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1)
- 2023(13693)
- 2022(12089)
- 2021(11617)
- 2020(9548)
- 2019(21859)
- 2018(21677)
- 2017(41417)
- 2016(22418)
- 2015(25191)
- 2014(24570)
- 2013(24063)
- 2012(21720)
- 2011(19527)
- 2010(19297)
- 2009(17927)
- 2008(17138)
- 2007(14758)
- 2006(12807)
- 2005(10887)
- 学科
- 济(82643)
- 经济(82456)
- 管理(64659)
- 业(59479)
- 企(51738)
- 企业(51738)
- 方法(38811)
- 数学(31475)
- 数学方法(31095)
- 中国(23094)
- 农(22927)
- 财(21316)
- 业经(21172)
- 学(19397)
- 理论(18815)
- 和(16050)
- 地方(16033)
- 贸(15102)
- 贸易(15093)
- 农业(15010)
- 制(14943)
- 易(14638)
- 务(13672)
- 财务(13601)
- 财务管理(13579)
- 技术(13492)
- 教育(13294)
- 企业财务(12835)
- 环境(12588)
- 划(12106)
- 机构
- 大学(307826)
- 学院(306336)
- 管理(123677)
- 济(114756)
- 经济(112089)
- 理学(107804)
- 理学院(106610)
- 管理学(104693)
- 管理学院(104131)
- 研究(98803)
- 中国(71545)
- 京(65038)
- 科学(62336)
- 财(53122)
- 所(48313)
- 农(45665)
- 中心(44986)
- 业大(44761)
- 研究所(44176)
- 江(43188)
- 财经(43137)
- 范(42676)
- 师范(42300)
- 北京(40768)
- 经(39258)
- 院(36243)
- 农业(35703)
- 州(35547)
- 师范大学(34158)
- 经济学(33375)
- 基金
- 项目(214738)
- 科学(169351)
- 研究(160324)
- 基金(155026)
- 家(134136)
- 国家(132981)
- 科学基金(114905)
- 社会(100433)
- 社会科(94266)
- 社会科学(94242)
- 省(84203)
- 基金项目(82588)
- 教育(74805)
- 自然(74526)
- 自然科(72802)
- 自然科学(72789)
- 自然科学基金(71473)
- 划(70947)
- 编号(67307)
- 资助(62699)
- 成果(54721)
- 重点(47792)
- 部(46986)
- 课题(45660)
- 创(45334)
- 发(44912)
- 项目编号(42098)
- 创新(42026)
- 科研(40786)
- 教育部(40784)
- 期刊
- 济(124801)
- 经济(124801)
- 研究(88641)
- 中国(58195)
- 学报(47847)
- 管理(44509)
- 科学(44120)
- 教育(41933)
- 农(41733)
- 财(39839)
- 大学(36376)
- 学学(33650)
- 农业(29361)
- 技术(26514)
- 融(22270)
- 金融(22270)
- 业经(21997)
- 财经(20187)
- 经济研究(19842)
- 图书(19329)
- 经(17245)
- 问题(15684)
- 科技(15094)
- 理论(14917)
- 业(14425)
- 版(14153)
- 实践(13839)
- 践(13839)
- 现代(13724)
- 技术经济(13696)
共检索到436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博 刘善仕 姜军辉
社会网络理论为组织基于人才流动的资源获取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方法。然而,现有文献多集中于从社会网络结构视角探讨人才流动对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而对人才流动方向、人才类型差异性,以及影响组织吸收人才资源的过程研究不足。鉴于此,在明确企业间因人才流动而形成的企业关系网络概念内涵、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构建一个包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影响后果及情景因素等在内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彭伟 符正平
本文在梳理现有战略联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多边联盟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且对现有的多边联盟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然后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系统探讨了多边联盟的形成、治理及演化等问题;最后构建了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多边联盟研究概念框架,并且指出了多边联盟研究可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熠婕 贾良定
组织美学从美学角度体验和解读组织生活,关注组织中的物质和物质实践如何通过激发个体的感官反应产生知识。以往管理学研究以理性主义范式为主导,重点关注组织实用性的角度,忽视了个体对组织物质环境的情感和认知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从美学角度出发讨论物质引发的心理感受和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追踪组织美学理论和实证文章,对该领域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总结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以下四类研究对象:(1)空间实践;(2)个性化物件与符号展示;(3)服饰管理;(4)工作工具与产品使用。随后,本文根据美学原理中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构建了系统的研究框架,探究组织美学“动力机制—反应机制—作用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了组织美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本文对管理学中如何进一步从新理论、新情境和新方法角度深入组织美学研究进行展望,呼吁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到组织美学的重要价值,推动组织美学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和谐的组织生态环境。
关键词:
组织美学 物质实践 审美体验 情感 认知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熠婕 贾良定
