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3)
- 2023(5631)
- 2022(4854)
- 2021(4900)
- 2020(4002)
- 2019(9577)
- 2018(9690)
- 2017(16974)
- 2016(10303)
- 2015(11578)
- 2014(11634)
- 2013(10674)
- 2012(10080)
- 2011(9159)
- 2010(9241)
- 2009(8099)
- 2008(7562)
- 2007(7014)
- 2006(6381)
- 2005(5468)
- 学科
- 济(31139)
- 经济(30992)
- 管理(20466)
- 教育(19465)
- 中国(15214)
- 业(14675)
- 方法(12775)
- 企(11771)
- 企业(11771)
- 农(10731)
- 理论(10586)
- 地方(10386)
- 数学(9618)
- 数学方法(9450)
- 财(8761)
- 学(8717)
- 业经(7398)
- 教学(6951)
- 家(6630)
- 和(6516)
- 农业(6475)
- 国家(6284)
- 工作(5580)
- 发(5387)
- 财政(5328)
- 制(5314)
- 技术(5203)
- 政(4675)
- 发展(4465)
- 社会(4397)
- 机构
- 大学(128025)
- 学院(122448)
- 研究(45593)
- 管理(40310)
- 济(39666)
- 经济(38388)
- 理学(34570)
- 理学院(33980)
- 管理学(33100)
- 管理学院(32815)
- 京(29915)
- 教育(29283)
- 范(28878)
- 师范(28764)
- 中国(27850)
- 科学(27098)
- 师范大学(23922)
- 所(21642)
- 财(21330)
- 中心(20998)
- 江(20829)
- 北京(19638)
- 研究所(19448)
- 院(16688)
- 农(16594)
- 州(16307)
- 技术(16299)
- 财经(16030)
- 业大(15721)
- 职业(15320)
- 基金
- 项目(80641)
- 研究(67670)
- 科学(64828)
- 基金(54821)
- 家(45762)
- 国家(45161)
- 社会(41526)
- 教育(39192)
- 科学基金(38596)
- 社会科(37799)
- 社会科学(37785)
- 省(32606)
- 编号(30622)
- 划(29724)
- 基金项目(28977)
- 成果(28131)
- 课题(24516)
- 自然(22839)
- 自然科(22281)
- 自然科学(22277)
- 自然科学基金(21896)
- 资助(21673)
- 年(20895)
- 部(19655)
- 重点(19149)
- 规划(18931)
- 发(18307)
- 性(17956)
- 项目编号(17825)
- 教育部(17706)
共检索到200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慧梅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权势介入并主导社会教育,作为其中心机构的民众教育馆,假址文庙、贡院、会馆、公园等地方公产作为馆舍层见迭出,而这些地方公产的文化象征意义多亦能与民众教育馆事业相得益彰。抗战结束后,各地民众教育馆回迁、恢复时亦循例而行,但不少地区却出现推诿或抵制等困局,其中以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迁址正阳门箭楼最具代表性,北平市警察局联袂社会局,借该馆附设电影院开幕例行检查契机,牵扯出"火警之虞"、"防务有违"、"影响社会治安"等社会秩序问题。根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本文还原该事件始末。认为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附设影院风波不仅仅是箭楼城防作用及象征意义、票价盈利等问题,更是警察局与教育局等政府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社会转型要求高等教育秩序发生相应变革。在以GDP增长主义为导向的中国社会第一次转型中,我国高等教育秩序面临失序之困局,其表征为高等教育价值失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等教育制度失范。中国社会已开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第二次转型,应重树高等教育价值、重整高等教育结构、重建高等教育制度,并以此重建高等教育秩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玉玲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围绕控制高等院校数量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大加整顿。对北平地区高等教育,国民政府主要就大学滥设、院系设置混乱、教师兼职现象严重以及学校风潮不断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顿工作阻力重重,尤其在对北平大学的整顿工作中,虽院系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在限制教员兼职以及整顿学校风潮等方面却未能如愿。同样,该校院系结构的调整也非一帆风顺,政府和学界两种势力之较量如影随形,致使政府的整顿效率深受影响。
关键词:
国民政府初期 北平高等教育 北平大学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清代漕粮征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密的制度保障、强烈的指令性以及高成本等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地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清政府通过实施蠲、缓、改折等措施,对于制度进行调整,以舒缓民力,然而调整以不改变漕运"天庾正供"这一实质为前提,有限的调整根本没有触及本质问题。清代漕运的深层问题在于,其一,作为国家事务的特殊属性,其二,在制度范围内,存在多重利益关系,在漕运事务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追逐利益中制造出一系列矛盾和弊端,并逐渐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失衡,地方社会秩序由此受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漕运 国家事务 地方社会秩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润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文章指出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首先要从理念上转变对秩序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实践层面的落实。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秩序 建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韦鸿
