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91)
2023(13984)
2022(11896)
2021(11018)
2020(8933)
2019(20044)
2018(19975)
2017(38337)
2016(20827)
2015(23465)
2014(23343)
2013(23845)
2012(23126)
2011(21343)
2010(22123)
2009(20826)
2008(20342)
2007(18771)
2006(17577)
2005(16363)
作者
(63888)
(53257)
(53021)
(50380)
(33667)
(25567)
(23966)
(20490)
(20421)
(19180)
(18458)
(17572)
(17490)
(17045)
(16800)
(16383)
(15556)
(15498)
(15289)
(15249)
(13641)
(13397)
(13078)
(12601)
(12228)
(12059)
(11847)
(11758)
(11061)
(10700)
学科
(110016)
经济(109840)
(55571)
(51173)
管理(49014)
中国(34639)
方法(34162)
农业(34024)
(32629)
企业(32629)
地方(29533)
数学(28488)
数学方法(28254)
业经(26925)
(21972)
(20731)
(19315)
(18049)
银行(18010)
(17861)
(17590)
(17209)
金融(17208)
(16656)
贸易(16635)
地方经济(16183)
(16053)
(14607)
环境(14574)
(14366)
机构
学院(311388)
大学(310706)
(140896)
经济(137917)
研究(121094)
管理(110589)
中国(95220)
理学(92670)
理学院(91493)
管理学(90041)
管理学院(89461)
科学(70510)
(70102)
(68351)
(64630)
(63335)
研究所(56458)
中心(54360)
农业(53660)
(50744)
业大(49118)
财经(48967)
(44269)
北京(44220)
经济学(43745)
(43180)
师范(42771)
(42377)
(40011)
(39318)
基金
项目(190912)
科学(148940)
研究(142739)
基金(136337)
(119215)
国家(118067)
科学基金(98297)
社会(93582)
社会科(87407)
社会科学(87381)
(74697)
基金项目(70945)
教育(63025)
(62851)
自然(59079)
编号(58374)
自然科(57557)
自然科学(57539)
自然科学基金(56516)
资助(55756)
成果(49331)
(48157)
重点(43213)
(42891)
课题(41448)
发展(39302)
(38700)
国家社会(38580)
(38359)
(37418)
期刊
(178294)
经济(178294)
研究(106139)
中国(76824)
(72883)
学报(50150)
农业(49147)
科学(47486)
(45866)
管理(40898)
大学(39113)
(38851)
金融(38851)
学学(36752)
教育(35029)
业经(31459)
经济研究(27401)
技术(26181)
财经(25089)
问题(24430)
(23566)
(21771)
世界(18740)
(17219)
技术经济(16809)
农村(16331)
(16331)
(16294)
经济问题(16152)
农业经济(15905)
共检索到517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邬沧萍,钟声  
众所周知,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接近或达到更替水平,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在这方面,城市走在农村的前面,不少城市生育率已达到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村生育率虽高于城市,但从70年代起已开始明显下降。我国农村生育率为什么能下降,能否持续稳定下降?农村生育率下降是靠政策威力,强迫命令,“超经济控制”,还是“计划生育超前”,众说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顾宝昌  
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的生育率经历了急剧和大幅度的下降。从1970年到1981年的短短11年中,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2.6。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人口事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在众多的人口学研究中得到确认。但是,这些研究存在着三个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忠科  
一 概况 台湾已经顺利完成了它的人口转变过程,其人口增长的特征已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化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1905年,台湾的人口总数仅有300余万,到1950年总数已增至760万,1986年再度增至1950万。短短81年中,人口增长5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6.6%。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陆杰华  杜鹏  杨文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忠科  
从1970~1981年的11年中,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2.6,受到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广泛重视。从1981~1986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再度降至2.2,对此,本文试图引用有关资料,以鲍思顿—顾宝昌模式为基础,讨论1981~1985年中国生育率变化的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萍  
伴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生育率也由自然的生育过程向有控制的生育过程转变,并且这种转变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其自身的客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文生,靳光华  
本文运用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从时序与截面数据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育率效应作了系统实证分析。研究指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生育率水平的终极性因素,但其直接影响力较小,更多地是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生育率的变动。经济发展是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基础和实现人口控制的长期条件,文化水平在生育率转变中起特殊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分析了造成生育率时序、地区和城乡差异的原因及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芳玲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热潮再度兴起,又一次给我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国农村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相适应,提供了一个良好循环发展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就如何走出困境,搞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吕文怀,何萍,刘凤霞,张强,王仲  
在农村人口控制工作中,辽宁省摸索出一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路——在村民小组建立育龄妇女为主体的群众自治组织——计划生育中心户,开展以人口控制为主的宣传、服务活动。几年的实践,证明其在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改变农民传统文化观念,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人口控制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原平  
当前,我国农村的人口控制还主要依赖的是各种形式的外力强制干预,如国家政策、法令规定、行政管理、社会政洽经济措施等等。这些外在的强制性的人口约束机制在人口生育变动的新的阶段已不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控制功能,有时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康晓平,王绍贤  
本文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聚3类较为合适,它能按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等13个变量将资料中的全部观察对象较好地分成好、中、差三类,并与总和生育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聚4类、5类的结果均无规律可循。结果建议,对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应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生育率水平,采取分类管理和指导,转变服务观念,不搞“一刀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天琪,叶振东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迅速地发展,中国经济逐渐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农村人口流动日益加剧,迅速汇集成一股汹涌的浪潮。同时,这一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也给他们自身的生育行为带来了重大影响。现实需要理论及实际部门探究这一崭新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农村人口流动的生育效应。所论及的农村人口流动,是指不变更户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广金  
一、非农化过程潜在的社会风险 目前,就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中颇有影响的主张之一便是非农化,此一脉最极端、最典型的语言是:农民的出路就在于“消灭”农民。草就此文,并非要探究解决“三农”问题的立足点究竟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张力  
中国生育率在过去30年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围绕下降的主要动因及其政策涵义的争论热烈。文章以"农村二孩"试点之一的翼城为案例,重新梳理和检视了在已有研究中较为忽视的翼城试点出台的背景和政策实施细则,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翼城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影响。与已有研究对翼城试点的认识不同,政策文献回顾表明:"农村二孩"生育政策只是在初婚时间、生育子女数和生育间隔方面做出一些技术性"调整"以缓解国情与民情的矛盾,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初衷。多维度数据分析交叉印证了在实施限制性的生育政策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变量不能解释生育率的下降,翼城现有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更多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是政策促成的外生性转变,而非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低生育意愿的内生性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