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3)
- 2023(11865)
- 2022(10641)
- 2021(9988)
- 2020(8373)
- 2019(19371)
- 2018(19490)
- 2017(37876)
- 2016(20658)
- 2015(23141)
- 2014(23287)
- 2013(23046)
- 2012(21213)
- 2011(19134)
- 2010(19046)
- 2009(17503)
- 2008(17203)
- 2007(15383)
- 2006(13469)
- 2005(11667)
- 学科
- 济(81823)
- 经济(81640)
- 管理(59689)
- 业(56898)
- 企(49322)
- 企业(49322)
- 方法(40732)
- 数学(33302)
- 数学方法(32782)
- 中国(21406)
- 财(21166)
- 学(21133)
- 农(20531)
- 业经(18860)
- 理论(17339)
- 和(15401)
- 地方(15329)
- 制(14910)
- 务(13768)
- 财务(13696)
- 财务管理(13669)
- 贸(13641)
- 贸易(13635)
- 农业(13472)
- 易(13229)
- 企业财务(13036)
- 技术(12994)
- 教育(12631)
- 银(12006)
- 银行(11967)
- 机构
- 大学(302481)
- 学院(297643)
- 管理(118104)
- 济(112488)
- 经济(109907)
- 理学(102584)
- 理学院(101398)
- 管理学(99393)
- 管理学院(98845)
- 研究(97658)
- 中国(70856)
- 京(64471)
- 科学(63037)
- 财(53558)
- 所(49497)
- 农(46806)
- 研究所(45275)
- 业大(44919)
- 中心(43712)
- 财经(43656)
- 江(42862)
- 范(41247)
- 师范(40886)
- 北京(40659)
- 经(39536)
- 农业(36669)
- 州(35212)
- 院(34985)
- 经济学(33446)
- 师范大学(33143)
- 基金
- 项目(204537)
- 科学(160519)
- 基金(148822)
- 研究(148081)
- 家(129664)
- 国家(128568)
- 科学基金(110338)
- 社会(93279)
- 社会科(87588)
- 社会科学(87559)
- 省(79231)
- 基金项目(78911)
- 自然(72771)
- 自然科(71093)
- 自然科学(71078)
- 自然科学基金(69798)
- 教育(68462)
- 划(67292)
- 资助(62155)
- 编号(59975)
- 成果(49857)
- 重点(45428)
- 部(45197)
- 发(41984)
- 创(41639)
- 课题(41336)
- 科研(39293)
- 创新(38727)
- 教育部(38706)
- 大学(38229)
- 期刊
- 济(121694)
- 经济(121694)
- 研究(89438)
- 中国(52886)
- 学报(51298)
- 科学(45703)
- 管理(42621)
- 农(41997)
- 财(40689)
- 大学(38465)
- 学学(35969)
- 教育(35427)
- 农业(29270)
- 技术(24814)
- 融(22791)
- 金融(22791)
- 财经(22057)
- 业经(18952)
- 经济研究(18802)
- 经(18715)
- 图书(17940)
- 问题(15900)
- 统计(15759)
- 理论(15050)
- 版(14756)
- 科技(14536)
- 技术经济(14355)
- 业(14304)
- 实践(13928)
- 践(13928)
共检索到428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游广武
目前,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统计分析所遵循的思路不外乎就是从统计角度先计量总供给和总需求,然后将这两个指标进行对比来考察总供需的失衡程度。这种方法暗含着一个往往不正面提及和论述的假定或前提,即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目前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中所暗含的这个假定提出疑问,并通过对以这个假定为前题进行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的典型剖析,证明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的虚构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晋华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概念是指:作为总需求就是指一定时期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欲望。不容怀疑,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社会总供需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根据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状况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求得社会总供需的基本平衡,仍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何反映和测定我国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状况,则是我们统计工作者必须努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曾五一
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曾五一社会总供需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民经济的管理形式正在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转变,对社会总供需的调控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庞皓
社会总供需定量分析的创新研究──评曾五一著的《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庞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经济部门对社会总供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多是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对中国社会总供需实证性定量分析的研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斯文,陈力娟
生产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达,生产资料市场机制不断加强,生产资料的供需情况、制约机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原来非全面的缺乏综合性的生产资料实物量供需情况统计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和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建立全社会的生产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统计制度势在必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贺铿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在我国统计改革的历程中,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一直处于统计改革的中心,面对统计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展和新变化,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统计制度方法具备更为广泛的适用性、稳定性和协调性,我们认为:充分的理论研究与丰厚的理论基础是实践成功的保证。本期刊出贺铿同志的文章《论社会商品供需平衡与贸易统计改革》的目的是引起广大统计工作者,包括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中理论研究的重视,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减少工作的盲目性,确保我国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顺利进行,使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戴亦一
在我国统计学界,一般都认为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范围的扩大是统计口径的扩展,并自然而然地把物质产品供需平衡统计的方法套用在劳务统计上。其实,由于劳务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性,其供需平衡的统计方法与物质产品的也不尽相同。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念一 肖世练
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状况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总供需的测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供需失衡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潜在生产力实现的程度 ,二是价格指数变化 ,三是非意愿库存和强制储蓄的产生。因而 ,生产力利用缺口 ,物价缺口 ,供需未实现部分三方面的核算 ,构建了社会总供需平衡综合核算的方法。
关键词:
社会总供需平衡 方法体系 构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支道隆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是随行就市、胀跌灵活的话,社会总需求增加,价格就上涨,按现价核算的总供给随之虚增,总供给和总需求有可能大体上保持平衡。但在我国,商品价格除农贸市场外,并不是经常变动的。游广武同志在《社会总供需平衡方法论研究——兼论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差额的虚构性》(载《统计研究》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游文)一文中谈到:“当发生财政赤字、并通过银行超量发行货币时……即使在价格粘性存在时,从事后角度来看,也不会使需求增加。因为价格虽然不能对派生需求所打破的供需失衡进行调整,但派生需求又可以通过增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五一
转轨时期所特有的矛盾是引起我国近期总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总供需平衡本身不是目标而是手段,纠正总供需的失衡应当标本兼治。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综合考虑政策措施所具有的供给效应,并且充分估计各经济主体预期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谢方
本文给出控制目标为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控制于段为税收、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的宏观经济控制模型。模型以控制理论框图的形式给出,并给出了线性条件下的数学表达式。一、税收的控制作用税收在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方面的作用可用图1表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缅昆
一、选择:总供需定义 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我国新的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更高要求,理论界开展了有关社会总供需核标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归纳众多不同的观点,不难发现,在总供需核算问题上形成了两大学派:平衡论派和非平衡论派。两派得出了统计核算上总供需恒等与否的不同结论,分歧源于对总供需定义的不同理解。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苏为华
再谈测量市场商品供需平衡程度的统计指标苏为华笔者在《浅谈测量市场商品供需平衡程度的统计指标》一文(载《商业经济与管理》1993年第2期,以下简称《浅谈》)中,提出了两套简易的衡量供需平衡程度的综合统计指标。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一)供需平...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苏为华
市场是国民统济的“晴雨表”。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与否,对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和国家政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经济统计学要研究、分析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状况,首先必须设计出科学的测量供求平衡程度的综合统计指标。本文拟对这一指标的设计作些粗浅探讨。一、总供需比(差)率不能正确测定市场商品供需平衡综合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