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94)
2023(8212)
2022(7045)
2021(6502)
2020(5087)
2019(11511)
2018(11079)
2017(20713)
2016(10721)
2015(11642)
2014(11579)
2013(11429)
2012(11078)
2011(10179)
2010(10575)
2009(9720)
2008(9609)
2007(8942)
2006(8303)
2005(7653)
作者
(31383)
(26149)
(26144)
(24533)
(16862)
(12617)
(11835)
(10067)
(10037)
(9408)
(9057)
(8840)
(8578)
(8343)
(8334)
(7909)
(7651)
(7581)
(7541)
(7528)
(6668)
(6488)
(6297)
(6149)
(5979)
(5973)
(5886)
(5765)
(5298)
(5249)
学科
(51204)
经济(51034)
(30702)
管理(24317)
(21264)
中国(20977)
(19984)
企业(19984)
地方(18069)
农业(15891)
业经(14577)
方法(13993)
(10292)
地方经济(10143)
(9849)
金融(9848)
(9685)
数学(9639)
(9565)
数学方法(9557)
(9434)
银行(9423)
(9277)
理论(8980)
(8877)
(8748)
环境(7905)
(7826)
发展(7822)
贸易(7815)
机构
学院(154749)
大学(153529)
(66212)
经济(64819)
研究(61455)
管理(55225)
中国(46301)
理学(46014)
理学院(45330)
管理学(44542)
管理学院(44224)
科学(35844)
(34466)
(31318)
(30538)
研究所(28016)
中心(27518)
(27236)
(25090)
(24659)
师范(24447)
财经(23146)
北京(22694)
(21752)
(20891)
业大(20792)
农业(20544)
(20338)
经济学(20265)
师范大学(19702)
基金
项目(98035)
科学(77997)
研究(75994)
基金(69686)
(60989)
国家(59929)
社会(51148)
科学基金(50560)
社会科(47208)
社会科学(47195)
(38944)
基金项目(36119)
教育(33877)
(32503)
编号(31213)
自然(29083)
自然科(28365)
自然科学(28358)
自然科学基金(27859)
(27724)
资助(27351)
成果(26817)
发展(22739)
课题(22717)
重点(22412)
(22322)
(21273)
国家社会(20882)
(20300)
(19246)
期刊
(86373)
经济(86373)
研究(53343)
中国(40961)
(28459)
教育(23442)
学报(23273)
科学(23271)
管理(22263)
(22060)
农业(19428)
大学(18495)
(18024)
金融(18024)
学学(17047)
业经(15524)
经济研究(13255)
技术(13161)
财经(11801)
问题(11009)
(10292)
(9555)
世界(8722)
图书(8646)
(7942)
论坛(7942)
(7849)
(7805)
(7619)
科技(7572)
共检索到259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凤  黄四林  
社会流动信念是脱贫家庭青少年奋力向上、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内生动力,更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为坚定和提升我国脱贫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流动信念,通过综述国内外最新文献,本文介绍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梳理了社会流动信念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社会流动信念对脱贫家庭青少年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的保护性作用,并从成长型思维观和身份认同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动力机制。为激励社会流动信念以及发挥其促进脱贫家庭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功能,建议探索社会与家庭系统优化发展以培养社会流动信念的多种有效方法,坚持“志智双扶”整合社会流动信念与应对策略的双驱动发展模式,同时提前预防社会流动信念潜在“双刃剑”的负面效应。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强  
扶贫先扶志,增强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已成为扶贫举措中一致的共识。基于2014~2016年中国农村困难家庭面板数据,尝试探究精准扶贫以来,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深度越深其脱贫内生动力越低;陷入贫困时间越长其脱贫内生动力越低;单纯提供资金补贴帮扶方式显著降低其客观脱贫内生动力,提供就业创业的积极帮扶能显著提升其主观脱贫内生动力。对此,建议精准扶贫政策设计考虑对贫困群体建立有关贫困深度和陷入贫困时长等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和帮扶,贫困程度较深者除了物质帮扶以外,更应注重培育其脱贫内生动力。同时还应实施积极的帮扶政策,构建责任关联的现金给付制度。在2020年全面脱贫后对贫困程度较深者持续进行跟踪并健全政策配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欣  
伴随中国脱贫攻坚进程推进,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愈益引发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作为当前中国贫困治理的关键议题,"脱贫内生动力"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存在诸多理论对话的路径。从行为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相关贫困研究的分析思路切入,探讨脱贫内生动力与内生偏好及社会规范相关理论的关联,分析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理论意涵。"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既是贫困人口有异于主流的内生偏好及其导致的偏差性行为结果,也是处于贫困亚文化情境中个体的行为选择。基于内生偏好与贫困文化的双重视角,从而将内生动力问题的讨论扩展至制度、环境、文化等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将贫困视为行动特征与结构特征选择性亲和的产物。同时,基于经验层面不同地区脱贫攻坚进程中开展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政策实践,揭示脱贫内生动力相关理论与经验实践的逻辑关联。基于价值理念纠偏、现代伦理规训的观念重塑,改变贫困人口面临的机会结构和利益结构,以及基于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的社区重建等政策实践,实际上蕴含了内生偏好及社会规范视角下激发内生动力的治理和干预路径。"脱贫内生动力"作为极具本土特色的政策话语,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理论意涵,是中国减贫理论国际化须重点关注的理论概念。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鹏  吴明朗  张翔  
贫困被视为人类幸福的敌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返贫风险,财政对阻止返贫的机制及效用值得重视。本文探讨返贫发生机制及财政“阻返”作用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在A-F多维贫困测量的基础上识别家庭的多维返贫情况,并使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家庭财政转移支付的“阻返”效应。结果显示:家庭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能显著阻止脱贫家庭返贫的可能,现金转移支付的“阻返”和阻止致贫或持续性贫困效果不明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立龙  杨子瑜  
基于对脱贫农户连续三年家庭人均收入的动态监测结果(2018—2020年收入是否稳定保持在贫困线1.5倍以上)以及扶贫小额贷款偿还能力调查状况来衡量脱贫稳定性。以家庭支柱成员从事生计活动的类型和时间作为农户生计策略的识别与度量指标,利用课题组在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实地调研所得的1 133户精准脱贫家庭数据,实证探究生计策略选择对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策略影响农户脱贫稳定性,相比自主型生计农户,政策依赖型生计农户家庭脱贫稳定性不足;在自主型生计农户中,相比纯农业经营生计,存在非农就业的多元生计策略更加有助于农户稳定脱贫。(2)生计策略的稳定脱贫效果受到家庭人口特征、建档立卡以及帮扶政策等因素调节,其中农户脱贫发展内生动力激发、政策帮扶推动的家庭经营组织化及产业链融入有助于抑制政策依赖型生计、纯农业经营生计的不稳定脱贫效应。(3)生计策略通过家庭收入结构与收入水平两个渠道对脱贫稳定性产生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晗霖  王志章  刘新智  刘芮伶  
