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82)
2023(17816)
2022(15526)
2021(14464)
2020(12281)
2019(28795)
2018(28642)
2017(54778)
2016(29859)
2015(33833)
2014(33996)
2013(33545)
2012(31002)
2011(28027)
2010(28118)
2009(25946)
2008(25503)
2007(22886)
2006(19911)
2005(17092)
作者
(86897)
(72666)
(72119)
(68932)
(46025)
(35145)
(33019)
(28550)
(27600)
(25925)
(24689)
(24381)
(22998)
(22793)
(22530)
(22224)
(22157)
(21336)
(20735)
(20735)
(18024)
(17804)
(17713)
(16677)
(16228)
(16154)
(16127)
(16046)
(14762)
(14539)
学科
(122681)
经济(122476)
管理(81332)
(80440)
(64549)
企业(64549)
方法(57918)
数学(50051)
数学方法(49352)
(40725)
中国(31796)
(30909)
业经(28451)
(27104)
农业(26863)
地方(26537)
(21711)
(20825)
贸易(20817)
理论(20591)
(20053)
(19369)
(18764)
财务(18677)
财务管理(18634)
企业财务(17612)
环境(17558)
技术(17160)
(16819)
银行(16762)
机构
大学(426353)
学院(425345)
管理(166253)
(165113)
经济(161271)
理学(144651)
理学院(142963)
研究(140832)
管理学(140072)
管理学院(139300)
中国(102857)
科学(90301)
(90145)
(75264)
(74866)
(71219)
业大(66696)
中心(65148)
研究所(65054)
(62981)
财经(60123)
(59528)
师范(58983)
农业(58215)
北京(56621)
(54543)
(50927)
(50748)
经济学(49187)
师范大学(47511)
基金
项目(292634)
科学(229147)
研究(212046)
基金(210985)
(183862)
国家(182289)
科学基金(156183)
社会(132573)
社会科(124874)
社会科学(124835)
(115880)
基金项目(112491)
自然(102681)
自然科(100280)
自然科学(100252)
教育(98901)
自然科学基金(98396)
(97080)
编号(87677)
资助(86910)
成果(71495)
重点(65463)
(64080)
(62047)
课题(60456)
(59684)
科研(56267)
创新(55618)
教育部(54764)
大学(54582)
期刊
(181321)
经济(181321)
研究(121589)
中国(81003)
(71707)
学报(71121)
科学(64587)
(57690)
管理(57587)
大学(53870)
教育(50716)
学学(50569)
农业(48452)
技术(37660)
(33712)
金融(33712)
业经(31910)
财经(28631)
经济研究(27785)
(24385)
问题(24135)
(23426)
图书(22726)
(22225)
技术经济(20492)
科技(20057)
统计(19854)
理论(19820)
资源(18932)
商业(18530)
共检索到615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亮  何柳  
在近年农村教师招录政策改革的影响下,中国新一代乡村教师呈现出某些比较明显的群体特征。基于云南两个案例县的部分年轻农村教师参与者的质性材料,考察了该群体的社会空间位置的动态影响因素。借鉴布迪厄的不同资本形式及社会空间理论以及双聚焦方法,研究分析了社会阶层、性别和民族等社会结构性因素在乡村教师群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中起到的制约性作用,同时指出本地家庭和乡土观念等文化因素也对这一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新一代乡村教师的社会定位过程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该群体目前所处的社会位置,并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变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文  黄震方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形式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和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两种不同开发模式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心理、社会、制度和信息权能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开发模式的介入导致了权能建设的先后次序,也是居民认可总体呈现"高认可高趋向"、"中认可高反差"和"低认可低趋向"三个层次的直接原因;(2)社区旅游权能的实际效果存在结构性差异,旅游经济权能促进其他权能建设的推动力度有待增强;(3)社区旅游开发与社区整体发展是一个协同系统,权能建设的最终实现有待模式的适度调适。基于此,文章认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鲁成  王亢抗  吴菲菲  娄岩  苗红  
本文以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对象,在传统专利地图的基础上,结合专利授权率、研发能力、专利技术价值、技术机会、技术优势等分析方法,采用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数据,对北京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定量与微观层面的分析,在与国内外地区专利情况的对比中明确了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发展新一代新兴技术产业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思路和分析方法对于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与对策也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焱  胡雪枝  唐婷  冯璐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2个子系统出发,构建12个准则34个指标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变异系数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Moran’s I指数,实证分析云南及16个州市脱贫户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个子系统基本同等重要;(2)2个子系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且生态环境增速高于经济社会,大多数州市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3)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多为中度协调;(4)空间集聚性增强,区域差异有缩小趋势。因此,应通过提升医疗养老保障力度,提高人口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关注富裕州市脱贫户生计,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等,不断推进云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焱  胡雪枝  唐婷  冯璐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2个子系统出发,构建12个准则34个指标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变异系数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Moran’s I指数,实证分析云南及16个州市脱贫户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个子系统基本同等重要;(2)2个子系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且生态环境增速高于经济社会,大多数州市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3)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多为中度协调;(4)空间集聚性增强,区域差异有缩小趋势。因此,应通过提升医疗养老保障力度,提高人口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关注富裕州市脱贫户生计,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等,不断推进云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时少华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隶属网络分析方法,在确定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两个旅游村落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参与事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访谈法、媒体报道和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网络数据,建立隶属参与关系网络,通过紧密度、互惠性、核心边缘、传递性、中间人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乐平  
