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7)
- 2023(10756)
- 2022(8793)
- 2021(8200)
- 2020(6495)
- 2019(14508)
- 2018(14073)
- 2017(26665)
- 2016(14358)
- 2015(15519)
- 2014(15264)
- 2013(15124)
- 2012(14127)
- 2011(13003)
- 2010(13049)
- 2009(11992)
- 2008(11826)
- 2007(10584)
- 2006(9432)
- 2005(7828)
- 学科
- 济(55154)
- 经济(54976)
- 业(37476)
- 管理(32775)
- 农(28124)
- 企(26946)
- 企业(26946)
- 方法(22533)
- 农业(18994)
- 业经(17135)
- 学(16519)
- 数学(16507)
- 数学方法(16265)
- 中国(15846)
- 财(14746)
- 制(11767)
- 地方(11610)
- 理论(11412)
- 和(9632)
- 发(9137)
- 银(8778)
- 银行(8750)
- 融(8472)
- 金融(8470)
- 行(8422)
- 环境(8136)
- 土地(8071)
- 务(8040)
- 财务(8030)
- 财务管理(8013)
- 机构
- 学院(210280)
- 大学(208723)
- 济(77523)
- 研究(75894)
- 经济(75743)
- 管理(75284)
- 理学(65464)
- 理学院(64490)
- 管理学(63116)
- 管理学院(62719)
- 中国(55218)
- 科学(51158)
- 农(45995)
- 京(43358)
- 所(39008)
- 财(37737)
- 研究所(36038)
- 农业(35113)
- 中心(34707)
- 业大(34695)
- 范(33096)
- 师范(32749)
- 江(32221)
- 财经(30295)
- 经(27600)
- 院(26982)
- 师范大学(26714)
- 北京(26230)
- 州(25408)
- 省(24671)
- 基金
- 项目(148498)
- 科学(118675)
- 基金(110773)
- 研究(104668)
- 家(99190)
- 国家(98331)
- 科学基金(83396)
- 社会(70047)
- 社会科(65095)
- 社会科学(65073)
- 基金项目(59802)
- 省(57919)
- 自然(54775)
- 自然科(53498)
- 自然科学(53483)
- 自然科学基金(52563)
- 划(49782)
- 教育(47010)
- 资助(42548)
- 编号(40506)
- 重点(34385)
- 成果(33350)
- 发(32715)
- 部(32586)
- 创(30543)
- 国家社会(29274)
- 科研(28915)
- 创新(28487)
- 课题(28383)
- 计划(28182)
共检索到302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洪学婷 黄震方 贾文通 沈伟丽
乡村旅游地精准把握乡村性特征,能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南京市世凹桃源村、大山村和漆桥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刻画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乡村性表征的核心范畴包括乡村物质环境、社会行为和精神文化。旅游发展前的表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旅游发展后,旅游特征强化。时间演化方面,不同案例地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和变化方向具有差异,世凹村和漆桥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下降态势,而大山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增长趋势。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维度呈现降低趋势,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明显增强。空间演化方面,物质环境维度的乡村性表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小集聚、大分散”为特征,社会行为维度的乡村性表征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特征,精神文化维度的乡村性表征具有“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在旅游发展后,乡村性表征空间格局均呈现更为集聚的演化趋势。
关键词:
乡村性 旅游地 表征 时空演化 乡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要偏向于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选择,外围业态则重点对于交通区位选择比较敏感;(3)旅游产业集聚是自然地理条件、利益相关者、规模经济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旅游消费是一种空间消费,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业态集聚演化为旅游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地理学视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苹 席建超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刘阳杰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乡村旅游地幸福村的农户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以揭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效应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受经济、社会、生态外因与内因的组态影响,单一因素难以构成影响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制度、社区治理和自然环境是组态路径中的6大核心影响因素。2)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路径包括4类正向驱动路径和3类负向抑制路径。同向组态路径彼此等价且条件间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异向组态路径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3)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多重并发路径的形成受旅游区位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管理启示,旨在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复杂组态思路和借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心蕊 黄雅妮 黄凯洁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旅游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更要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关注社会价值,为解决我国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的路径。文章聚焦明月村的社会创业实践,从“主体-实践-效应-保障”这一过程视角探讨社会创业推动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作用机理与适用情境。研究发现:社会创业主体兼顾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创业目标,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创新发展与资源共享持续推进主体赋能与社区资本提升,并建立制度化的共享机制,从而提升了乡村旅游地的发展程度与共享程度,推动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文章的研究发现对于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茂英 张镁琦 王龙杰 周永广
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强调“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为引导乡村地区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学理层面总结和提炼相关实践经验,能够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旅游学者的力量。为此,文章引入乡村经营性治理的概念,在阐述其内涵、论证其与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相契合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地产业经营和乡村治理实际,从多元行动主体的视角,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化了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并探索性地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共同富裕的载体,以统筹逻辑和组织化的路径参与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中;乡村文旅小微企业是共同富裕的个体,以运营逻辑和责任化的路径参与其中;本地村民是共同富裕的主体,以内生逻辑和公民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外来游客则是共同富裕的流体,以共创逻辑和内部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旅游地实现经营性治理最为深厚的力量,通过党建引领来凝聚共识和高位推动,是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性治理、助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核心保障。文章还梳理了相关潜在研究议题,研究成果能够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学理借鉴。
关键词:
新时代 共同富裕 经营性治理 乡村旅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汪忠列 李潇 陈东军 杨旸 焦珊珊 付诗悦 杨平 杨轻轻