伴随着脱贫攻坚持续深入,中国贫困人口数量急速下降,每年退出帮扶项目的"精准脱贫家庭"以千万数量激增,这部分人口既处于扶贫项目的退出边缘,又兼具风险脆弱性和返贫可能性,其可持续生计已然成为后扶贫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改良的生计可持续性指数(LSI)并基于BP神经网络评估不同类型精准脱贫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探讨生计策略对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把非农经营活动作为主要生计来源更有益于家庭生计和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对家庭物质层面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于非物质层面作用并不明显;非农生计规模与精准脱贫户家庭整体可持续生计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廉超  林春逸  裴金平  
推进贫困地区女性就业脱贫对增强女性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保障女性生存和发展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贫困地区女性就业脱贫与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效,但是,贫困地区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仍未引起各界足够的重视,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较薄弱,女性就业难问题突出,贫困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总体上仍较薄弱等。应从强化对贫困地区女性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重视程度,加强贫困地区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增强贫困地区女性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等方面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女性就业脱贫与进一步增强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美  张昌柱  李春根  
在阐释生计脆弱性与脱贫户返贫风险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脱贫家庭返贫风险的测度指标体系并测算其返贫风险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农村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较低,西部地区农村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较高,且同时面临外源风险和内源能力较弱双重困境;风险适应能力强弱是引致返贫风险的主要指标,五项资本贡献率不尽相同,其中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是增强风险适应能力的主要贡献因子。在此基础上,可从信息收集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判断预警级别、预警等级情况核查、预警措施介入、预警措施评估五个方面构建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可聚焦易返贫地区,预防外源返贫风险,提升农村脱贫家庭抗风险能力,完善落实防止返贫预警帮扶机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国雄  陆婷  
采用根据班杜拉(1996)改编的问卷测查了832名普通中学生和职校生的道德推脱水平,并探讨了其道德推脱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遇到道德相关问题时青少年倾向于不认可进行道德推脱,但随年龄增长其道德推脱水平呈上升趋势(除在初二和初三之间有所下降),尤其在初一和初二、高二、高三之间差异显著;女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尽管学校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普通高一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低于同龄的职校一年级学生,在进入高二、高三后道德推脱水平明显向职校生趋同;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显著有关,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其道德推脱水平最高,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其道德推脱水平最低。这些结果揭示出...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志平  
相对贫困成为解决绝对贫困后的贫困治理主战场。传统的社会排斥视角、脆弱链接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公共服务因子。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构筑了发展机会基础,内生动力的关键机制。由此,农村相对贫困是因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而带来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主的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实现从传统的增长模式到赋权模式,从兜底机制到增能机制,从量到质的结构转型的三大转变。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程琪  赵欢欢  郭德轩  许燕  克燕南  张和云  
使用家庭教养量表、道德认同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对282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潜变量建模的方法,探讨了道德认同在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教养中情感温暖、行为指导和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责罚与控制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指导和道德认同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道德认同在家庭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在家庭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负向预测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佩杰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价值引领作为道德教育中自觉度比较高的道德建设形式,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文章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价值引领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引领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吕绍平  邵嵘  郭本禹  王云强  
为考察家庭环境、暴力电子游戏、攻击规范信念和青少年攻击的关系,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暴力电子游戏接触问卷、攻击规范信念量表和攻击问卷对65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家庭环境与暴力游戏接触、攻击规范信念和攻击呈显著负相关,暴力游戏接触、攻击规范信念和攻击三者之间彼此正相关;家庭环境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还可以通过暴力游戏接触和攻击规范信念间接预测青少年的攻击;暴力游戏接触和攻击规范信念在家庭环境与青少年攻击之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攻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预防和降低青少年攻击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玉龙  
采用青少年自伤问卷和家庭无效环境问卷对287名特殊家庭青少年和325名普通家庭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及与家庭无效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特殊家庭青少年的自伤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家庭青少年;家庭无效环境能显著预测普通青少年和特殊家庭青少年的自伤水平,但对后者的预测力显著高于前者,表明家庭无效环境可能对特殊家庭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消极影响更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保中  张月云  李建新  
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所收集的10~15岁青少年样本,本文考察了父母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青少年教育期望"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城乡差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都通过父母参与这条路径间接作用于子女对自身的教育期望。分城乡来看,本文所关注的父母参与的两个维度——学业期待和日常关怀——有效解释了城市家庭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而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参与也部分解释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本文还对父母参与在城乡样本中差异化的中介作用给出了可能的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