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1)
- 2023(14051)
- 2022(12358)
- 2021(11435)
- 2020(9635)
- 2019(21667)
- 2018(21580)
- 2017(41834)
- 2016(22537)
- 2015(25226)
- 2014(25253)
- 2013(24991)
- 2012(23124)
- 2011(21114)
- 2010(21118)
- 2009(19442)
- 2008(18852)
- 2007(16519)
- 2006(14604)
- 2005(12825)
- 学科
- 济(107430)
- 经济(107241)
- 管理(67032)
- 业(60341)
- 企(51651)
- 企业(51651)
- 方法(44439)
- 数学(37283)
- 数学方法(36881)
- 学(24378)
- 中国(24222)
- 地方(23719)
- 农(23376)
- 财(22622)
- 业经(22483)
- 环境(18544)
- 和(17563)
- 理论(17326)
- 制(16056)
- 农业(15624)
- 地方经济(14687)
- 划(14623)
- 贸(14484)
- 贸易(14476)
- 技术(14417)
- 务(14389)
- 财务(14319)
- 财务管理(14296)
- 易(13949)
- 企业财务(13683)
- 机构
- 大学(330155)
- 学院(327828)
- 济(135759)
- 经济(132904)
- 管理(128909)
- 研究(113088)
- 理学(112156)
- 理学院(110862)
- 管理学(108936)
- 管理学院(108347)
- 中国(80821)
- 科学(71075)
- 京(69786)
- 财(60097)
- 所(57382)
- 研究所(52553)
- 农(52537)
- 中心(49674)
- 业大(49069)
- 财经(48896)
- 江(46741)
- 经(44409)
- 北京(43984)
- 范(43260)
- 师范(42841)
- 经济学(41459)
- 农业(41060)
- 院(40705)
- 州(37884)
- 经济学院(37068)
- 基金
- 项目(226175)
- 科学(177775)
- 基金(164767)
- 研究(163136)
- 家(144033)
- 国家(142860)
- 科学基金(122486)
- 社会(105020)
- 社会科(98787)
- 社会科学(98756)
- 省(88055)
- 基金项目(87661)
- 自然(79911)
- 自然科(77879)
- 自然科学(77856)
- 自然科学基金(76471)
- 教育(74009)
- 划(73882)
- 资助(67729)
- 编号(65022)
- 成果(52851)
- 重点(50456)
- 部(49674)
- 发(48143)
- 创(46532)
- 课题(44779)
- 创新(43409)
- 科研(43322)
- 国家社会(43038)
- 教育部(42603)
- 期刊
- 济(151427)
- 经济(151427)
- 研究(97502)
- 中国(59060)
- 学报(54807)
- 科学(50113)
- 农(47584)
- 管理(47375)
- 财(45064)
- 大学(41094)
- 学学(38947)
- 教育(33674)
- 农业(32976)
- 技术(27438)
- 融(25142)
- 金融(25142)
- 经济研究(24857)
- 财经(24798)
- 业经(22645)
- 经(21236)
- 问题(19249)
- 技术经济(16966)
- 图书(16545)
- 业(16226)
- 科技(15965)
- 理论(15541)
- 版(15320)
- 现代(14513)
- 资源(14277)
- 实践(13962)
共检索到475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洎
根据中国1991~2010年各省的数据,使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自然灾害抗御能力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增加以及每千人医生数的增加可以显著的提高区域灾害抗御能力;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GDP增速对区域灾害抗御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增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可减少因灾死亡人数和受灾人口数,但会加大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因而对区域灾害抗御能力的最终影响不能确定。
关键词:
灾害抗御能力 社会经济环境 面板数据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宏
根据我国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资料,我国最近30年来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无疑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自然灾害损失是由自然变异因素和社会经济的易损性共同决定的,同样的灾害事件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条件下发生,其后果与影响显然不会相同。为此,本文对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建模与分析,探究了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演变与经济增长、人口、教育以及医疗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经一系列的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由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来加以解释的。具体来说,经济总量与规模的扩大、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政府对灾害投入的增加以及医疗卫生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爱平 赵仁杰 张志敏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发展,包括自然灾害、环境灾变以及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因而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应对机制也成了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外文献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研究主要关注灾害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其作用的路径,包括灾后投资收益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效应等;微观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对个体行为选择的作用上。灾害的应对机制主要讨论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对灾害冲击时的作用,并从受灾地的现实出发,提出灾害应对机制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
灾害 灾害经济学 非正式制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宁 张正涛 陈曦 冯介玲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灾害经济损失的认识、损失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区分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差异,阐述了间接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同等重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评估结果既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提高防灾减损的管理水平。灾害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是有效改进评估方法并提高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水平的有效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宁 张正涛 陈曦 冯介玲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灾害经济损失的认识、损失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区分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差异,阐述了间接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同等重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评估结果既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提高防灾减损的管理水平。灾害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是有效改进评估方法并提高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水平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时雄 何宇航
社会复杂度的显著增加导致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日趋复杂,早期的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已不能满足当下的灾害治理需求。近年来,随着数据可得性的提高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也进入新阶段,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区域层面上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是重点考察宏观或微观层面的间接经济影响。本文基于现有最新文献,首先总结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领域的新进展,包括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然后分别从长期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消费者行为以及婚育意愿四个方面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间接经济影响进行梳理归纳;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我国的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
灾害治理 自然灾害 损失评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波 韩静轩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和GM(1,1)预测模型,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并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和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GM(1,1)预测,进而在预测值基础上进行了趋势关联分析,从而可以发现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制定相应政策和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关联分析 GM(1,1)模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俊宝 吴斌 骆有庆 许志春 曹川健 田桂芳
为了明确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天牛灾害措施的可行性,首次提出了控灾阈值的概念.在宁夏引黄灌区选择对不同诱饵树配置、不同树龄的样地35块进行调查,并对15株平均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建立虫口模型及其材积损失模型,结合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并根据目前市场木材收购标准,确定了光肩星天牛控灾阈值模型.结果表明:诱饵树比例应控制在[7.093%,25%]的区间内,同时可以根据对不同树种的不同要求计算出适宜的控灾阈值,体现了控灾阈值的动态性、灵活性.