文章以婺源县33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以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源,绘制游客情感地图,分析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定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空间特征上,游客高情感值主要分布在婺源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情感热度自东部、北部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呈现出“二核三次多从”的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特征明显。(2)在时间特征上,游客情感值在不同月份有一定的波动性;情感高值常常伴随着季节性景观的展现和相应的季节性活动的开展而出现,呈现出时间上的同步性;游客情感均值月度波动程度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对成熟度。(3)乡村旅游地游客情感受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与住宿、旅游政策与服务和游客个性化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高级别旅游景区的数量、旅游交通的距离、旅游信息平台的数量是控制性影响因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红罡 李劼 王玉婷
乡村旅游地的演化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已有旅游与乡村实证研究,搭建拼装体理论下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和机制的分析框架,将乡村旅游地概念化为具有多重特性的旅游拼装体,组成拼装体的包括人、非人、话语和符号等要素,这些异质性要素具有与其他要素形成多种外部性关系的潜力,通过领域化、去领域化等过程,呈现出根茎式演化路径的特点。拼装体理论的关系性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强调动态生成、非人类能动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为理解乡村旅游地动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偶然性、多元性、不稳定性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聚焦生成论的前沿思想,推进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建设更好地走向对现实问题的把握、阐释和干预,促进关系视角下的乡村研究,推动拼装体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是由人、经济、社会、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空间性特征。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和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云涛 王海英 陶犁 白廷斌
[目的]探索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化特征,明晰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京郊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京郊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和乡村民俗旅游村为研究对象,使用计量地理学模型和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从空间分布范围、分布集中程度、分布均衡程度、密度分布特征等方面对2010—2020年京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地理探测器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等3个一级影响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气候舒适度等15个二级影响因素对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重心变化较为稳定,均位于昌平区范围内。标准差椭圆的形态变化幅度不大,椭圆方位基本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长轴呈“减小—增大”的过程,短轴变化平稳。②京郊乡村旅游地在京郊各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集聚分布、不均衡分布特征。③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高密度分布区数量逐年增多并呈连片拓展,逐渐形成以昌平、怀柔为双高密度核心区,密云、延庆、大兴多个高密度连片区并存的空间格局。④海拔高度、旅游收入、A级旅游景区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任意两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后对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能力均强于单个因素的作用。总体来看,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能力逐渐上升,居第三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能力呈波动下降,居第二位;经济产业因素的影响能力逐渐下降,但仍居第一位。[结论]京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演化呈集聚分布、不均衡分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产业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评估和指导京郊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冬 贾文通 范擎宇 章锦河 黄震方 王培家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地的精神内核,探究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现象并据此提出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是有效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工作。选择典型乡村旅游地江苏省东山镇进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多种空间计量和数理统计方法揭示其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而提出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表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效应,且当前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提升这一特征趋于明显;当地居民个体层面的差异及乡村整体层面的旅游产业弊端、社区发展和人口变化均对乡村文化产生影响,两个层面的胁迫因素通过阻滞力和调整力,持续驱动乡村文化系统发生嬗变并实现阶段式发展;提出修复与保育、活化与参与、公平与导引、自主与创新、身体与仪式五大乡村旅游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可为乡村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环宙 童逸璇 吴茂英
采用多案例研究法,深度剖析国内外8个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社区,聚焦其创意经济开发的整体脉络与流程,探讨其基础条件、促进因素、创意模式和创意产出。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的过程中,乡村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源、市场、政策和生态等基础条件能够影响创意开发的方向和高度;有力的领导与合作、绿色发展理念和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创意经济形成的驱动因素。基础条件和促进因素的互动催生了两大乡村旅游的创意模式:构建特色创意集群和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乡村性的创意开发能带来积极产出,惠及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成熟的创意模式与持续的创意产出能够反哺创意开发的基础条件与促进因素,使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达到内在平衡。
关键词:
创意经济 乡村旅游 乡村性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菁 毛艳飞 张良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整体上进行战略布局,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应注重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战略 旅游产业 优化升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振华 刘国恩 赖振宇 张洪岩
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已经开始成为主客共享的新空间,文章基于POI数据,从主客共享视角结合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划分为十种类型,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乡村居民和客源市场五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研究表明:(1)辽宁省各类乡村旅游地数量和分布形态具有差异。(2)乡村旅游地主要呈现集聚分布,九类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于辽中南城市群,而风景区资源丰富且呈随机分布。(3)各类乡村旅游地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主客交互、与旅游发展因素交互后均产生增强作用,表明主客共享对乡村旅游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