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8)
- 2023(8435)
- 2022(6831)
- 2021(6647)
- 2020(5030)
- 2019(11603)
- 2018(11121)
- 2017(19070)
- 2016(11322)
- 2015(12852)
- 2014(13123)
- 2013(11811)
- 2012(11134)
- 2011(10056)
- 2010(10402)
- 2009(9436)
- 2008(9599)
- 2007(8980)
- 2006(8070)
- 2005(7246)
- 学科
- 济(37567)
- 经济(37411)
- 管理(29390)
- 业(24889)
- 企(23040)
- 企业(23040)
- 教育(20838)
- 中国(17835)
- 理论(15524)
- 方法(15264)
- 学(14726)
- 财(11141)
- 业经(10815)
- 农(10357)
- 数学(9738)
- 数学方法(9487)
- 和(8690)
- 教学(8594)
- 制(7370)
- 发(6821)
- 务(6726)
- 财务(6709)
- 财务管理(6695)
- 技术(6534)
- 农业(6478)
- 企业财务(6391)
- 发展(5975)
- 展(5851)
- 贸(5850)
- 地方(5841)
- 机构
- 大学(163554)
- 学院(156105)
- 研究(55100)
- 济(54807)
- 经济(53340)
- 管理(52909)
- 理学(45318)
- 理学院(44704)
- 管理学(43725)
- 管理学院(43402)
- 京(35938)
- 中国(35241)
- 科学(31973)
- 范(31966)
- 教育(31852)
- 师范(31783)
- 财(28318)
- 所(26483)
- 师范大学(26233)
- 江(24815)
- 中心(24217)
- 研究所(23818)
- 北京(23370)
- 财经(22451)
- 经(20329)
- 农(20061)
- 院(19720)
- 技术(19685)
- 州(19678)
- 业大(19085)
- 基金
- 项目(97492)
- 研究(80541)
- 科学(78696)
- 基金(67840)
- 家(57373)
- 国家(56691)
- 社会(51077)
- 科学基金(48557)
- 社会科(46968)
- 社会科学(46955)
- 教育(45547)
- 省(38449)
- 编号(35475)
- 基金项目(34250)
- 划(34168)
- 成果(32833)
- 自然(27992)
- 自然科(27372)
- 自然科学(27366)
- 课题(27302)
- 自然科学基金(26881)
- 资助(26542)
- 部(23582)
- 重点(23471)
- 年(23400)
- 项目编号(22015)
- 规划(21496)
- 性(21442)
- 教育部(21439)
- 发(21337)
共检索到247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有本章 冯典
为了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关注作为其前提的知识的作用。因为知识是大学学术工作的基础,它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高等教育文化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知识形成了认知、诊断和处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基础。本论文从知识的作用及知识重建的视角,分别就以下五个方面以日本为案例来研究质量保障的方法:知识的作用;知识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打造学习中心: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多样化的知识:分裂、分化和冲突;探索新的大学模式。
关键词:
知识型社会 学习中心 COE 文化个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陈春梅
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的这一问题更为突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任务更为紧迫。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框架是:转变思想是前提;体制改革是关键;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优化生源、教师队伍建设和增加投入是保证;评估体系建构是准绳。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承担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行任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质量是评价高等教育水平的尺度,管理是维持和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质量管理代表了人们通过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努力。作为一个介于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特殊范畴,高等教育质量不同于企业领域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不同于企业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在普遍重视质量的新时代,质量管理绝不只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尚,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希望,高等教育领域必须加强对于质量管理的研究,并积极付诸实践。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管理 质量评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丽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高校培养各类优秀的人才来支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本文在对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视角——创新质量观。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观 新视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作为一个概念,质量是人为的建构。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不是一种物的客观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文化的结晶。高等教育机构既需要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质量文化以保证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质量管理本身也在客观上改变着大学固有的组织文化。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绝不能仅限于技术层面,而必须关注质量文化的培育与大学组织文化的创新。在质量时代,只有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并培育出支持全面质量的组织文化,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最终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管理 质量文化 组织文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解德渤
从理论形态、理论标准、理论结构等方面看,高等教育学尚未建立有效的知识增长与理论生产机制。知识社会学告诉我们,知识是群体互动和社会协商的产物,理论生产有赖于群体意识的共鸣与社会历史的互动。诸多实例从不同侧面揭示出当前高等教育学理论生产与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因此,要真正描绘出具有中国底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学理论图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应做好提炼已有理论成果、梳理相关学科理论、重点加强案例研究、强化学术争鸣意识四项工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兴德
有关高等教育学身份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潘懋元主张的"学科论"和阿特巴赫主张的"领域论"最具代表性。学科分类既是知识生产的客观需求,也是学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更深受文化传统和科学管理体制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受强制性学科专业目录影响,走的是学科化发展道路。美国学科专业目录的市场化和指导性特征,以及二战后跨学科研究兴起导致其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化生存状态。此外,"学科论"与"领域论"的争论还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学者面对西方学术霸权时的身份焦虑。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既要树立学科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更要增强现实解释力以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适切性。
关键词:
学科 领域 高等教育 文化差异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熊进 林陈原野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项目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历史与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强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事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发挥了巨大支持作用,由此也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检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因在总体上把项目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而强调其政策性、资源性、效率性、绩效性等特征,从而构建了一种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进路。然而,财政学式的研究进路聚焦于项目制本身而忽视了其与国家、大学、教师等主体间的关联机制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治理意涵等财政项目制之外的方法论议题,有可能会狭窄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论域空间。因此,有必要实现研究从财政学向财政社会学的转变,让项目制成为一面理解高等教育治理中系列命题的透镜。高等教育财政项目制的完整诠释仰赖于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这两种研究进路能否合二为一:以财政学的论述为基础,迈向财政社会学的深度拓展,以达成研究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兴国
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其结构与功能在人才培养这一层面上存在着不协调和矛盾的状况。用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些不协调和矛盾为我们研究确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我国高等教育要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协调好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把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起来作为发展目标。
关键词: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社会学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铮 Chris Clarke
本文以国内进行的图书馆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讨论为背景,介绍了英国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质量的监管体系。本文首先梳理了来自高等教育体系和行业自治体系的两种教育质量监管力量的发展历程,进而对当前英国高等质量保证署(QAA)评估体系中涉及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质量的相关标准和评估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弼成
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主体性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和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除了社会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质量两方面变化的原因外,还主要源于评价的主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的评价标准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以思想、兴趣、个性、发展和公平等为取向,而不是主体之外的其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无止境的,教育是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不断实现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观 价值取向 主体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启兵 毛亚庆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概念的扩展、知识特性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知识传播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要树立新的知识质量观。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知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尼古拉斯·汉德 佟希蒙
本组文章选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2005年9月举办的“教育管理者国际论坛”外国专家的发言。文章在得到作者授权后,根据原文翻译整理而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苏永建
在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以问责为基础的质量保障和以发展为基础的质量提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冲突乃至对立的关系。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并非截然对立,两者各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只有在基于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的优势,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佳策略选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范冬清
要切实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有必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思想武器,从理论高度厘清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处,并据此建构相应的制度化安排。因此,高等教育管理者要从高等教育哲学和理念层面矫正自身的认知偏差,通过素质教育改革和师资准入及培训入手提高生源与师资质量,经由大学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教育家办学的办学格局和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借助高校内外部经改造优化后的文化生态的育人功能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相应的文化引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