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16)
2023(3209)
2022(2851)
2021(2778)
2020(2334)
2019(5326)
2018(5019)
2017(9326)
2016(4924)
2015(5348)
2014(5056)
2013(5110)
2012(4840)
2011(4448)
2010(4397)
2009(4180)
2008(4040)
2007(3946)
2006(3739)
2005(3228)
作者
(15676)
(13086)
(12881)
(12295)
(8352)
(6403)
(5888)
(5146)
(5048)
(4692)
(4638)
(4429)
(4359)
(4280)
(4177)
(4064)
(3894)
(3860)
(3851)
(3824)
(3372)
(3269)
(3222)
(3168)
(3041)
(2976)
(2881)
(2841)
(2776)
(2768)
学科
(18546)
经济(18396)
(14097)
管理(11355)
(9887)
企业(9887)
(9858)
方法(8273)
农业(7306)
中国(6725)
(5992)
业经(5919)
收入(5460)
理论(5340)
(5288)
(5191)
数学(5139)
数学方法(5049)
分配(4329)
社会(4008)
(3963)
地方(3432)
企业经济(3338)
经济理论(3257)
教育(3242)
(2663)
(2575)
(2527)
金融(2526)
(2509)
机构
大学(72097)
学院(70132)
研究(29208)
(26722)
经济(26120)
管理(23533)
中国(21030)
理学(20109)
理学院(19816)
科学(19362)
管理学(19320)
管理学院(19209)
(17495)
(15944)
(15879)
研究所(14471)
农业(13867)
(12996)
中心(12760)
业大(12697)
(11339)
(10423)
(10249)
北京(10131)
师范(10055)
(9959)
财经(9878)
(8952)
科学院(8908)
农业大学(8807)
基金
项目(47954)
科学(37213)
基金(34948)
研究(33008)
(32239)
国家(31900)
科学基金(25956)
社会(22612)
社会科(19913)
社会科学(19901)
(18464)
基金项目(17892)
自然(17078)
自然科(16679)
自然科学(16670)
自然科学基金(16411)
(16407)
教育(15237)
资助(14387)
编号(12851)
成果(11492)
重点(11330)
(10691)
(10372)
计划(9644)
(9559)
课题(9543)
科研(9484)
国家社会(8944)
创新(8917)
期刊
(33044)
经济(33044)
研究(21964)
中国(18182)
(17304)
学报(16793)
科学(14490)
大学(12514)
学学(11800)
农业(11506)
(10105)
教育(9873)
管理(9333)
(5937)
金融(5937)
(5481)
财经(5473)
经济研究(5124)
业大(5066)
(5041)
业经(4929)
(4760)
技术(4691)
农业大学(4413)
问题(4173)
社会(3694)
世界(3595)
图书(3389)
科技(3338)
林业(3049)
共检索到112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托尼·阿特金森  丁开杰  
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排斥概念的三个要素:(1)相对性;(2)能动性;(3)动态性。在着重讨论了社会保障收入对社会排斥的影响以及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之后,文章认为社会保障收入是重要的,不能取消社会保障收入项目。社会排斥不仅与失业有关,而且政府政策也可能影响社会排斥,有必要检验所有政策建议对提高社会融合的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正波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均不会轻易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贫困的概念逐渐被另一个词语社会排斥所代替,同时也赋予了广泛的内涵,已经成为福利国家新的思维方式。社会排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排斥不仅仅是单位和个体的因素,既有的政策失败及不足也很容易产生排挤。社会排斥的原因外源上来自于全球化带来的进步与贫困,内因则是福利国家的失灵和社会的变迁,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泛市场化基本教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社会排斥的政策构想,政府应实施积极地干预,在经济上积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何思源  周欣平  
文章聚焦数字社会中的“逆行者”——技术排斥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编码分析访谈文本,探究其技术排斥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实现其“脱贫”的策略路径,旨在塑造更包容的数字社会。在表现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可分为坚决排斥、高度排斥、比较排斥和轻微排斥,完全的技术排斥行为较少,对网络信息和智能手机的排斥率较高;在成因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受个人特质、心理认知、ICT应用等多维度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策略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排斥者都需要扶贫,个体层面的扶贫需要“时机+社会网络+正向使用体验”,国家层面的扶贫需强化网络监管,提高ICT适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汉云  
笔者基于我国贫困地区10个县1682个样本使用金融服务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完全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就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完全金融排斥有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区域、年龄、房产权和家庭规模。研究结果还表明性别、婚姻、健康、民族、社会阶层对完全金融排斥的影响不明显。本文认为贫困地区居民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改善金融服务的结构、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增加贫困地区居民家庭财产的累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耿梓瑜  潘北啸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家庭储蓄支付、信贷和保险几个维度出发,研究了金融排斥对中国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受到储蓄和支付排斥的家庭,贫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保险排斥,最低的是信贷排斥。可见,金融排斥对家庭贫困具有正向影响,家庭受到金融排斥会显著增加家庭贫困的概率。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金融排斥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排斥指数对家庭贫困仍然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这表明,积极推行普惠金融,降低家庭金融排斥,是减少家庭贫困的有效措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阿马蒂亚·森  王燕燕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本文考察了社会排斥与贫困、能力剥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能力剥夺的关系特征,并指出“社会排斥”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两种特征。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会排斥”的多样性,讨论了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与性别相关的排斥与不平等、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问题。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烽  夏振洲  卢雅韵  
