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56)
2023(19717)
2022(17202)
2021(15953)
2020(13744)
2019(31545)
2018(31300)
2017(59839)
2016(32986)
2015(37215)
2014(37186)
2013(36697)
2012(33678)
2011(30449)
2010(30279)
2009(28238)
2008(28067)
2007(24994)
2006(21823)
2005(19074)
作者
(98524)
(82243)
(82000)
(77942)
(52215)
(39703)
(37185)
(32364)
(31139)
(29384)
(27805)
(27753)
(26253)
(25812)
(25503)
(25435)
(25415)
(24408)
(23697)
(23683)
(20664)
(20109)
(20045)
(18703)
(18478)
(18386)
(18236)
(18213)
(16740)
(16462)
学科
(127286)
经济(127060)
管理(97342)
(91624)
(77076)
企业(77076)
方法(61451)
数学(52904)
数学方法(52200)
(36943)
(35160)
中国(33076)
(29780)
业经(29302)
(27352)
地方(24328)
(23692)
贸易(23685)
(23479)
财务(23389)
财务管理(23338)
(22987)
农业(22983)
企业财务(22119)
理论(21602)
(20927)
(20155)
银行(20068)
技术(19886)
环境(19680)
机构
大学(474052)
学院(471116)
(182472)
管理(182143)
经济(178412)
理学(158113)
研究(157206)
理学院(156288)
管理学(153157)
管理学院(152324)
中国(116622)
科学(102012)
(100383)
(86599)
(86257)
(80875)
业大(76865)
研究所(73977)
中心(72679)
(69949)
财经(68870)
农业(68471)
北京(62893)
(62454)
(61023)
师范(60262)
(56607)
(55931)
经济学(54847)
财经大学(51143)
基金
项目(325195)
科学(253011)
基金(235036)
研究(229344)
(207983)
国家(206277)
科学基金(175108)
社会(143370)
社会科(135268)
社会科学(135226)
(128020)
基金项目(124887)
自然(117307)
自然科(114548)
自然科学(114511)
自然科学基金(112434)
(108464)
教育(106074)
资助(97074)
编号(92829)
成果(75266)
重点(73306)
(70810)
(67942)
(67016)
课题(64130)
科研(63387)
创新(62672)
计划(61463)
大学(60153)
期刊
(195933)
经济(195933)
研究(131940)
中国(88772)
学报(85750)
(78027)
科学(73698)
(68099)
管理(64763)
大学(63508)
学学(60140)
农业(52519)
教育(48759)
技术(39474)
(39100)
金融(39100)
财经(33641)
业经(32393)
经济研究(31005)
(28726)
(27195)
问题(25727)
(24920)
图书(23615)
科技(23301)
业大(22304)
技术经济(21954)
理论(21883)
统计(21809)
商业(20538)
共检索到680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侯斌  慈勤英  
本文运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课题组调查的数据,探讨了社会救助的享有情况与受助者获得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更高比例的受助者目前的经济保障获得感较低,但他们对生活预期获得感的实现有较高期待;人均月低保收入、低保领取时长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就业救助的享有情况都会对受助者的经济保障获得感和生活预期获得感有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受助者沉重的家庭负担会降低其获得感提升的可能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远太  
本文利用全国6省市"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调查数据,探讨了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是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的共同产物;客观社会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下层居民的获得感是最低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郑建君  高妍春  
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涵养社会心态的重要实现路径,然而既有文献并未清楚阐明治理效能提升对社会信心的作用机制与条件。文章基于善治理论和群体服务偏好理论,运用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0个地市的10320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感知通过获得感的中介作用对社会信心产生影响。同时,政治认同对公众获得感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与社会信心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作用,即在政府治理满意度与社会信心的关系中,政治认同水平越高,获得感的中介作用越强。上述研究结论加深了对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意义和社会信心影响机制的理解,并为优化治理绩效评价、提振社会信心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立剑  
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法,以社会救助需求为因变量,分别以影响社会救助需求的人口因素、生存因素和发展因素所包括的15个微观因素为自变量,运用1087份问卷调查数据,依次分组进入回归方程,得出各个微观因素对社会救助需求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影响城镇低收入人群社会救助需求的积极因素依次为:收入水平、养老投入、文化程度、月收入的储蓄比例、年龄、婚姻状况;消极因素依次为:性别、找新工作的难易程度、住房面积、职业性质、未来生活预期、家庭人口数、户籍类别、社会支持、支出水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翟钊汉  丛春霞  
近年来,以丹麦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减少越来越高的福利支出,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被救助者重返劳动力市场的动机和能力,都对救助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以积极的救助手段代替传统的消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也应不断改进,对丹麦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进而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勇才  丁建定  
虽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立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然而面对经济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外部环境,我国现行的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救助理念消极、救助方式落后、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范围狭窄、救助内容单一、救助主体薄弱以及救助效率不高七个方面。为克服这些困境,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当由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从转变救助理念、改善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内容、健全救助主体以及提升救助效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进而织牢保障城乡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最后安全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延辉  李志滨  
