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12)
- 2023(16221)
- 2022(13624)
- 2021(12677)
- 2020(10738)
- 2019(24768)
- 2018(24526)
- 2017(46595)
- 2016(25186)
- 2015(28855)
- 2014(28978)
- 2013(28250)
- 2012(26579)
- 2011(23892)
- 2010(23913)
- 2009(22124)
- 2008(21887)
- 2007(19929)
- 2006(17252)
- 2005(14909)
- 学科
- 济(107643)
- 经济(107442)
- 管理(70603)
- 业(68557)
- 企(54028)
- 企业(54028)
- 方法(50986)
- 数学(44152)
- 数学方法(43657)
- 农(37936)
- 中国(29309)
- 财(28911)
- 业经(25954)
- 农业(25194)
- 地方(24915)
- 制(21487)
- 学(21176)
- 贸(17665)
- 贸易(17656)
- 理论(17406)
- 务(17086)
- 易(17064)
- 财务(17020)
- 财务管理(16975)
- 和(16960)
- 企业财务(16145)
- 融(15969)
- 金融(15961)
- 银(15817)
- 银行(15780)
- 机构
- 学院(358174)
- 大学(357086)
- 济(143183)
- 经济(139930)
- 管理(138376)
- 理学(118953)
- 研究(118278)
- 理学院(117677)
- 管理学(115442)
- 管理学院(114786)
- 中国(89855)
- 京(74737)
- 科学(72542)
- 财(67995)
- 农(64667)
- 所(58555)
- 中心(57786)
- 江(56194)
- 业大(54712)
- 财经(53484)
- 研究所(52933)
- 农业(49618)
- 经(48476)
- 范(48058)
- 师范(47573)
- 北京(46230)
- 州(44309)
- 经济学(43823)
- 院(42651)
- 经济学院(39638)
- 基金
- 项目(242957)
- 科学(191079)
- 研究(178798)
- 基金(175080)
- 家(152042)
- 国家(150679)
- 科学基金(129492)
- 社会(113893)
- 社会科(106983)
- 社会科学(106951)
- 省(97584)
- 基金项目(92572)
- 教育(83557)
- 自然(83011)
- 自然科(81049)
- 自然科学(81026)
- 划(80857)
- 自然科学基金(79550)
- 编号(74002)
- 资助(71446)
- 成果(60623)
- 重点(54887)
- 部(53842)
- 发(52153)
- 课题(51579)
- 创(49984)
- 科研(46774)
- 创新(46666)
- 国家社会(46377)
- 教育部(46276)
- 期刊
- 济(159792)
- 经济(159792)
- 研究(101974)
- 中国(75524)
- 农(62192)
- 学报(57866)
- 财(54202)
- 科学(51946)
- 管理(48022)
- 大学(44409)
- 教育(41974)
- 学学(41556)
- 农业(41302)
- 融(33704)
- 金融(33704)
- 技术(32720)
- 业经(28830)
- 财经(26424)
- 经济研究(24163)
- 经(22652)
- 问题(21510)
- 业(20120)
- 图书(19362)
- 统计(19289)
- 版(18908)
- 策(17054)
- 技术经济(16973)
- 理论(16296)
- 资源(15980)
- 科技(15647)
共检索到535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祥云 赵晓峰 王春凯
平安乡村建设是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关键,而平安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基于平安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视角,依据全国11个省(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平安乡村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效改善了乡村平安状况,减少了乡村纠纷和犯罪现象。其中,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发挥着调节作用,数字技术应用程度越高,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乡村平安状况的影响效应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社会治理共同体主要通过纠纷调解机制、协同共治机制和三治融合机制,提升群防群治能力,改善平安乡村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平安乡村建设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治理共同体对高社会信任度村庄、宗族型村庄和东部地区村庄的平安建设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为此,需要进一步推动村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强化纠纷调解、协同治理和三治融合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一夫 易裕元 牛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供给,对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庄公共品自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8年山东、河北、河南、吉林、福建、陕西、云南、新疆8省(区)171个行政村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庄公共品自给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庄公共品自给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村庄公共品自给能力;改革的政策效应存在公共品品类异质性,对非生产性公共品自给率的促进作用强于生产性公共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一夫 易裕元 牛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供给,对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庄公共品自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8年山东、河北、河南、吉林、福建、陕西、云南、新疆8省(区)171个行政村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庄公共品自给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庄公共品自给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村庄公共品自给能力;改革的政策效应存在公共品品类异质性,对非生产性公共品自给率的促进作用强于生产性公共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樊凡 赵浴卉
从古今中外比较的视野并从基层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广大农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新道路。其中,“革命性动员”是起点,“政治性统合”是关键。在党的领导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先后经过主体奠基、制度赋值、改革创新等重要阶段,当前正处于加强与改进、健全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其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革命性动员”来鼓励农民当家作主,不仅奠定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主体方面的基本前提,还探索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不同实现形式;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不仅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还对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进行了曲折的探索;其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不仅以村民自治为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和发展,还通过放权和让利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其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路径,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而且在破解大国“三农”难题的伟大实践中彰显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效能。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完善“政治性统合”的方式、充分释放“政治性统合”的效能,不仅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加成熟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治理共同体 动员 统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安民 薛晓婧 余恺齐 高雯