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社会秩序的转换,权力的扩张推动自然社会秩序转换为等级社会秩序,越过"贫困陷阱"。理性的增加促进等级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但等级社会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不容易,因为等级社会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需要权力收缩,归还由权力覆盖的自由,如果没有理性增加,归还的自由会衍生暴力,使社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权力不收缩,等级社会秩序因资源配置不适当、社会创新不足、维稳成本太高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增加理性,转变等级社会秩序为市场社会秩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万里 徐铁梅
制度变迁是既有制度功能、政治压力、社会压力、文化演进、意识形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素作用使得相对价格发生改变,从而出现了新的潜在利润,使获利成为可能。制度变迁是个体选择与集体行动在追求潜在利润过程中博弈的结果。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在好的制度基础上,而好的制度应形成利益结构引致的均衡点。制度设计的奥秘在于使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形成一种共赢共生的合力效应。
关键词:
制度变迁 行为选择 社会秩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盛中
一、社会秩序与安全统计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社会秩序与安全,是社会统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多数国家在制定社会指标体系时包括联合国在内,都把社会秩序与安全专门列为一类。社会秩序与安全,广义地说,是指一定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的总的稳定状态;狭义地说,是指社会成员和团体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保障程度,是社会中的个体的一种基本的权力与需要。与生理需要一样,安全是人的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怡 王勇 李广斌 于立
古城保护更新涉及城市社会、物质空间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借助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不断推进的连续过程。基于社会秩序理论,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建立社会秩序下古城保护更新的分析框架,系统解构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实践的三个阶段内,古城保护与更新、社会秩序建构中社会资本的运作逻辑。进而提出思考与建议,包括控制公权力介入、促进整体规范环境优化,重视多中心均衡发展、强化公私社区共治,注重差异化需求满足、优化信任培育机制,最终走向“建构秩序和自发秩序”互构互融的古城保护更新实践。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洪秀
"秩序"意指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泛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处于一种相对稳定、规则、和谐的态势之中。社会秩序是由人们生活其间的各种秩序构成的,如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等。推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体系的构建,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离不开国家机关的力量干预和全面调控,这种外力助推应是当前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急需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
农村社会秩序 新道德体系 外力助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全社
预算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是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秩序形成的关键环节。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预算制度的不断改进,可以推动社会秩序的不断完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都要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当前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都和中国预算制度不完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预算改革,可以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这是中国当前深化改革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董志强 张永璟
本文以自然产权为例,建立了一个考察自发社会秩序的行为经济理论模型,证明禀赋效应对自发社会秩序形成有根本性重要作用:禀赋效应使得人们更愿意为拥有之物而战,从而导致他人对先占权的自发尊重;当社会中具有重度禀赋效应的个体达到较高比例,对先占权的尊重就会普遍存在,形成无须依赖第三方实施的自然产权秩序。并且,有利于尊重先占权的重度禀赋效应这一心理倾向,看似非理性,但在时刻面临侵略威胁的社会中却有益于个体生存竞争,所以它们最终得以穿透演化的筛子,为自发社会秩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
禀赋效应 社会秩序 自然产权 行为经济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