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63)
2023(6787)
2022(5205)
2021(4765)
2020(3905)
2019(8517)
2018(8840)
2017(18228)
2016(9990)
2015(11395)
2014(11663)
2013(11188)
2012(10322)
2011(9321)
2010(9552)
2009(9275)
2008(9331)
2007(8681)
2006(8220)
2005(7660)
作者
(28114)
(23128)
(22881)
(22296)
(14559)
(10822)
(10697)
(8827)
(8796)
(8273)
(7857)
(7608)
(7387)
(7375)
(7114)
(7015)
(6817)
(6788)
(6669)
(6617)
(6011)
(5652)
(5591)
(5234)
(5234)
(5226)
(5205)
(5179)
(4660)
(4514)
学科
(43267)
经济(43116)
管理(27564)
(26889)
(21369)
企业(21369)
中国(17811)
方法(16231)
(15446)
业经(13018)
(12168)
数学(12146)
数学方法(12089)
(11039)
农业(9333)
(8704)
(8539)
银行(8530)
(8229)
(8220)
理论(7983)
地方(7828)
(7495)
贸易(7490)
(7422)
(7325)
(7323)
金融(7322)
(7309)
体制(6831)
机构
大学(148909)
学院(148367)
(62475)
经济(61144)
管理(53327)
研究(50491)
理学(44881)
理学院(44383)
管理学(43748)
管理学院(43467)
中国(39819)
(33075)
(31869)
科学(27774)
财经(25764)
(25069)
(23159)
(22533)
中心(22159)
研究所(22032)
(20814)
(20711)
北京(20672)
师范(20581)
经济学(19880)
财经大学(18899)
(18192)
经济学院(17912)
(17908)
业大(17644)
基金
项目(87469)
科学(68947)
研究(68908)
基金(62833)
(53233)
国家(52749)
社会(46666)
科学基金(44532)
社会科(43009)
社会科学(42991)
(33078)
基金项目(32664)
教育(31564)
编号(29439)
(27839)
成果(25858)
自然(24877)
资助(24420)
自然科(24234)
自然科学(24228)
自然科学基金(23797)
课题(20505)
(20215)
重点(19778)
(19248)
国家社会(18963)
(18284)
(18059)
项目编号(17856)
教育部(17685)
期刊
(77115)
经济(77115)
研究(50203)
中国(30103)
(24508)
(21529)
管理(20841)
学报(20451)
科学(19447)
教育(18812)
(16970)
金融(16970)
大学(16481)
学学(15223)
农业(14456)
财经(13695)
业经(13476)
经济研究(12562)
技术(11796)
(11776)
问题(11449)
(9188)
理论(7856)
商业(7791)
现代(7732)
国际(7615)
图书(7150)
实践(6977)
(6977)
(6844)
共检索到233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建伟   王伟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思想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有效的社会治理必须与社会文化及其价值观相适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实现有效治理,社会治理体制必须适应既定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与治理机构行政能力和社会自治能力相匹配的权力分配与治理机制,平衡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在社会形态及其主要矛盾的动态发展变化中,只有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相统一,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变革中保持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在百年历史巨变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汇集吸纳现代治理思想,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双重奇迹。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理的成功经验,印证了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人类社会治理的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需持续推进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戴丽  
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数字空间的分布式存在导致社会风险上升,物理空间的流动性加剧导致管理任务艰巨,双重空间的依存度递增导致治理机制超载等问题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形塑了数字社会数据思维加持、海量数据铺垫和算法分析决策的运载逻辑,并催生了数据思维缺乏"决策力"和"想象力",数据安全隐私、信息不对称、数据体量庞杂,算法"黑箱"引发透明化、算法歧视引发公平化等问题。为此,需要探索多元共建、明确社会治理"人人有责",增进合作共治、强化社会治理"人人尽责",坚持人文关怀、保障社会治理"人人享有"的数字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有效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康超  
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全面提升国家各方面、各领域的治理能力,整体而言,需重点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短板”。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依靠法治化为推进手段,通过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等,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的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推进。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屈家树  
本文结合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出深刻理解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完整性、原真性,正确认识生态修复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严格体现生态修复工程的合法性、经济性、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皓田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已结束,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条块协同互动机制不完善、基层治理权责不匹配、社会主体参与水平不高、信息数据共享与关联不足等问题和难点。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政府职责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和减负放权赋能,提升多元主体共治能力,完善智能化治理体系,健全资源要素配置保障体制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蔡潇彬  
