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6)
- 2023(4754)
- 2022(3376)
- 2021(2967)
- 2020(2334)
- 2019(4912)
- 2018(5189)
- 2017(10064)
- 2016(5586)
- 2015(6345)
- 2014(6632)
- 2013(5994)
- 2012(5141)
- 2011(4493)
- 2010(4517)
- 2009(4198)
- 2008(4270)
- 2007(4087)
- 2006(3903)
- 2005(3595)
- 学科
- 济(25221)
- 经济(25082)
- 业(15008)
- 管理(14118)
- 企(12902)
- 企业(12902)
- 中国(10677)
- 业经(9860)
- 农(9547)
- 方法(7981)
- 理论(6709)
- 农业(6186)
- 和(5782)
- 地方(5680)
- 财(5301)
- 制(5243)
- 发(5192)
- 学(4763)
- 发展(4674)
- 展(4668)
- 体(4432)
- 数学(4329)
- 数学方法(4294)
- 社会(4018)
- 产业(3983)
- 企业经济(3981)
- 教育(3870)
- 策(3754)
- 经济理论(3663)
- 信息(3530)
- 机构
- 学院(78137)
- 大学(77942)
- 济(31703)
- 经济(31017)
- 研究(27698)
- 管理(27516)
- 理学(23294)
- 理学院(23022)
- 管理学(22539)
- 管理学院(22401)
- 中国(20200)
- 京(16727)
- 科学(16113)
- 财(15374)
- 所(13627)
- 江(12657)
- 农(12247)
- 研究所(12203)
- 范(12111)
- 中心(12053)
- 师范(12024)
- 财经(11957)
- 经(10742)
- 北京(10524)
- 经济学(10098)
- 业大(10017)
- 州(9902)
- 院(9736)
- 师范大学(9696)
- 农业(9210)
- 基金
- 项目(49724)
- 科学(39937)
- 研究(39074)
- 基金(35710)
- 家(30410)
- 国家(30107)
- 社会(27677)
- 科学基金(26062)
- 社会科(24923)
- 社会科学(24911)
- 省(19567)
- 基金项目(18511)
- 教育(18197)
- 编号(16553)
- 划(16088)
- 自然(14524)
- 自然科(14219)
- 自然科学(14217)
- 成果(14198)
- 自然科学基金(13978)
- 资助(13257)
- 课题(11793)
- 重点(11428)
- 发(11273)
- 国家社会(11176)
- 部(10928)
- 性(10114)
- 项目编号(9929)
- 制(9905)
- 创(9840)
共检索到124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金圣
大学治理体系与大学治理能力是一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赖于大学治理环境的改观与大学治理体系的完善。中国大学现行行政控制型的治理模式,体现了高度行政化的大学治理环境与大学治理体系,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整体的大学治理能力。为此,应从改良大学治理环境、重构大学治理结构、优化大学治理过程和建设大学治理文化等方面来推动大学治理环境的改善和大学治理体系的重塑,进而达成有效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蒋洋 陈宝玲 石术
乡镇治理具有“任务治乡”的新特征,任务型组织成为完善乡镇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和提升乡镇治理效能的重要组织形式。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和镇是联系农村社会的行政体系的末端,现有关于任务型组织在乡镇治理场域的实证研究尚待补充。本文构建“制度环境—现实需求—行动逻辑—组织形态”的分析框架,对2017—2021年于江西省清水乡观察的“任务型组织常态化治乡”现象进行深描,旨在对乡镇治理中的任务型组织由临时性向常态化转向的外在表征、原因和结果进行学理性讨论。研究发现:任务型组织治乡日益走向常态化,表现为政策制定常态化、关注议题常态化和治理流程常态化;任务型组织能够有效适应乡镇治理的制度环境,动态回应乡镇治理的现实需求,良性契合乡镇治理的行动逻辑,具有适应性、回应性和契合性等特征。总体上看,任务型组织常态化治乡加强了党对乡镇治理的全面领导,激发了乡镇治理的内生活力,提升了乡镇治理的政策执行力,进而助推乡镇治理现代化。因此,任务型组织治乡并非消极的组织行动偏离,而是为实现乡镇治理现代化的积极的组织形态重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马崇明
现代化标准是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十分重要而无法回避的课题,现代化标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博虎 张朝红 惠平山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实证调查,描述了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人格现代化呈现过渡性特征和低质性特征,而影响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地域差异和现代科学教育等。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人格现代化 现状 影响因素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鲲鲲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带动民众技术就业、聚焦基础型职业培训、培养新型农商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定位。然而,目前定位模糊、硬件不足、合作匮乏、特色消弭与队伍缺失等挑战客观存在,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陷入自信危机。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可采取“五大举措”:深化“职教+农村”高频互动,落实后扶贫时代发展策略;创设“基地+联盟”办学环境,建立校际帮扶体系;强化“大智移云+农业”专业整合,突出农业办学特色;形塑“平台+项目”,打造科技兴农新格局;建构“理论+实践”师资队伍,契合“三农”人才培养,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价值重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少媛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生了三次历史转型,总体上包含着以系统变革和功能再造为核心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重塑高等教育系统功能,建构起更加多样、更加包容和更加协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此,应遵循制度创新逻辑,继续完善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制度,加快建设更具包容性的高等教育交叉贯通和多样共生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动态调整和系统开放制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茂 求汝钰 王希元 李璐
数字技术为化解服务业“成本病”问题提供新契机。鉴于现有研究未能从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现代化效应剖析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因此使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提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指数表示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以服务贸易水平刻画规模经济、中高技术服务业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表示服务业的结构现代化程度,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09—2021年176个经济体的跨国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对高收入经济体和中低收入经济体进行差异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服务业生产率,规模经济重塑效应和结构现代化转型效应在其中起中介效应;数字技术显著提升高收入经济体的服务业生产率,而对中低收入经济体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中低收入经济体并未充分发展数字技术,其数字技术的发展规模和程度未能有效作用于其服务业。为此,应着力发展数字技术,发挥数字技术规模经济效应与结构现代化效应,促进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多场景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钟启泉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历发展的基础。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顽强
实践样板的生动经验表明,我国社会治理正在大步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多场景样态,而数字化场景在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嵌入,不断阐释出新的治理逻辑与规则框架。去中心化与信息裂变特征持续增强的数字化场景,一方面增强了社会治理多元参与主体的话语权与共享性,体现出更加扁平化的社会权力配置重塑趋势;另一方面,新空间与新秩序的产生,也继而冲击了原有社会的组织形态与主体角色,识别难、虚拟化、无组织等都成为制造新社会问题的矛盾源头。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规则的不断重塑过程,不仅要通过制度边界和技术边界框定数字转型在可行可控轨道内运转,也应合理借助伦理边界和人文边界来维护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性与平等性目标,使数字技术在未来为社会治理诸多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社会治理 场景重塑 价值边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田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研究表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并进一步为其奠定了经济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受制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为现实经济关系确立规范,奠定从抽象自由到具体自由的经济制度基础;服务于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要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规律性、具体性和价值性,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善治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