多元垂直气候环境是滇西北普遍的地理气候特征,当地村民采取多种生计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生计不但是人类生存重要手段,也是维系自然、互生共存的重要纽带。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德钦县茨中村生计模式的研究,试图从生计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展现生计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技术发展等因素间关联,证明生计是人类与自然交换能量,维持与社会变迁同步的生存手段。生态环境多样性与生计文化多样性具有内在锲合关系,生计是人类适应环境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晓波  
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民族文化等具有特殊性,在实现从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新时期特点。民族地区乡村通过发展特色手工业实现乡村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以云南大理周城村为例,通过周城特色手工业(扎染)的分析,从促进社区发展的动力源、组织社会化、功能整合的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特色手工业作发展社会学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茜好  翁时秀  
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艺术实践介入乡村建设(以下简称“艺术乡建”),旨在通过乡村新文化景观的再造和空间重构,传达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理想愿望。然而在艺术乡建的热潮之下,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艺术乡建的失效案例,缺乏对消极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论文以一个以雕塑视觉艺术实践介入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云南省元阳阿者科村的公共艺术项目“哈尼娃”,一个构建与外部公共空间相协调的公共艺术场景为例,通过对起始、运营及后运营3个阶段的历时性过程分析,总结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失效机制。研究认为:艺术话语构建而成的“艺术世界”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价值错位,依赖于艺术家的单向培育,难以短期内形成乡建的“共同体”和持久的社会效应。权力主体、参与的行为主体及受众群体的波动和变化,都将对艺术实践的价值目标转化造成负面影响。在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中,艺术乡建在面临着可操作性问题之外,更在根本上遭遇社会结构性问题,单一的艺术实践缺乏解决乡村问题的能力。对失效影响因素和过程的讨论,是对艺术乡建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启发未来的具体实践。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耿达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培育和发展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已有研究对其生成机制和发展路径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文化参与的视角,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云南和顺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分析,构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在自发生成阶段,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赖于乡土社会的内部资源网络及其调适能力,主要是立足乡土服务乡邦。(2)在政府主导阶段,政府逐步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控,并按照事业单位体制建立起科层式公共文化生产分配体系,资源向上集中。这虽然从体制上保障了其有较稳定的经费来源,但同时导致其"悬浮"于乡土社会,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脱节。(3)在共建共享阶段,以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为导向,政府不断优化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参与,重视各方力量的汇入与整合,建立各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提升了综合效益。本文指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基于乡土社会、政府行为、社会资源、功能转型、民众参与等要素。本文所建构的理论框架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提供了参照,并对相关政策实践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君  武友德  张磊  陈长瑶  
以云南环洱海乡村聚落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对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区位适宜性等级和分值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全区乡村聚落区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且交通便利的中小型聚落为该区聚落的主体,中心城区影响力在南部聚落区位选择中所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北部,城镇用地对聚落布局区位的影响随着与中心城镇间距离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多数聚落的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南部聚落的区位适宜性分值整体高于北部。根据测度结果,将乡村聚落优化模式分为城镇转化型、优先发展型、特色发展型、引导发展型及弃迁型等5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冰  宋媛  张体伟  乔召旗  
我国生态移民的迁移形式有自发性移民、政府组织移民和企业参与移民搬迁三种形式。作者以云南省永善县马楠易地扶贫工作为案例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搬迁形式各有优势,其中农户自主搬迁的成效最大,返迁率为零,是一种有效的脱贫形式。政府应对农户自主搬迁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加以规范管理;政府组织搬迁是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形式,但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行为;目前企业尚未形成独立承担搬迁的条件,然而在配合政府组织、接收、安置大规模移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潜力,政府应明确自身与企业间的职能和职责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欢芳  张幸  宾厚  何燕子  
基于对中国31个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位熵和Moran’s I指数的测算,考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结果显示: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呈现较高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地区表现显著,且其产业集聚的空间差异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信息技术应用等因素的影响。鉴此,建议开拓网络经济新空间,推动"互联网+"、发展信息技术新优势及深化信息体制改革等,以促进其产业集聚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柏大鹏   程天君  
乡村教师向城流动一定程度上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学校保持活力的规律,但乡村教师流动凸显出典型的“单向性上流”,致使教育本就落后的乡村雪上加霜,制约着乡村的振兴与纵深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对两所乡村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在空间同质化下教师面临着区隔的困境,即乡村教师身处于衰落化的乡村空间、居住于城市圈的家庭空间、就职于脱嵌式的学校空间和执教于低回报的教学空间;教师向城流动是由三维空间共同催生,即城挤乡萎的物理空间、城乡趋同的精神空间、离乡进城的社会空间共同驱动乡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为缓解乡村教师单向性向城流动问题,应摒弃空间同质化的系统性编制,采取空间融合的策略,创设城乡一体的空间正义秩序,走向城乡文化共生的空间关系,增强乡村教师的空间认同观念。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凤鸣  
对新加坡"新一代图书馆"战略的分析可以发现,"新一代图书馆"建设模式的主要特点为:细分读者群体,以差异性体现个性化;应用创新技术,推动多感官体验;促进交流、创意、协作学习;反映周边社区文化特点。"新一代图书馆"为我们带来以下思考和借鉴:以战略高度对待图书馆的重新定位和空间设计;图书馆设计需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图书馆要坚持提高读者体验,改变读者行为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