农村贫困人口基本金融服务已经得到满足,但贷款可获得性明显弱于普通农户,信贷排斥现象较为突出。以河南省淮阳县为例的调查显示,贫困户户主受信贷排斥的主要原因有户主年龄超过60岁、人户分离、身心不健全以及征信记录有瑕疵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弱化信贷风险、激活贫困户资产、放宽贷款年龄限制、消除征信瑕疵影响等缓解信贷排斥的途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凡  段雪梅  
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在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倾向的工业化战略的双重约束中 ,选择传统的城市化路径会导致和加剧城市失业与贫困 ,从而使城乡居民间已有的利益矛盾更加激化 ,由此决定了原有城市的扩张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城市化路径最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帅  郭铖  张琴  
社会排斥如何影响和制约农民工生计,人情支出成为农民工脱贫的助力还是束缚有待考量,针对农民工的多维脱贫研究有利于拓展贫困治理的思路。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4年平衡面板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分别分析了社会排斥、人情支出对农民工长期多维贫困和摆脱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摆脱多维贫困可从减少社会排斥着手,然而社会排斥却不是农民工长期多维贫困恶性循环的致因。人情支出较低成为农民工长期多维贫困的束缚,摆脱多维贫困却不能倚重增加人情支出。提升农民工主观福利感受对多维贫困治理具有能动作用,工作满意度提高对农民工多维脱贫产生积极影响,社会地位提升有利于减缓农民工长期多维贫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薛进军  
文章利用1999年住户抽样调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推算城市失业率、贫困率及基尼系数,并预测今后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城市失业率较政府公布值高出近3倍,特别是“下岗失业”问题尤为突出。(2)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加剧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原因之一。(3)城市与农村间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持续扩大。(4)居民的收入分配在持续恶化。文章还指出,依据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中国尚处于基尼系数上升时期,因而在达到峰值之前收入差距还会扩大,这有可能成为社会和政治不安定的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韩筱  崔龙韬  
困境家庭儿童是生存发展处境最为艰难,也是最急需国家提供保护的儿童群体之一。困境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的现象普遍,大量困境家庭儿童也是留守儿童,其健康发展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基于"困境家庭儿童健康问题研究"调查,研究困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从社会排斥的视角解释困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研究发现,困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排斥是致使困境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据此,困境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除家庭发展相关政策支持外,更需营造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以减少对困境留守儿童的排斥和边缘化,促进儿童的社会融入,才能真正实现困境家庭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雨  
欧盟终身学习政策被视为具有强大动力学功能的反社会排斥工具。其先后历经《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斯本战略》《欧洲2020》三个时期,采取了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提升辍学者与低技能青年就业素养、软性治理推进政策转移等举措以应对社会排斥。然而当前欧盟面临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未达预期、弱势群体政策参与不足、过度关注就业素养等问题,社会排斥现象仍旧突出。未来欧盟需重新定义社会排斥内涵,提高被排斥群体政策参与,强化终身学习体系公平性建设,采取更加多元和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促进团结包容,实现充满凝聚力的欧洲。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管睿  余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乡村治理体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却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1045户农户数据,采用多元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及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排斥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乡村治理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均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造成了严峻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呈现出“差序格局”。其次,相较于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社会信任稳态的冲击,劳动力市场排斥对农户的冲击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大。最后,当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对农户造成双重排斥时,农户社会信任将出现系统性失衡。因此,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度,调整扶贫资源分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性市场培育;另一方面要鼓励并保障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充分就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农业人口收入并扩大农业部门就业,进而缓解制度及经济双重排斥对中国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的冲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武军  林惠敏  
笔者运用2011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金融排斥与社会互动对中国家庭的金融参与及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排斥会较大程度地降低家庭对金融的参与和资产配置。对于受金融排斥的家庭,社会互动主要通过内生互动对家庭的金融参与和风险资产配置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能否削弱金融排斥对家庭金融参与的负向作用与家庭的财富水平、风险态度等其他状态特征有关。对于不存在金融排斥的家庭,情景互动对家庭金融参与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强调消除金融排斥,充分发挥社会互动的作用,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