组织美学从美学角度体验和解读组织生活,关注组织中的物质和物质实践如何通过激发个体的感官反应产生知识。以往管理学研究以理性主义范式为主导,重点关注组织实用性的角度,忽视了个体对组织物质环境的情感和认知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从美学角度出发讨论物质引发的心理感受和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追踪组织美学理论和实证文章,对该领域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总结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以下四类研究对象:(1)空间实践;(2)个性化物件与符号展示;(3)服饰管理;(4)工作工具与产品使用。随后,本文根据美学原理中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构建了系统的研究框架,探究组织美学“动力机制—反应机制—作用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了组织美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本文对管理学中如何进一步从新理论、新情境和新方法角度深入组织美学研究进行展望,呼吁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到组织美学的重要价值,推动组织美学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和谐的组织生态环境。
关键词:
组织美学 物质实践 审美体验 情感 认知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新波 王昊翀
数字技术的出现为组织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好作为新兴生产要素的数据,将其转化为企业重要战略资产,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数据治理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重要的创新管理手段,对数据治理作用的忽视可能会阻碍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因此,需要对数据治理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与实现机制等问题予以充分关注。文章分析数据治理的研究趋势与热点,聚焦数据治理的概念起源,挖掘数据治理、数字治理、IT治理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对数据治理概念的理解。此外,文章通过结合数字化情境构建出数字化时代企业数据治理的研究框架,并提出数据治理亟须探索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数据治理 构成要素 研究框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韩炜 姚博闻
所谓地位是指不同受众对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系统中所处位置的社会评价。地位的背后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所赋予的权力差异,这在社会网络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使得社会网络与地位密不可分。聚焦地位与网络的交叉研究,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文献,从网络伙伴选择、网络关系构建、网络结构属性以及网络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用以进行地位研究解析的文献分析框架,搭建了网络研究与地位概念间的整合研究框架,并从低地位研究、地位成因研究、动态地位研究、地位维护研究四个维度提出关于地位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新情境下地位研究的新问题。本文综合呈现了地位研究的现有成果,对于把握网络视角下地位研究的进展,为网络与地位的交叉研究提供有前景的方向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地位 组织间网络 数字经济 制度背景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利平 李颖
组织的社会评价研究社会公众如何评价组织、社会评价如何影响组织以及组织如何管理社会评价。在"观众崛起"背景下,理解、应对和管理社会评价已成为组织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组成。本文以合意性和个体性两个维度构建起一个理解组织社会评价的2×2框架,将声誉、地位、明星组织、组织越轨、身份、污名等来自不同流派的社会评价成果给予类型化区分,梳理各流派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不同评价类型之间动态转化的可能路径,最后提出组织社会评价未来可能的五个研究方向。本文提供的整合框架和转化路径分析,将不同流派的相关研究成果整合于一体,揭示了不同社会评价之间的关联和过渡可能,对明晰有关组织社会评价问题的认识,整合和深化研究,以及提升组织应对社会评价的策略水平,均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组织社会评价 类型化 动态演变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利平 李颖
组织的社会评价研究社会公众如何评价组织、社会评价如何影响组织以及组织如何管理社会评价。在"观众崛起"背景下,理解、应对和管理社会评价已成为组织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组成。本文以合意性和个体性两个维度构建起一个理解组织社会评价的2×2框架,将声誉、地位、明星组织、组织越轨、身份、污名等来自不同流派的社会评价成果给予类型化区分,梳理各流派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不同评价类型之间动态转化的可能路径,最后提出组织社会评价未来可能的五个研究方向。本文提供的整合框架和转化路径分析,将不同流派的相关研究成果整合于一体,揭示了
关键词:
组织社会评价 类型化 动态演变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新月 练靖雯 宋士杰 赵宇翔 朱庆华
[目的/意义] 失真信息治理是信息疫情时代中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图书情报学科近年来的热点议题。在传统信息纠偏研究中事后纠正的滞后性与局限性促使学者将目光转向更为主动的预先干预,预先干预的剖析对失真信息治理的理解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过去几十年间的相关研究,解析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概念内涵,回溯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深入分析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结果/结论] 失真信息预先干预以预防接种理论为理论核心,涉及情报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等学科。时间、内容、目的与特征是阐释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四大构件。当前研究围绕“应用情境—影响因素—干预方式—干预结果”展开,未来还可从理论内涵拓展、行为特征探索与研究方法创新三大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田瑞强 姚长青 潘云涛 袁军鹏
