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17)
- 2023(2414)
- 2022(2100)
- 2021(1995)
- 2020(1711)
- 2019(3798)
- 2018(3871)
- 2017(8324)
- 2016(3995)
- 2015(4060)
- 2014(4072)
- 2013(3822)
- 2012(3725)
- 2011(3353)
- 2010(3247)
- 2009(3035)
- 2008(2967)
- 2007(2914)
- 2006(2621)
- 2005(2148)
- 学科
- 济(17382)
- 经济(17240)
- 管理(10830)
- 业(10270)
- 企(9858)
- 企业(9858)
- 方法(8789)
- 中国(5888)
- 数学(5513)
- 数学方法(5449)
- 业经(5218)
- 理论(5092)
- 财(5035)
- 农(4959)
- 和(4605)
- 社会(4078)
- 制(3718)
- 企业经济(3176)
- 经济理论(3174)
- 学(3154)
- 农业(2814)
- 务(2714)
- 财务(2707)
- 财务管理(2706)
- 企业财务(2626)
- 策(2568)
- 贸(2473)
- 贸易(2473)
- 易(2424)
- 体(2422)
- 机构
- 大学(55198)
- 学院(54062)
- 济(24670)
- 经济(24231)
- 管理(22127)
- 理学(19190)
- 理学院(19009)
- 管理学(18694)
- 管理学院(18592)
- 研究(17444)
- 中国(13576)
- 财(12942)
- 京(11041)
- 财经(10511)
- 经(9531)
- 科学(9042)
- 中心(8511)
- 经济学(8089)
- 所(7919)
- 财经大学(7882)
- 江(7794)
- 经济学院(7281)
- 范(7268)
- 师范(7206)
- 研究所(7004)
- 北京(6877)
- 农(6844)
- 业大(6230)
- 商学(6121)
- 社会(6078)
- 基金
- 项目(36401)
- 科学(30004)
- 基金(28168)
- 研究(27928)
- 家(23786)
- 国家(23556)
- 社会(21410)
- 科学基金(21043)
- 社会科(19017)
- 社会科学(19008)
- 基金项目(14375)
- 教育(13051)
- 省(12946)
- 自然(12303)
- 自然科(12066)
- 自然科学(12066)
- 自然科学基金(11908)
- 资助(11668)
- 划(11013)
- 编号(11009)
- 成果(9444)
- 部(8916)
- 国家社会(8839)
- 教育部(8125)
- 重点(7916)
- 人文(7847)
- 制(7584)
- 大学(7315)
- 课题(7212)
- 创(7193)
共检索到82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支道隆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是随行就市、胀跌灵活的话,社会总需求增加,价格就上涨,按现价核算的总供给随之虚增,总供给和总需求有可能大体上保持平衡。但在我国,商品价格除农贸市场外,并不是经常变动的。游广武同志在《社会总供需平衡方法论研究——兼论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差额的虚构性》(载《统计研究》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游文)一文中谈到:“当发生财政赤字、并通过银行超量发行货币时……即使在价格粘性存在时,从事后角度来看,也不会使需求增加。因为价格虽然不能对派生需求所打破的供需失衡进行调整,但派生需求又可以通过增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支道隆
一供求失衡的形成.社会产品产值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部门和居民的收入.全社会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每一元货币都代表着可供消费和使用的社会最终产品.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生产额与已经实现的国民收入使用额总是平衡的(撇开进出口因素不谈).但加入了财政和银行信贷因素以后,如果一部分货币没有物资保证(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上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就会大于生产供应(由于社会总供给的商品价格上涨,实际上也会抵消一部分供求差额).近年来报刊文章常谈到的“国民收入超分配”就是指这种求大于供的情况.此外,信贷本身也可以派生出货币收入,因为接受贷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游宏炳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范围。总需求和总供给区别于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而是包括所有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通常可用统计方法来测定。总供给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生产量,它同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相联系的。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内(民)生产总值。这样,研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关系,就可有三种不同的范围。它们的区别在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健颖,王立彦
要探讨社会物质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关系,首要的问题是弄清社会物质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科学含义,以及它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社会物质产品总供求与社会总供求是两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相互联系的一面在于:1.它们都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对具体数量,而不是抽象的数量。2.它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规模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游广武
目前,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统计分析所遵循的思路不外乎就是从统计角度先计量总供给和总需求,然后将这两个指标进行对比来考察总供需的失衡程度。这种方法暗含着一个往往不正面提及和论述的假定或前提,即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目前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中所暗含的这个假定提出疑问,并通过对以这个假定为前题进行总供需平衡统计分析的典型剖析,证明统计意义上的社会总供需平衡差的虚构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慧玲
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状态的实现方式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论是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还是凯恩斯需求拉动供给的理论都不能有效解释,为什么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并存的局面。本文试图从经济运行的结构均衡的实现方式出发,分析经济总量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实现的路径,并提出实现总供求均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总供给 总需求 货币政策 经济结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岳巍
一、社会总供需平衡统计的目的性首先应当明确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统计分析的作用。概括地说,进行社会总供需的统计和分析,是为了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规模和主要联系,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结果,作为人们认识国民经济循环,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控制和调节经济的依据。只有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经济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广发,辜承范
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运用统计资料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从量和质的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是统计部门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杜乐勋,曲长松
根据上篇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政府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一、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力度 利用法律、行政、经济、财政、劳动人事等手段坚决地实行卫生系统全行业管理,坚决纠正片面强调发展机构、床位、人员的传统计划思想,用卫生发展规划代替卫生事业计划。区域卫生规划是适应卫生发展的新概念,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的现代卫生计划与管理制度。区域卫生规划是一系列相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杜乐勋,曲长松
本文从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出发,以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讨论对我国医疗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政策选择。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杜乐勋 赵郁馨 曲长松
本文从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出发,以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讨论对我国医疗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政策选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进
总供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但由于受方法论错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理论上很不完善,在实践中极难把握。如总供求有意愿与非意愿,真实与非真实等内容的区分,以何种形式的总供求作为一般总供求的代表形式,这在理论与实践中极难确定,由此要判断总供求之间的真实关系就很困难。在实际和动态中,决定总供求能否真正平衡的是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是否一致等因素,可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是在总供求内容及其一般关系式中无法得到反映的,因此使总供求关系式的运用受到极大限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玉春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范畴1.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需求、总供给范畴的解释按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解释,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花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它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生产能力和充分就业所可能实现的最终产品和最终劳务量的总和。这不同于某些文章中表述的:“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资本家的才能)供给的总和,即各个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纵横
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测算概念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能力,二是有购买欲望。概括地说,需求就是一定时期内愿意支付的购买力,有购买力在当期内不愿支付则表现为潜在的需求。作为供给,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供应能力,二是有供应出售的愿望。概括地说,供给就是一定时期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有供应能力而不愿提供,则表现为潜在供给。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源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均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和巨额财政赤字的出现。但是,这种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却难以付诸实践。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多年出现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趋势难以得到遏止,稍有气候就会越演越烈。可见,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本文针对当前的一些问题谈些粗浅意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