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41)
- 2023(11747)
- 2022(10201)
- 2021(9969)
- 2020(8020)
- 2019(18802)
- 2018(18912)
- 2017(35432)
- 2016(19859)
- 2015(22449)
- 2014(22640)
- 2013(21556)
- 2012(19610)
- 2011(17629)
- 2010(17482)
- 2009(15510)
- 2008(14809)
- 2007(12857)
- 2006(11282)
- 2005(9422)
- 学科
- 济(68561)
- 经济(68384)
- 管理(52338)
- 业(48482)
- 企(41496)
- 企业(41496)
- 方法(33430)
- 数学(27578)
- 数学方法(27236)
- 中国(23845)
- 教育(22650)
- 农(19146)
- 财(17576)
- 学(17489)
- 理论(17187)
- 业经(16771)
- 地方(13935)
- 和(13375)
- 技术(12587)
- 农业(12466)
- 贸(11517)
- 贸易(11512)
- 制(11330)
- 易(11166)
- 务(11122)
- 财务(11060)
- 财务管理(11043)
- 环境(10908)
- 企业财务(10445)
- 教学(9813)
- 机构
- 大学(271113)
- 学院(265638)
- 管理(105401)
- 济(96021)
- 经济(93653)
- 理学(92455)
- 理学院(91369)
- 管理学(89781)
- 管理学院(89271)
- 研究(87641)
- 京(58394)
- 中国(57869)
- 科学(54359)
- 范(44948)
- 师范(44689)
- 财(43595)
- 所(42345)
- 研究所(38924)
- 中心(38896)
- 业大(37887)
- 江(37682)
- 北京(37413)
- 教育(37061)
- 师范大学(36776)
- 农(36730)
- 财经(35880)
- 经(32707)
- 院(31899)
- 州(30846)
- 技术(30488)
- 基金
- 项目(186764)
- 科学(148653)
- 研究(144744)
- 基金(133091)
- 家(113944)
- 国家(112832)
- 科学基金(97395)
- 社会(89730)
- 社会科(83959)
- 社会科学(83934)
- 省(73569)
- 教育(72703)
- 基金项目(71136)
- 划(63559)
- 编号(61935)
- 自然(61894)
- 自然科(60434)
- 自然科学(60424)
- 自然科学基金(59321)
- 资助(53429)
- 成果(52156)
- 课题(44097)
- 部(42831)
- 重点(42283)
- 发(39916)
- 创(39152)
- 项目编号(38486)
- 教育部(37709)
- 年(36250)
- 人文(36147)
共检索到379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韦禾
本文从性别研究与教育研究的关系入手,具体阐述了社会性别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性别文化与教材的关系,以及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性别研究对定位教育内容和对象的意义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杜时忠
我国当代教育的教育传统有性别化教育和性别中立教育两种,前者重视性别差异,主张将男女两性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后者忽视性别差异,主张将男女两性培养成同样的人。这两种教育传统均需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而实现这种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在于通过两种教育传统的融合,生成超越于这两种教育传统的性别敏感教育。性别敏感教育的基本立场包括:重视性别差异但不为其束缚,赋予女性以发声的权力,采取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引导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
关键词:
性别化教育 性别中立教育 性别敏感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海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旭红
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就业、女性自身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男性相比还存在着入学机会不平等、层次不高、学科选择不均衡、教育后结果不平等等问题。本文试从社会性别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性别平等 女性 高等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汪云香 符永宏 嵇留洋
文章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探讨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为。高校必须树立女大学生差异性创业教育理念,通过性别意识教育改变女性对自身的传统定位,克服创业的性别劣势,彰显优势;营造鼓励女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创业动机;在遵从高校创业教育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女性特征,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创业教育与实践过程。
关键词:
社会性别理论 女大学生 创业教育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蔡琛 管艳茹
社会性别预算深入考量预算决策对不同性别群体的影响,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性别平等。浙江温岭创新参与式性别预算之后,社会性别预算改革的推进略显顿挫,仅有个别地方的妇女发展规划对社会性别预算有所提及。笔者认为,通过强化绩效管理,有助于确定财政支出优先次序、评估性别目标的有效性、追踪性别预算成果进展。今后可以考虑从绩效管理视角出发来推动社会性别预算改革,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健全包含性别统计、性别影响绩效评估、性别审计的性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在技术层面通过执行性别平等资源分配绩效评估、推进社会性别预算绩效评价、编制社会性别预算相关报表来提升性别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朝科
之所以把性别问题与环境问题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 ,是因为 :社会分工的性别角色差异决定了在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获取资源的方式、数量和获得资源的结构决定了性别角色对环境的作用力存在显著差异 ;对资源控制方式的性别差异决定了对环境的破坏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因而也决定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战略 ;性别角色所分享的由环境质量退化导致的环境负担、环境风险、生存风险等不同 ,决定了妇女在面对环境恶化时往往成为最容易受到伤害和最脆弱的人口群体。因此 ,研究性别分析视角的形成 ,探讨性别的人口统计模式与性别问题、性别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总结性别与环境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关键词:
性别 环境 人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丽华 何珊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社区老年教育政策,以上海社区老年女性教育为例从供给的内容、主体、方式、机制以及需求受众找出性别利益不均衡的现象,针对老年女性教育的劣势,从政策宣传、制度整合、体系建构、学习方式和社会组织的维度提出倾斜性的矫正对策。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社区教育 老年女性教育 上海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广俊
本文以社会性别主流化为视角,分析欧盟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同行评估项目,即欧盟国家如何组织同行评估,如何评估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社会性别主流化"质量领域。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求下,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同行评估有必要建立数据收集与处理的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同行评估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同行评估 社会性别主流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渝
女性农民工在进城农民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相对改变了她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和社会对其性别期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性别的传统惯性,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家庭、社会网络等方面依然处于不利的境地。男女平等和城市化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化 社会性别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烨霞 靳小怡 费尔德曼
中国城乡迁移带来的家庭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影响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老方式。文章利用深圳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深圳市外来已婚农村打工者的性别因素对流动后其对仍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及配偶父母的经济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女打工者在流动后都增加了对父母的经济支持,但女性打工者在流动后更可能增加给配偶父母的经济支持。这一结果说明,依靠儿子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外出打工女性正在缩小这种社会性别差异。
关键词:
代际交换 迁移 社会性别 中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静
社会性别问题是西方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教师教育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并对其作出简要评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一帆 刘筱红
社会性别统计是推动我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中国的社会性别统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1999年、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连续出版了三本《中国社会的男人和女人:数据与事实》,公布中国性别平等状况的数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维 胡可馨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村留守女性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代价与压力。国家的经济社会重构和传统父权制的双重压制,剥夺了她们与男性平等的流动机会,还使其在家庭中承担了远远超越于传统性别规范所要求的多重角色。家庭生命周期中接替出现的再生产刚性需要,使她们一生都难以逃离不断被留守的命运:从孤独成长的留守女童,到孤独持家的留守妇女,再到孤独养老的留守老人。在其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史中,她们所遭遇的是一个孤独的留守人生。
关键词:
留守女童 留守妇女 留守女性老人 生命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