支持平均分为(5.71±1.50)分;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1.28±3.88)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为(6.82±1.80)分。其中,新生代流动人口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数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上都显著低于当地同龄人口。婚姻状况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有关,表现为在婚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不在婚者。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在获得社会支持状况上在婚者较不在婚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新生代流动人口 社会支持 社会人口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凡
本文采用干预效应模型和倾向值加权模型,在控制了就业类别的选择偏差基础上,分析了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在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业和工作获得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在控制选择偏差以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显著低于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剥离户籍对就业机会、就业身份和就业保障的影响,是户籍改革的应有之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雷阳阳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截面数据,描述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控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各类因素。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均影响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另外,个人心情是否抑郁和个人生活方式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显著,但是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个人、社区和国家三个层面全面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小英 于海燕 俞林伟
社区环境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温州201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提高社区安全感、降低社区社会失序状况和改善社区服务设施会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的健康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社区环境的影响更多与个人主观的身体健康感知有关,与慢性病患病率等客观健康指标的关联较小;而社区环境对本地居民的影响则相对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上。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人群异质性,与本地居民相比,社区环境与流动人口的健康有更为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将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改进流动人口社区环境和健康状况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
关键词:
社区环境 流动人口 健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