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97)
- 2023(8105)
- 2022(6598)
- 2021(6001)
- 2020(4714)
- 2019(10407)
- 2018(10074)
- 2017(19114)
- 2016(10129)
- 2015(11220)
- 2014(11197)
- 2013(10845)
- 2012(10044)
- 2011(9315)
- 2010(9570)
- 2009(9308)
- 2008(9001)
- 2007(8508)
- 2006(7726)
- 2005(6816)
- 学科
- 济(42453)
- 经济(42288)
- 业(33973)
- 管理(32289)
- 农(25567)
- 企(25395)
- 企业(25395)
- 农业(17300)
- 业经(16200)
- 制(14939)
- 财(14689)
- 中国(14332)
- 方法(13821)
- 数学(9976)
- 体(9914)
- 数学方法(9897)
- 地方(8690)
- 体制(7951)
- 银(7783)
- 银行(7777)
- 理论(7719)
- 发(7698)
- 行(7463)
- 和(7296)
- 务(7292)
- 财务(7271)
- 学(7255)
- 财务管理(7252)
- 农业经济(7251)
- 融(7238)
- 机构
- 学院(149747)
- 大学(148693)
- 济(63656)
- 经济(62222)
- 管理(56538)
- 研究(49802)
- 理学(48416)
- 理学院(47934)
- 管理学(47219)
- 管理学院(46935)
- 中国(38296)
- 财(33354)
- 京(29948)
- 科学(26567)
- 农(26148)
- 财经(25201)
- 江(23936)
- 中心(23413)
- 所(23366)
- 经(22712)
- 研究所(20475)
- 经济学(20475)
- 范(20181)
- 业大(20165)
- 师范(20050)
- 农业(18755)
- 北京(18414)
- 财经大学(18397)
- 经济学院(18235)
- 州(18198)
- 基金
- 项目(97202)
- 科学(78430)
- 研究(76854)
- 基金(71860)
- 家(60406)
- 国家(59768)
- 社会(54190)
- 科学基金(52270)
- 社会科(50010)
- 社会科学(49996)
- 省(37853)
- 基金项目(37664)
- 教育(35097)
- 编号(31725)
- 划(30921)
- 自然(29478)
- 自然科(28783)
- 自然科学(28778)
- 自然科学基金(28283)
- 成果(27487)
- 资助(27146)
- 制(26024)
- 部(22657)
- 国家社会(22476)
- 课题(22066)
- 重点(21503)
- 发(20985)
- 性(20885)
- 创(20257)
- 教育部(20229)
共检索到234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新乡贤 公共性 社会动员 政治动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新乡贤 公共性 社会动员 政治动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健 何紫菱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贤 乡村治理 新乡贤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三重逻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龚丽兰 郑永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1○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2○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3○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4○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燃 曲政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困境与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黄超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兴宇 季中扬
在我国各地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基层村庄管理人通常存在着两种治理倾向,一种是"积极村务",一种是"消极村务"。"消极村务"并不意味着村治参与者怠治、懒治,而是指其治理视野更加侧重于村庄文教、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审视"消极村务"的现代村治逻辑,通常还与村落社区的"内卷化发展"现象密切关联。化解此类新问题,须充分挖掘乡村社会中以乡贤为代表的内生性资源。这一类新乡贤群体,在村落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文化中间人"的关键角色。他们能够协助村两委承担村务协商、纠纷调解、文教事业及慈善事业等村庄公益性事务,这对解决村庄"悬浮"治理问题,落实乡村"德治",促进乡贤文化价值回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何畔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教师 新乡贤角色 公共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志秀 孔德永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乡贤群体在乡村场域内具备独特意义。新时代以来,为解决乡村秩序失衡、共识离散、公益虚化等问题,需要乡贤人才回归乡土。乡贤人才赋有地域性、示范性、公共性、崇善性,以乡贤嵌入县域内地方组织、规范乡贤个体行为范式、完善乡贤治村制度体系保障、加强乡村公益共同体建设,来优化乡贤内嵌乡土的具体路径,发挥着乡贤人才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贤人才 乡村振兴 需求 内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苏鹏举 张阿赛
新生代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是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靶心。历时性、共时性和现实性构成融入乡村的历史脉迹,教育情怀、乡土文化和乡村身份使其身心都融入乡村振兴成为可能。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遭遇教育情怀遮蔽对“我自己是谁”志业的迷失而区隔于城乡空间、乡土文化式微对“我价值何在”使命的迷茫而悬浮于社会场域、乡村身份消解对“我将去何处”抱负的迷惑而远离于公共生活。究其缘由,心理基础抽离囿于教育情怀融入遮蔽、制度保障弱化导致乡土文化融入式微、社会桥梁区隔陷入乡村身份融入消解。为此,可通过营构社会信任氛围以夯实教育情怀融入心理基础;优化互惠规范机制以完善乡土文化融入保障制度;激活关系网络资源以搭建乡村身份融入社会桥梁。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龚毓烨
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人才要素之一,必然会影响乡村振兴的效果,进而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产生影响。梳理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发现,对新乡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历史角度、能力角度、范围角度和时代角度来考察新乡贤的内涵;从乡村治理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乡村文化传承与社会道德引领功能等方面来考察新乡贤的效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对新乡贤缺乏法律意义上的角色定位、城乡人才循环机制不健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经济封闭性和传统小农思想的局限性等因素存在,极大地抵消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预期。要想发挥新乡贤在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可通过探索转变基层政府治理方式,合理定位新乡贤功能;赋予新乡贤一定的政治待遇,促进新乡贤与其余治理主体的交流协作;完善城乡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交流和激励机制;弘扬新乡贤文化,增强乡村的内在软实力;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吸纳和培育专业化的新乡贤,转变小农思想等方面入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萧子扬 马恩泽
近年来,"新乡贤"逐渐成为"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且连续多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当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培育新乡贤、促进乡村治理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本文结合中国新乡贤研究的现有成果,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新乡贤的定义、新乡贤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以及新乡贤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未来发展路径等进行梳理,指出当前中国新乡贤研究存在概念界定尚未统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有待扩展,缺少系统的理论提炼、总结和全局视角,新乡贤的培育机制、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的研究力度不够等问题。最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统一和完善"新乡贤"概念,扩展新乡贤研究的领域、内容和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积极思考新乡贤的培育机制、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积极思考新乡贤与村两委的互动和运作机制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