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17)
2023(11518)
2022(9512)
2021(8737)
2020(7090)
2019(15750)
2018(15288)
2017(29713)
2016(15646)
2015(17083)
2014(16601)
2013(16343)
2012(14830)
2011(13423)
2010(13569)
2009(12916)
2008(11808)
2007(10659)
2006(9619)
2005(8479)
作者
(45210)
(37982)
(37573)
(35358)
(23478)
(18384)
(16958)
(14721)
(14668)
(13056)
(13007)
(12505)
(11786)
(11566)
(11526)
(11454)
(11395)
(11028)
(10862)
(10694)
(9420)
(9184)
(9041)
(8824)
(8755)
(8394)
(8330)
(8105)
(7583)
(7491)
学科
(66579)
经济(66398)
(51084)
(45780)
管理(39239)
(30996)
企业(30996)
农业(30500)
中国(26974)
(25508)
金融(25506)
方法(24447)
(23399)
银行(23367)
(22671)
业经(21239)
数学(20479)
数学方法(20356)
地方(17064)
(16287)
(16242)
(12837)
贸易(12828)
(12548)
(11373)
(11130)
中国金融(11097)
(11040)
理论(10529)
农业经济(10433)
机构
学院(221279)
大学(216314)
(94707)
经济(92778)
管理(85426)
理学(74857)
研究(74275)
理学院(73999)
管理学(72826)
管理学院(72452)
中国(62602)
(59776)
农业(46124)
科学(45878)
(43715)
业大(41390)
(40314)
中心(37506)
(36843)
研究所(33669)
财经(32781)
(32268)
(30035)
农业大学(29073)
经济学(28944)
(27547)
师范(27205)
经济学院(26369)
(26366)
北京(26334)
基金
项目(154378)
科学(122407)
基金(114193)
研究(110143)
(100610)
国家(99653)
科学基金(86000)
社会(75505)
社会科(70461)
社会科学(70437)
基金项目(61972)
(61495)
自然(54926)
自然科(53756)
自然科学(53742)
自然科学基金(52801)
(50529)
教育(47485)
编号(44196)
资助(43835)
(34591)
(34062)
重点(33981)
(33562)
成果(33452)
(32947)
国家社会(31608)
创新(30720)
(29861)
科研(29443)
期刊
(105274)
经济(105274)
(63159)
研究(60764)
中国(44020)
农业(41936)
学报(38219)
(36019)
金融(36019)
科学(34585)
大学(29292)
学学(28463)
(28198)
管理(24956)
业经(23760)
(19329)
问题(16667)
财经(15780)
教育(15414)
经济研究(14997)
技术(14612)
农村(14281)
(14281)
农业经济(13475)
(13464)
(12931)
世界(11679)
业大(11339)
经济问题(10597)
现代(10424)
共检索到325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郭沛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彭华涛  张俊杰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于其城市融入意愿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243组具有血缘、亲缘、地缘、业缘或学缘关系的农民工及其社会网络关系进行调查,探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对于社会网络关系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度的调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对于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互动性、信任度、互惠性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度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对于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异质性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度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钱龙  钱文荣  
基于348份新生代农民工数据,以三维一体的"城镇亲近度"视角,对其留城定居意愿和城市融入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空间维度和心理维度"城镇亲近度"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但时间维度"城镇亲近度"作用不显著;三个维度"城镇亲近度"均能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态。进一步的探讨表明,定居意愿为部分中介变量,空间维度和心理维度"城镇亲近度"通过定居意愿间接影响个体城市融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兴邦  
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融入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生育意愿,且对于80后和东部地区农民工生育意愿的负向效应更大。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发现:定居意愿增加和男孩偏好下降是城市融入影响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两种路径。以融入为核心的"人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从事实和机制两方面探讨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为客观评估城镇化的生育效应,增加人口预测工作科学性,人口政策动态调整和优化等工作提供了事实基础和理论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苏璐  张皓  郭林  
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农民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城市融入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定量和抽样调查方法开展研究,发现男性或已婚者的城市融入意愿不强烈,新一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愿意融入城市社会,子女教育变量对养老地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养老、医疗、住房等制度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并无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农民工进入城市,脱离了家乡政府的管理,原有的生产技能失效,可用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急剧减少,因此重建人际网络的需求强烈。信息社会背景下,手机、网络等信息传播产品的普及,为农民工突破政策壁垒建设人际网络提供新的途径。并进而打通职业上升通道、提高自我认同,促进了城市融入的进程。本文在对回答了农民工在寻求支持时为什么选择人际网络而非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网络之后,对农民工人际传播网络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包括影响因素和人群差异两部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农民工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人际信息传播网络的更新直到城市融入进程加快的理论框架,并画出理论框架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学涛  李旭  戚迪明  
本文利用2014年农民工调研数据,从就业地和社会融合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定居意愿的选择。基于logit模型、通过基准回归研究发现,就业地和社会融合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显著,在小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更偏好于在城市定居,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越高越偏好于在城市定居;通过分职业、分收入和外出与否回归发现,高端职业、高收入和外出农民工比低端职业、低收入和本地农民工更偏好于在城市定居。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成利   孙学涛   彭徽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谋生的基本途径,而就业稳定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基本保障。利用辽宁省农民工调研数据,在构建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区域稳定性较之职业稳定性的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普遍存在,且在不同特征群体中存在差异;职业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新一代、高收入和在小城市就业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区域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老一代、从事白领职业和高收入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俊  刘一伟  
基于中国七大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工作转换对城市定居意愿均具有弱化作用,且对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弱化作用更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工作转换频率与城市定居意愿呈U型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工作转换具有"学习效应",在前期工作转换会降低其城市定居意愿,但随着工作转换频率的继续增加,其城市定居意愿开始回升。据此认为,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优化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工作转换加以引导,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俊  刘一伟  
基于中国七大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工作转换对城市定居意愿均具有弱化作用,且对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弱化作用更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工作转换频率与城市定居意愿呈U型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工作转换具有"学习效应",在前期工作转换会降低其城市定居意愿,但随着工作转换频率的继续增加,其城市定居意愿开始回升。据此认为,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优化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工作转换加以引导,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农民工职业转换的"学习效应"提供制度环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大建   张湖沿   应瑞瑶  
本文将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专题数据与区(县、市)数据进行匹配,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从就业、健康医疗、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四个维度测度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究其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为0.815,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两个维度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子女受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就业维度均等化水平较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上升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其中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维度均等化的提高作用显著,就业和子女受教育维度的提高作用不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升农民工在当前城市的主观融入与行为融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个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高收入、家中有土地资源、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群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有居住证、有劳动合同、已婚农民工群体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本研究认为,应切实提升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更多农民工在城市居留,从而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倪超军  李兴中  刘星宇  
本文利用2017年新疆的343份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调查数据,基于社会融入视角从生活体验、身份体验、交往体验和语言体验4个维度考察了城市体验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体验中的生活体验、身份体验、交往体验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体验影响最强,交往体验影响最小。城市体验通过社会融入中的社会适应和文化交融中介变量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其中介效应显著。具体来看,在城市体验的身份体验和交往体验中,社会适应变量起到了中介作用;在城市体验的身份体验中,文化交融变量也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中,社会适应在城市体验的交往体验中的中介效应效果值最大。文化交融对于市民化意愿的中介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永贵  邓江年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即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需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