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73)
- 2023(7831)
- 2022(6522)
- 2021(5883)
- 2020(4930)
- 2019(10759)
- 2018(10387)
- 2017(19657)
- 2016(10457)
- 2015(11465)
- 2014(11045)
- 2013(10536)
- 2012(9540)
- 2011(8395)
- 2010(8192)
- 2009(7439)
- 2008(7151)
- 2007(6477)
- 2006(5646)
- 2005(4692)
- 学科
- 济(40709)
- 经济(40541)
- 业(30251)
- 管理(28138)
- 企(23909)
- 企业(23909)
- 方法(19578)
- 数学(15736)
- 数学方法(15624)
- 农(13837)
- 中国(13418)
- 财(13380)
- 业经(10990)
- 农业(9552)
- 收入(9236)
- 贸(9160)
- 贸易(9159)
- 易(8970)
- 学(8637)
- 和(7428)
- 理论(7181)
- 技术(6885)
- 制(6607)
- 地方(6188)
- 务(5806)
- 财务(5795)
- 环境(5792)
- 财务管理(5785)
- 产业(5709)
- 划(5549)
- 机构
- 大学(150003)
- 学院(147776)
- 济(62583)
- 经济(61578)
- 管理(58198)
- 理学(51730)
- 理学院(51148)
- 研究(50623)
- 管理学(50275)
- 管理学院(50012)
- 中国(35326)
- 科学(32256)
- 京(30451)
- 农(30372)
- 财(27410)
- 业大(25870)
- 所(25409)
- 农业(24073)
- 研究所(23633)
- 中心(23005)
- 财经(22620)
- 经(20827)
- 江(20350)
- 经济学(19957)
- 范(19056)
- 师范(18761)
- 北京(18634)
- 经济学院(18241)
- 院(17519)
- 财经大学(17028)
- 基金
- 项目(108858)
- 科学(86624)
- 基金(82390)
- 家(75312)
- 国家(74284)
- 研究(74094)
- 科学基金(63061)
- 社会(52420)
- 社会科(48562)
- 社会科学(48543)
- 基金项目(44230)
- 自然(41463)
- 省(41257)
- 自然科(40599)
- 自然科学(40582)
- 自然科学基金(39936)
- 划(35377)
- 教育(33380)
- 资助(31757)
- 编号(27615)
- 重点(24263)
- 部(24001)
- 创(23243)
- 国家社会(22522)
- 发(22339)
- 创新(21600)
- 科研(21452)
- 成果(21410)
- 计划(20672)
- 教育部(20651)
共检索到206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增文
文章分析了社会救助家庭再就业收入的决定因素及受助家庭再就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采用Shapley值方法分解发现,社会网络对不同区域受助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约占1/5,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属于关键性因素。由于社会关系网络在有效扩大个体利益的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公共利益,作者认为,一种良性的改革思路是促使其具备公共性,并向公共领域移动,使其能够在与公共利益重叠的领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政府应确立正式的法律体制和公共管理机制,削弱社会关系网络的分配效应,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减弱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格局。
关键词:
再就业 贡献因子 社会关系网 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增文
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工资收入的巨大差距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从社会救助群体来看,两种就业形式又成为影响其再就业收入多寡的根源。虽然受助群体多数从事于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但其选择渠道却是双重的。因此,笔者对其再就业方程作了经验分析,用双重的样本选择变量对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进行分解处理。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选择行为与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选择策略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分解结果来看,再就业选择调整项在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工资收入方程中通过了检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增文
将农村社会救助家庭成员再就业培训策略的实施作为一个切入点,对社会救助家庭中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成员的再就业行为和再就业时间做经验分析显示,再就业培训策略使得社会救助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再就业行为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再就业率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民政部门应通过积极的再就业方式来强化受助家庭成员的主动脱贫行为,从而提高其家庭收入,最终使受助家庭成员的被动接受救助金行为转化为积极的再就业行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中立 王书华 崔泽园
通过建立包含家庭负债的交互基础模型以及家庭债务与收入差距的两部门模型,从数理上证明了社会互动、家庭债务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结合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Probit、Tobit等方法予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互动对家庭负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家庭负债水平的提升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且社会互动对这一影响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互动对家庭负债的影响因家庭所处区域、教育背景以及风险态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政策当局需拓宽有关金融信息的交流渠道,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力度,控制正规、非正规金融渠道的比例,提高家庭资产负债状况的关注力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廖文梅 林静 沈月琴 孔凡斌
【目的】缩小农户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量化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新时代新征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效应、优化家庭劳动力配置与促进林地流转经营的理论,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和广西的2 413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下的影响差异及其分解效应。【结果】1)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增收效应,且对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增收效应更大,有利于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2)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的边际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林业社会化服务可使基尼系数显著减小,总体呈现分位点越低边际贡献越大的变化趋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缩小农村家庭收入差距。3)系数效应主导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林业收入占比、林地细碎化程度、村距县城距离、地形是影响Q_(10)~Q_(90)分位点上系数效应的主要因素。4)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均值为0.354,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低采纳水平组农户家庭总体具有较好的增收效应,农户家庭收入差距主要由特征效应主导。【结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林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面向低收入农户家庭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供需支持政策,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激发与鼓励农户积极采纳林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形成“以需促供、以供带需”的良性循环格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利丽