获得感是衡量社会发展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指标。课题组对深圳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基于该调查数据运用社会质量理论考察了社会发展对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质量是影响城市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均对居民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其中社会经济保障的影响最大。因此,要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需要继续推进我国社会质量建设,尤其要加强社会经济保障制度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淑红  
唐朝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唐朝政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注重加强灾害的预防和赈济,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唐朝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唐朝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进而以史为鉴地完善当今的社会救助体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建军  刘立佳  徐吟川  
文章基于全国227个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等多种计量方法检验了低保救助制度对犯罪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低保享受人数每增加1%,犯罪率将会减少0.065%,且运用检察院批捕率作为犯罪率的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稳健。(2)东部地区低保救助制度对犯罪率的影响显著低于其他地区。贫困城市中低保救助制度减少犯罪率的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城市中低保救助制度对犯罪率的影响与其他城市没有显著区别。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完善低保救助制度能够提升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莹  
民众在公共服务中的受益程度,关系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获得感,并影响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本文基于天津市居民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居民获得感与民生公共服务、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民生公共服务及其两个细分维度(保障型公共服务与发展型公共服务)均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发展型公共服务比保障型公共服务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程度更高;民生公共服务总体及两个细分维度通过增加居民获得感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并且,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在保障型公共服务与满意度关系中的作用相对更强。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补齐保障型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满足基本民生需求;提升发展型公共服务质量,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民生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广泛提升民众获得感与生活满意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军  彭欢  
本文从制度文化分析的视角,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渊源、制度基础和救助内容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分析,对中西方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地位、作用、行为动机、对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等差异进行了释疑,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履行职责的逐渐理性和成熟,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政府必须主动承担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大量宣传和引导工作,改变我国人群社会救助被动参与的"施恩论"思想,唤醒我国居民的权利意识,推动人们主动参与和监督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建设。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方青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积极倡导和利用社会资助,在短期内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缩小相对贫困范围,建立起管理统一、项目协调、对象明确、标准严格、实施简便、资金筹措多样的普遍、规范、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实现社会救助改革的上述目标,我们应当依照下列思路进行改革。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邓新华  袁伦渠  
1965年美国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曾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社会救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起着"保底"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浩淼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改变了以往消极的、补偿收入损失的功能,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功能,并由此形成了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基于我国特有的社会救助基础和现状,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应该选择包含工作福利、专项救助和条件型转移支付因素在内的混合模式;需要从人力资本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中汲取有益内容,培育并加强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理念,进而拓展社会救助的基本功能,除了让其发挥生计保障的功能外,还要发挥其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帮助贫困者融入社会的基本功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增文  
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工资收入的巨大差距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从社会救助群体来看,两种就业形式又成为影响其再就业收入多寡的根源。虽然受助群体多数从事于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但其选择渠道却是双重的。因此,笔者对其再就业方程作了经验分析,用双重的样本选择变量对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进行分解处理。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选择行为与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选择策略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分解结果来看,再就业选择调整项在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工资收入方程中通过了检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