自人民公社解体后,广大乡村开始向村民自治转型。但数十年来,村民自治饱受"行政化"等诸多问题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共同体精神的缺失。当下的乡村社区自治,应当正视村民的主体地位,形成共同体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互动局面。村民权力是社区自然形成的权威,村委会权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融入社区权威的程度。村民参与是社区权力的共有共享,独立自主的投票参与固然需要,但是无法代替村庄事务决策的共同参与和协商。村民整合以社区默契为基础,体制内外精英与普通村民应当通过社区认同有机整合到社区权威中。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莉 左停 唐丽霞
本文基于150个村庄调查,对1978年到2008年间村庄环境变化的感知和评判,分析了村庄农业气候资源、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变迁。文章认为,变化的环境影响了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村民自身的行为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环境。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 人居环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春梅 邱豪
选取具有一定村庄治理能力和后发展特征的湖北省张玗村、邢家村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均衡与失衡交织、打工和精英支撑绩效的张玗村和邢家村,乡村沟通网络中的主体信任、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决策民主对村庄治理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建议采取强化多元主体信任关系、畅通沟通渠道、推进决策民主化等针对性对策来提升村庄治理绩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娜
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内卷化的风险与挑战,以权力结构的视角审视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可以发现乡村治理正在经历着从想象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的演变。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三种权力模式:宗族式治理模式、公司型治理模式以及灰色化治理模式。这三种治理结构中暗含着"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的"合谋"与"博弈",包含着精英结盟与精英俘获的权力格局与权力运作模式。伴随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行为逻辑的消解,乡村治理的支配规则正在由传统礼俗与规范向经济理性转变,而乡村治理中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正在由想象共同体转变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服务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从组织、利益与情感三重维度分析,发现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意涵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相契合:治理共同体以党建引领为前提,能有效促进乡村联建联治和资源整合;以利益联结为基础,能有效促进乡村资源聚合和成果共享;以情感归属为纽带,能有效提升乡村社会公共精神和情感认同。基于贵州省H镇的实证案例,进一步探究治理共同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H镇通过党建联合化,构建组织共同体,助推乡村组织振兴;通过产业一体化,构建利益共同体,助推乡村产业融合与生态振兴;通过资源在地化,构建情感共同体,助推乡村人才回流与文化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村庄政治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经由伦理政治、阶级政治到土地政治的演化,村庄政治逐渐达致成熟形态,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产物。以集体为制度框架,村庄政治为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经由动员机制、平衡机制和分类机制构造的政治过程促进了村庄政治性的生产和内生性秩序的达成。然而,以"农民权利"为导向的国家政治调控弱化了村庄政治的制度基础,压缩了村庄政治的实践空间,导致村庄政治的依附和蜕变,政治系统渐趋失衡,这是近年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国家政治应该从战略原则的高度和制度整体的层次调控村庄政治,修复并实现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良性循环,维持政治系统的均衡。
关键词:
村庄政治 乡村治理 国家政治 集体制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超 周彩 吴一平
推动监督下沉、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已成为基层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2019年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中国乡村地区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模式——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治理绩效。实证分析发现: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显著改善了村庄治理绩效,表现为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度和对规章的遵从度的提升。采用工具变量等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回归结果依旧稳健。规范村庄财务管理、提升村民村务参与度是通过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提升村庄治理绩效的关键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村务监督委员会设立带来的村庄治理绩效具有持续性。平均而言,村务监督委员会设立年数每增加1年,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度会提升0.3个百分点,对规章的遵从度会上升0.6个百分点。本文为自下而上监督模式的有效性提供了来自村一级的经验证据,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及价值指向——基于苏南L村的考察
空心化村落的共同体生活何以可能:一种空间治理的视角——基于W县乡村留守老年人群社会组织方式的调查
居业共同体:乡村共同富裕的建设图景
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及其形成机理——基于武家嘴产业兴村的实证调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有效性——基于皖南四个村庄的实地调查
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思考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及当代启示
社会资本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北京市58个涉农投资主体和115个村庄的调查
从高音喇叭到低声微信群: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基于一个华北村庄的田野调查
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