基于1988-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HS)中的夫妻配对样本,利用变异系数的按收入来源分解公式以及基于各种反事实收入分布,考察了单个时点上中国城镇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妻子就业具有使家庭间收入分布更加均等化的作用,且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研究结果相比,这种缩小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分阶段的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存在较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利用不同时点上的方差分解公式考察了已婚女性就业变化对家庭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已婚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加剧了家庭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1997-2002年间,由于已婚女性就业率下降导...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灿 王辉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6年面板数据分别进行OB分解和FFL分解,从禀赋效应和回报效应两个方面探讨社会网络对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6年家庭净财产差异主要是由回报差异造成,且回报差异在总体上是显著的;2016年社会网络对各分位点上的家庭财产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与家庭财产水平呈U型变化。另外,采用夏普利值分解考察社会网络对家庭财产差距的贡献率发现,社会网络对家庭财产差距的贡献度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0.66%上升到2016年的1.18%。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润红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决定消费。如何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是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所关注的重点议题,但鲜有文献从家庭收入差距的角度提出解释与解决策略。本文关注家庭内部的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能力的影响,将社会信任纳入研究框架,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城镇住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内部收入差距、社会信任和消费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家庭内部收入差距显著抑制了家庭消费能力,且当家庭对外部环境的信任程度较低时,更为显著;第二,家庭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信任程度在该抑制过程中呈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提升家庭消费能力提供了可能路径,为"社会信任"这一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相关证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倩
本文讨论造成个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背景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均对个体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个体收入的贡献较为稳定地维持在7%~8%,社会资本变量对个体收入确实有一定影响;在控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素后行业分割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始终未低于13%;个体收入边际效应的变动受父亲管理职位影响,父亲管理职位越高,个体收入边际效应的变动越大;不同地区影响个体收入的因素呈现不同特点。总体来看,中国个体收入差距既有市场性因素影响又避免不了非市场性因素影响,克服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还在于合理发挥政府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行业因素 个体收入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尹志超 王天娇 栗传政
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家庭数字鸿沟指数,研究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数字鸿沟使得收入不平等水平显著上升。相较于数字接入鸿沟,数字使用鸿沟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鸿沟通过更大程度上抑制低收入组家庭创业及农村家庭非农就业,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于相对弱势群体如低教育水平家庭、低社会网络家庭的收入水平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为理解数字鸿沟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为采取措施缩小中国家庭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收入差距 马太效应 共同富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书宇 赵昕东
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家庭问卷微观数据库(CLDS)探究收入分配差距如何影响城镇家庭消费结构及优化升级。研究表明,(1)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家庭分别对于医疗、生存型、发展型、享乐型消费的平均消费倾向最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渐释放,消费层次逐渐上升。(2)收入差距对家庭不同消费类型存在不同的非线性影响。除去少数极高收入家庭,收入差距整体上对消费升级系数的作用体现为一个平缓的非对称倒"U型",当低收入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逐渐增大时,该负向收入差距对其家庭消费升级呈现下拉式影响;而正向收入差距的拉大使消费升级系数先缓慢上升后下降。(3)收入差距对于医疗支出无显著非线性作用,而对于教育支出作用显著。总之,在社会资源财富有限的前提下,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家庭消费结构升级。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消费结构升级 半参数可加模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尹志超 严雨 蒋佳伶
本文将社会网络这一变量引入Eeckhoudt和Kimball的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收入波动会显著增加家庭商业保险需求,而这种影响会受到社会网络的调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和2017年平衡面板数据的微观检验进一步印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在微观检验中,本文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收入波动对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收入波动显著增加了家庭商业保险需求。从家庭层面来看,以"送礼支出占比1"衡量的社会网络显著降低收入波动对商业保险需求的正向影响,且该影响主要存在于低受教育水平和未接触互联网的家庭中;以"兄弟姐妹数量1"衡量的社会网络也显著降低收入波动对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正向影响。从社区(村)层面来看,以"送礼支出占比2"和"兄弟姐妹数量2"衡量的社会网络也显著降低了收入波动对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正向影响。本文拓展了背景风险影响保险需求的研究视角,为保险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收入波动 社会网络 家庭商业保险需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喻平 徐浩洋
选取空间杜宾模型(SDM),利用2011年和2013年25个省份的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CHFS),设置邻接空间矩阵和地理空间矩阵,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的居民收入差距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家庭金融资产总值和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权重对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居民受教育水平、金融知识和家庭规模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呈显著正向作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因此应有针对性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甘晓丽 靖薇 顾剑华
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主要的需求来源,深入挖掘消费潜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对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前景理论,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历史和社会双维度视阈探讨了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但具有不对称性,总体而言,收入期望顺差对消费的影响落差较大。家庭收入社会期望顺差显著促进消费,落差显著抑制消费;家庭收入历史期望顺差和落差均显著促进消费。收入社会期望顺差比历史期望顺差对当期消费促进作用更强,长期则反之。分析表明,收入期望顺差通过提升家庭风险容忍度进而促进消费,而在收入社会期望处于落差状态下家庭风险容忍度不易改变。研究为解释家庭消费行为和制定刺激消费需求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实证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聪 柴时军 田存志 吴甦
本文基于家庭层面的社会网络视角,探讨居民的股票投资参与决策。首先,通过拓展个体股票投资最优化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家庭社会网络对居民股市参与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并借助"是否为本地大姓"作为工具变量,检验了家庭社会网络对居民股市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可能影响居民股票投资决策的其他因素前提下,基于亲友关系的家庭社会网络提高了居民股市参与的可能性,而且一旦进入股票市场,其持有的股票资产在其金融财富中的比重会更高。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网络这种非正式制度推动居民股市参与具有的积极作用,并对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体制改革做了一些初步的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家庭社会网络 股市参与 参与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