关键词:
多树种配置 光肩星天牛 灾害 控灾阈值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启亮 谢家智 张明
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提出,为传统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提供创新思路,因此,其可测性及测度机理必是问题重点。在整合灾害周期性理论、自然灾害链前提下,借鉴PAR(压力—释放理论)将社会脆弱性引入农业自然灾害应对过程,并基于管理模式构建农业客体、农业环境、农业主体三维子系统指标体系并作综合评价。利用因子分析及熵权法对宏观涉农数据进行实证处理,测算出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发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呈逐年递减,且各子系统趋势相对平稳且一致。此项研究为农业承灾系统及子系统的相互传导提供部分有效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霞
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造成的巨大损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风险转移技术可以分为控制型和融资型两类。保险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融资型风险转移技术,可以适用于自然灾害风险转移。自然灾害风险可以保险方式转移的前提是其必须满足技术、经济与社会三大条件,即符合保险精算原则、供求双方愿意交易和法律政策允许。具体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方式包括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和ART方式。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风险转移 保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尹衍雨 王静爱 雷永登 易湘生
自然灾害损失虽然不可避免,但可通过调整人类活动规避或减轻风险,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共存的协调适应。本文基于适应自然灾害研究发展的历程,综述了现有适应性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前者主要集中在对多尺度的适应主体综合分析、底层家庭或群体适应以及顶层的政策适应等方面;而后者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适应、民众或区域适应对策优选及适应能力评估等方面。基于数理模型或者实地观测实验的定量评估以及多指标、多标准的综合评估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定量研究的主流。研究表明:①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有向综合性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些系统综合分析方法以及本地乡土的适应自然灾害逐渐引起重视。②目前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方法上存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研究途径,而探索这两种途径有效结合的多尺度综合研究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
适应自然灾害 研究方法 定性 定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华 孔冬艳 陈会广
对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的内涵进行界定,借助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的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以及相关资料,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从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等对土地影响较大的灾害,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存在问题较多的农村土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结果发现:地质灾害与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农村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较多,另外以丘陵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项目也较多。在整治区域上,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西部地区为主。RS和GIS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土地整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相关研究应更加全面的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在土地整治前后充分考虑可能遭受的灾害和遭受灾害后如何实现最大效益,从而保障被整治土地最大化的为人民服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晟哲
文章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GIS技术,测算并绘制出自然灾害受灾面积省域分布Moran's I散点图,藉此呈现自然灾害高—高、低—低、高—低、低—高集聚4种空间象限关系,并通过LISA集聚图划分了集聚分布区域,发现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具有规律可循的,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特征,并呈现出省域旱灾、风雹等损失类型的带状、团状、点状或离散等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发现,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区域往往与贫困地区存在空间叠加关系,致贫返贫效应长期恶性循环且难以消除。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空间特征 扶贫搬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艺明 陈美兰 王晓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自然灾害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对长期增长的影响幅度取决于其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损失。同时,灾害发生会促使经济主体更多地投资于人力资本。本文应用跨国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风险、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间的长期关系,发现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并主要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发生作用。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长期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累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吉东 李宁 温玉婷 胡爱军 崔维佳 张鹏
灾害的损失受灾前经济发展水平、灾种差异、灾后恢复重建策略、灾害管理水平和灾害保险体系完善程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加上基础数据精度、获取难度和校验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而已有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存在不足:首先,评估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构成、时空维界定模糊;其次,评估模型假设太多往往偏离灾后实际经济状况;最后,模型对灾害扰动的动态影响机制考虑不足,往往忽视灾后经济系统的弹性和部门生产容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应注意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动态机理,结合不同灾害类型对经济影响的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设置相关参数,使模型更切合实际,从而更合理有效的评估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