从ESI高被引作者库中的华人科学家入手,通过网络搜集到其中233名科学家的履历信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根据科技人才流动的维度定义流动性指数,从而对科技人才的流动情况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流动网络结构、人才流动的典型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高层次人才流动特征。指出从海外华人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的典型模式看,应加强与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海外人才的合作交流机制的建设,积极利用师生传承、同窗同事、国际会议、来访互访等各种资源和渠道进行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应尽快建设国家层面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钊 席酉民 胥思齐 梁朝高
绩效身份指在成就相关的场景中,个体赋予个人意义的、关于自己是何种类型绩效表现者的自我知识,即以特定类型的绩效表现为参考的自我定义方式。绩效有不同等级,但西方现有研究认为很少存在低绩效身份,这与本土实践观察不符;此外,由于绩效身份研究比较前沿,目前尚缺乏开展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对此,本文首先在社会认同理论指导下,兼顾本土管理实践,通过分析绩效身份的形成过程提出其概念本质,明确了本土低绩效身份的存在性和重要性;其次,整合社会认同理论主导下的组织中个体身份研究的重点和绩效身份的独特性,提出绩效身份研究的一般逻辑,继而结合相关话题的研究和对管理现象的初步观察对其进行充实,本文最终搭建了包含多层次前因、机制和结果的绩效身份研究框架;最后,根据上述框架,立足于我国独特国情,本文提出未来研究的初步方向。本文对绩效身份内涵的厘清以及所搭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
绩效身份 研究框架 身份认同 身份威胁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钊 席酉民 胥思齐 梁朝高
绩效身份指在成就相关的场景中,个体赋予个人意义的、关于自己是何种类型绩效表现者的自我知识,即以特定类型的绩效表现为参考的自我定义方式。绩效有不同等级,但西方现有研究认为很少存在低绩效身份,这与本土实践观察不符;此外,由于绩效身份研究比较前沿,目前尚缺乏开展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对此,本文首先在社会认同理论指导下,兼顾本土管理实践,通过分析绩效身份的形成过程提出其概念本质,明确了本土低绩效身份的存在性和重要性;其次,整合社会认同理论主导下的组织中个体身份研究的重点和绩效身份的独特性,提出绩效身份研究的一般逻辑,继而结合相关话题的研究和对管理现象的初步观察对其进行充实,本文最终搭建了包含多层次前因、机制和结果的绩效身份研究框架;最后,根据上述框架,立足于我国独特国情,本文提出未来研究的初步方向。本文对绩效身份内涵的厘清以及所搭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
绩效身份 研究框架 身份认同 身份威胁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凤廷 侯云先
粮食供应链整合是主导企业对粮食供应链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与分化的动态过程。为获取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我国粮食企业供应链整合不应局限于企业或供应链的内部整合,而应侧重于主导企业供应链与合作企业供应链的交互整合。文章基于跨国粮商、中粮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实践,引入主链、副链等新概念从一个全新视角对粮食供应链整合进行细分,并比较分析了链内整合、链间整合和交互整合的范围、条件和特点,最后提出一个概念框架阐释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运作机理以及整合过程、整合程度与整合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粮食供应链的构建及其运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永贵 张思祺 张二伟 洪心如
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颠覆性信息技术对市场营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数字营销逐渐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关注的前沿焦点。然而,在研究文献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相关研究主题却依然十分零散。本研究基于ADO框架,从互动视角对693篇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发了以“互动前因—互动过程—互动结果”为主线的数字营销整合框架,进一步深入剖析了现有研究在人工智能悖论、个性化-隐私悖论、数字技术对于顾客行为影响、数字营销绩效度量方式、数字营销互动理论模型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识别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对数字营销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数字营销 互动视角 文献综述 ADO框架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刘岩芳 徐建中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环境有利于组织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准确识别影响知识整合的主要因素,对提高组织知识整合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从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知识整合模式及知识整合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对组织知识整合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环境下,网络关系、网络密度、网络资本都会对组织知识整合产生影响,要有效实现组织知识整合,应搭建知识整合平台,创新组织文化,培养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协作精神,提升组织知识整合能力,并建立完善的权衡机制。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知识整合 知识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