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2)
- 2023(7066)
- 2022(5822)
- 2021(5791)
- 2020(4767)
- 2019(10848)
- 2018(10432)
- 2017(19744)
- 2016(10556)
- 2015(11859)
- 2014(11668)
- 2013(11721)
- 2012(11139)
- 2011(10282)
- 2010(10038)
- 2009(9305)
- 2008(9311)
- 2007(8132)
- 2006(7146)
- 2005(6452)
- 学科
- 济(48101)
- 经济(47944)
- 管理(25199)
- 业(24451)
- 方法(22379)
- 企(19726)
- 企业(19726)
- 数学(18436)
- 数学方法(18294)
- 中国(16771)
- 学(13328)
- 农(11675)
- 贸(10650)
- 贸易(10644)
- 财(10638)
- 易(10490)
- 业经(9648)
- 制(9141)
- 和(8297)
- 理论(8131)
- 银(7796)
- 银行(7781)
- 行(7578)
- 融(7453)
- 金融(7452)
- 农业(7194)
- 关系(6664)
- 环境(6347)
- 体(6264)
- 出(6133)
- 机构
- 大学(159333)
- 学院(153236)
- 济(72857)
- 经济(71786)
- 研究(61150)
- 管理(54734)
- 理学(47244)
- 理学院(46623)
- 中国(46222)
- 管理学(45889)
- 管理学院(45571)
- 科学(35183)
- 京(34108)
- 财(32412)
- 所(30993)
- 研究所(28448)
- 财经(26544)
- 中心(25977)
- 农(25575)
- 经济学(25262)
- 经(24546)
- 经济学院(22612)
- 北京(22084)
- 院(21338)
- 范(20899)
- 业大(20701)
- 师范(20700)
- 江(20496)
- 农业(20213)
- 财经大学(20164)
- 基金
- 项目(102924)
- 科学(82410)
- 基金(79251)
- 研究(74044)
- 家(70455)
- 国家(69954)
- 科学基金(58890)
- 社会(52307)
- 社会科(48613)
- 社会科学(48599)
- 基金项目(40500)
- 自然(36390)
- 自然科(35635)
- 自然科学(35623)
- 省(35161)
- 自然科学基金(35082)
- 教育(33969)
- 资助(33146)
- 划(31603)
- 编号(26571)
- 部(25365)
- 重点(23782)
- 国家社会(23312)
- 成果(23198)
- 中国(22872)
- 教育部(22058)
- 发(21712)
- 创(20941)
- 性(20904)
- 人文(20250)
共检索到233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心想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行梳理,进而从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方面对社会学的科学性进行定义。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可能的“特色”来源与“特色”自觉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扎根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颢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作为一门结合中国特色的专业研究理论体系,其具备研究社会时事、结合专业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目标。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为议题,对其在中国发展前景进行探究和讨论,并根据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实现高理论本土化下的社会学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找到适宜的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俊杰,穆光宗
本文从社会人口学角度,剖析了社区因素对农民生育决策的影响方式与途径。农村社区事实上叠加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偏于传统性的“日常生活世界”层面和偏于现代性的“系统生活世界”层面。前者不但使得“生男”成为农民生育决策的核心,而且在时间上也倾向于“早生”;后者,社区的社会一经济状况(集体化程度与工业化水平)与社区的行政组织状况(社区政府控制力与社区秩序),是影响农民生育决策的最主要的因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费孝通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我知道得不多,好得最近几年已经有人进行研究,而且写出了专著,不仅大陆上有,香港也有。今天只想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一点补充。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汪毅霖
经济学具有二重性,即兼具科学性质和人文性质。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只涉及解释手段的选择,不考虑目的的选择问题。这是因为:手段的效果可以通过事实经验地证明,而目的包含价值观和伦理因素,无法转换为纯粹经验的描述。虽然不符合实证原则,但是作为人文的经济学是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前提,作为人文的经济学讨论目的的选择。在目的选择的过程中,伦理、价值判断、政治哲学等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实现稳定和谐的最终基础是道义与共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星华 李飞
本文在对北京农民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经验个案发现: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在现实中不是同质线性和单一维度的,而是复杂、多维的,具有二重性的特征。此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较、每年在京打工时间以及未来身份归属等因素均对其二重性认同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认同 认同度 二重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伍旭中
企业社会责任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关键是要分别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二重含义,即要分别企业与外部大社会与企业自身内部小社会的二重关系。本文试图从这二重关系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意义和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和廓清。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概念界定 具体内容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尉建文 李培林
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张晓洁
教学二重性指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活动,具有科学的预设性与人文的生成性的双重属性。教学的二重属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研究应加强对教学生成性的研究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关键词:
教学二重性 预设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熊国忠
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加强,许多属于第三产业的部门,尽管它们不一定生产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但它们越来越对社会发展和财富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直接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生产目的,同样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因而许多劳务的生产具有生产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贾云鹏 刘青秀
高校校名的变更体现在层次、学科、地域和类型四个方面,并呈现出累进性特点。高校之所以进行累进性更名是因为校名能有效传递本学校的基本信息,累进性更名可提高学校在高校中的结构性网络位置并促进学校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高校累进性更名反映了高校间竞争关系的存在、高等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备以及国家对教育符号资源的控制,它同时也启发我们,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竞争才是最有效的竞争。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高校 更名 累进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肇丰
从社会学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以非学术性知识重构学业评价标准,使人际交往成为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而同质分组又可能强化层际差异。基础教育改革应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机制,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学生 发展 社会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华 科特尼·弗林特
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两个主要研究传统。目前关于这两个分支学科的讨论主要是局限在美国学术界内,而其对于其它国家环境和社会研究学科建设的借鉴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本文在中国的学术背景中提出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相互融合问题的原因所在。环境社会学在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学科建设阶段,垮学科的中国环境与资源社会学在投身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完全有希望实现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的实质融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范晓光
<正>主持人语:社会学是一门由现代化催生并伴随现代性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年轻学科。自从1979年的恢复和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坚持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皆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刻,要科学系统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方法论层面展开对社会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讨论恰逢其时。为此,本专题特刊发三篇论文,作者分别从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出发追问中国社会学的特色与自觉意识、从社会视角指明社会学必须进入主体领域(政府、企业、金融、法律)以重塑学科的价值关怀和理论视野、以第四次技术革命为背景探讨社会学何以深化新劳动研究的新思路,构成了鲜明的理论观点和学理预判,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发展有所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