本文认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可从治理主体、治理领域、治理机制和治理程度四个维度衡量,每个维度又可再在程度上细分三层,如此可将社会治理划分为具有不同现代化程度的三个层次。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则是指治理主体多元、治理领域广泛、治理机制丰富及治理程度高的治理模式。要从前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迈向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我们需要在治理主体方面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反向运动;在治理领域方面实现管理的集中化和治理的离散化;在治理机制方面促进科层机制、市场机制与自组织机制的灵活运用;在治理程度方面实现治理程度的深化与管理程度的最小化。本文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策理路包括: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制度执行,在组织建设方面推动社会组织化,在机制建设方面推进融合发展,在体系建设方面推进政社脱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振辉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看,我国以往环境法治问题很多,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进行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通过合作形成三螺旋型结构,是较为理想的环境治理模式,并成为环境法治变革的基础。未来我国环境法治在立法上,将向协同、协商的方向发展,环境软法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在执法上除传统行政手段外,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法的执行,及市场化的环境法执行工具,将构成环境执法的另外两元;在司法上将不断实现现代化,环境司法的回应性、恢复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将显著增强;在守法上将既治民、更治官,通过督察法治化和公益诉讼,督促政府履行环境管理职责。这场变革就是要用法律形式,构建环境治理中的三元关系,发挥三者协同效应实现共治。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吴传俭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现代保险服务业上升到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保险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保险功能回归到经济补偿机制和强化风险管理核心功能,这既是保险服务业能够服务于国家社会治理的原因,也是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基本要求。保险服务业要根据政府和市场对保险服务业的需求,充分利用政府的相关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服务采购、保障民生和协助企业提质增效,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管控能力,在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友华  邵文君  
当前,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了治理场景中的重要议题,然而,技术化与专业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尚未被充分阐释。基于此,通过对社会治理现状与需求的分析与探究发现,一方面,社会治理专业化能够实现对社会变迁的回应,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水平,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技术化能够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公共服务的高效与精准,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服务效能。进一步而言,借由技术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对话与互构,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发展趋向多元化、精准化、高水平与高效能,亦可有益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晓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体制方面的总目标。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其本质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和人才的现代化。构建以社会理性为本质特征的文化环境,是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为社会理性是现代化治理制度的基本规约,也是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基本素养。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宜勇  曾志敏  
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子系统,中国社会治理在"十三五"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常态条件下通过全面的社会治理创新来实现社会系统的现代化改造,从而内在地支撑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以及增强国家现代治理能力。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在社会体制与社会建设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是一个亟需认真对待的复杂性治理问题,并不能期待一蹴而就,具体体制机制设计需要在顶层设计与治理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探索、改革与完善。
[期刊] 求索  [作者] 孙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大数据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引擎,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还存在理念约束、体制约束等诸多制约因素。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协同性、科学性、整体性、开放性和预见性水平,做好大数据治理意识培养、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基础工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宇润   刘宏伟  
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社会稳定、社会参与、社会公正、社会成长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考察其地区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总体上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省份间呈现“东优西劣”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地区间差异在整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地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不同区域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并非随机分布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绝对差异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扩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莹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基本的国家治理体系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但在治理领域仍存在政府管理方式需转型、民主参与渠道需拓宽、公共服务领域需发展、社会稳定存风险等问题,建议从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创新社会组织参与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社会组织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应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理念"或"发展目标"。从"国家统治"向"国家治理"的转变,涉及的是"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公共服务"将成为基本职能。而只有当"国家"向"社会"转变或交出部分"公共权力"时,社会组织才具有参与"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的条件,而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