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0)
- 2023(7262)
- 2022(5938)
- 2021(6108)
- 2020(4687)
- 2019(10692)
- 2018(10785)
- 2017(18670)
- 2016(11586)
- 2015(13059)
- 2014(13326)
- 2013(12283)
- 2012(11573)
- 2011(10781)
- 2010(11211)
- 2009(10147)
- 2008(10113)
- 2007(9712)
- 2006(8958)
- 2005(7995)
- 学科
- 农(48301)
- 济(40978)
- 经济(40830)
- 农业(32341)
- 业(31449)
- 教育(20467)
- 管理(18412)
- 中国(17954)
- 业经(17424)
- 企(12399)
- 企业(12399)
- 方法(12349)
- 农业经济(12290)
- 发(11945)
- 理论(11845)
- 发展(10828)
- 展(10705)
- 学(9948)
- 村(9406)
- 农村(9386)
- 制(9374)
- 地方(9252)
- 数学(8708)
- 数学方法(8510)
- 策(8011)
- 教学(7814)
- 建设(7638)
- 土地(7388)
- 收入(7354)
- 及其(7341)
- 机构
- 学院(155277)
- 大学(152790)
- 研究(56954)
- 济(54658)
- 经济(53152)
- 管理(50934)
- 农(46888)
- 理学(43833)
- 理学院(43254)
- 管理学(42194)
- 管理学院(41893)
- 中国(38804)
- 农业(35230)
- 科学(34138)
- 京(34004)
- 范(32374)
- 师范(32226)
- 教育(31470)
- 所(28936)
- 业大(28762)
- 江(26603)
- 中心(26501)
- 研究所(25885)
- 师范大学(25690)
- 财(23425)
- 农业大学(21792)
- 北京(21784)
- 技术(21022)
- 州(20519)
- 职业(20109)
- 基金
- 项目(95425)
- 研究(81338)
- 科学(76109)
- 基金(64130)
- 家(54257)
- 国家(53390)
- 社会(49902)
- 社会科(45310)
- 社会科学(45296)
- 教育(44656)
- 科学基金(44623)
- 省(40763)
- 编号(39088)
- 划(34400)
- 成果(34060)
- 基金项目(33413)
- 课题(29134)
- 农(28448)
- 自然(24979)
- 年(24889)
- 资助(24496)
- 自然科(24365)
- 自然科学(24362)
- 自然科学基金(23919)
- 部(23164)
- 发(23004)
- 重点(22272)
- 性(22148)
- 规划(21678)
- 教育部(19943)
- 期刊
- 济(73863)
- 经济(73863)
- 农(55233)
- 教育(54067)
- 研究(53981)
- 中国(48709)
- 农业(37732)
- 学报(24710)
- 科学(22808)
- 大学(21330)
- 业经(18923)
- 学学(18680)
- 技术(18084)
- 财(16608)
- 业(16344)
- 职业(14649)
- 农业经济(14382)
- 融(14063)
- 金融(14063)
- 农村(13741)
- 村(13741)
- 管理(13469)
- 版(11091)
- 问题(10555)
- 技术教育(9871)
- 职业技术(9871)
- 职业技术教育(9871)
- 社会(9556)
- 世界(9153)
- 农村经济(9133)
共检索到254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永崇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从解放初主要培养服务农村的农业人才转向改革开放后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立,基于能力本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强化服务"三农"功能。
关键词:
农村社会 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重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薇琳 吕婷
本文从云南民族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肩负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民族化和现代化的整合这三方面使命入手,以发展民间手工艺作为与民族职教的衔接点,探讨云南特色民族职教的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泽龙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农业技术 乡村社会 华村 传统稻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曲则生 肖友瑟
日本教育与社会变迁曲则生,肖友瑟教育史学者一般把日本教育的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近代前教育(即江户时期的教育),近代教育制度的创立时期,二战后新教育制度的创立时期。笔者试从这3个时期来阐述日本教育与社会变动的关系。一、江户时期的教育制度日本的现代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巧利在《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9期中撰文,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经历的六个阶段,并指出在政策演变过程中蕴含的几组矛盾是决定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与离农政策内在张力的重要因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政府重点发展城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处于自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建国 张锦鹏
唐宋时期,农村投资与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土地和耕牛投资增长很快,成为农村投资热点,乡村富民积极主动进行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增长,奢侈性消费较为突出,货币性消费也出现增长状况。这些新特点,是唐宋社会变革在乡村社会的折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性变革引起了农村投资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化。新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崛起于乡村,他们通过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和炫耀性消费,谋求在乡村的社会话语权。商品经济作为一种革命性经济因素在农村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农村自然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了农村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唐宋 乡村社会 投资与消费 社会变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明国 朱启臻
目前,我国农村能源结构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而农村能源利用及变迁却受到乡村人口、家庭结构、生产方式及民众观念等农村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能源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因,人口变迁、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导致能源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农村能源利用变迁的直接因素,农民观念体系的变革也为农村能源变迁奠定了主观基础。笔者建议:我国农村能源结构在适应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该走改造、拓展、多元化的建设道路。
关键词:
农村能源结构 农村社会变迁 能源安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中一
本文透过对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婚俗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各个方面的重塑,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变异。在此意义上,乡村婚姻习俗的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完全消灭对方,而是由冲突而融合,由融合而再造。农民正对传统婚嫁习俗和现代婚姻文化二者同时进行"扬弃",从而创造了一种包含两者因素又不同于任何一方的婚俗新样态。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婚俗 乡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探讨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紧随社会变迁,即教育被动的改变;二是教育引领或加速社会变迁与发展。无论被动变革还是主动引领,社会变迁与教育之间都不会是亦步亦趋的线性关系,其演绎出的结构与理路亦非显而易见。目前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理论性的概括较多,而少有通过实证资料将两者关系加以过程性的具体呈现。教育社会学要做的便是深入教育的细微之处,将这一复杂的过程与关系一一展开,从而把脉教育的变迁特征,并透过表象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骅
俄苏高等教育与社会变迁韩骅一一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达程度,是该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俄国高等教育始于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成立。尽管这所大学起点较高,显示了可观的民主性,但它毕竟比西欧中世纪大学晚了数百年;而且在此之后的50余年内,在俄罗斯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兴业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迪尔凯姆曾经说过:"当人们历史地研究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式时,就会看到,它是依存于宗教和政治组织的,是依存于科学的发达程度和工业状况的。如果把所有这些历史因素同教育体系分开,那么,这个体系就会变得不可理解"~①。因此,也可以这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连英祺 杨宏伟
当我们在研究如何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引导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时 ,我们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两个假设 :第一 ,技术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正关联性 ;第二 ,技术的变迁受到制度性因素的激励和制约。直观上和宏观经济数据分析都可以证明这两个假设是正确的 ,然而遗憾的是 ,一直以来 ,没有人对此给予历史的追溯 ,因此这两个假设尚未经历过经济史的检验。这与现阶段对技术创新的功利性研究有关 ,研究者认为技术创新是现代的事 ,主体是企业 ,因此历史中的技术创新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这种研究的现实性很强 ,但从研究的逻辑来讲 ,是残缺的 ,从研究的基础讲 ,是不牢固的。 1 981年 ,诺思发表了《...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制度 技术变迁 社会变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宏运 李金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连喜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中国亿万农民开始了缓慢而又艰难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流动,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农民流动,实质上就是通过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使农民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和解放出来,实现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离。作为我国社会变迁和转型的缩影,农民流动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三农”问题本身,农民的流动为国家对农村的有效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由徐勇、徐增阳所著的《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一书,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对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的特征、农民流动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性(影响),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