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19)
2023(12549)
2022(10630)
2021(9732)
2020(8110)
2019(18124)
2018(17940)
2017(34302)
2016(18064)
2015(20094)
2014(19351)
2013(18811)
2012(17038)
2011(15490)
2010(15889)
2009(14994)
2008(13907)
2007(12251)
2006(11102)
2005(9758)
作者
(49452)
(41574)
(41451)
(39424)
(26406)
(19650)
(18840)
(15876)
(15787)
(14942)
(14178)
(13734)
(13337)
(13048)
(12760)
(12706)
(12190)
(12099)
(11670)
(11658)
(10364)
(10123)
(10003)
(9679)
(9530)
(9202)
(8987)
(8713)
(8391)
(8077)
学科
(95256)
经济(95088)
管理(48269)
(43192)
方法(37076)
(36296)
企业(36296)
数学(31430)
数学方法(30832)
中国(22064)
(20742)
地方(20703)
业经(19571)
(17058)
(15908)
理论(15475)
地方经济(13682)
农业(13332)
(13229)
(13052)
(12937)
贸易(12925)
(12463)
环境(11532)
(11078)
金融(11073)
(10436)
银行(10417)
(10206)
(10063)
机构
学院(253603)
大学(251360)
(113013)
经济(110936)
管理(94957)
研究(86670)
理学(82072)
理学院(81187)
管理学(79338)
管理学院(78888)
中国(64436)
(51507)
科学(50538)
(49219)
(42833)
财经(39256)
中心(38760)
(38664)
研究所(38631)
(37877)
经济学(36220)
(35641)
业大(34973)
(33094)
师范(32805)
经济学院(32204)
北京(32040)
(30786)
农业(29952)
(29586)
基金
项目(168328)
科学(133931)
研究(124297)
基金(122826)
(106479)
国家(105648)
科学基金(91380)
社会(82677)
社会科(77583)
社会科学(77556)
(66398)
基金项目(63210)
教育(58615)
自然(57255)
自然科(56072)
自然科学(56063)
(55065)
自然科学基金(55025)
资助(50579)
编号(50120)
成果(40083)
重点(38146)
(37004)
(36879)
(35362)
课题(34967)
国家社会(34326)
创新(32985)
教育部(32554)
大学(32055)
期刊
(130284)
经济(130284)
研究(77397)
中国(52363)
管理(38273)
(37523)
学报(37112)
(36432)
科学(34955)
教育(29872)
大学(29083)
学学(27367)
技术(24665)
农业(24541)
经济研究(23092)
(21068)
金融(21068)
财经(20313)
业经(20056)
(17769)
问题(15947)
统计(15378)
技术经济(14358)
(13720)
(13248)
(12427)
决策(12308)
商业(11928)
世界(11834)
(11457)
共检索到384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王璟雯  
本文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RBC模型,并以此来探讨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的经济周期特征。研究发现,两大部类的技术进步冲击对劳动配置与经济波动的影响截然不同。任何一个部类的技术进步都将引导劳动更多地配置于该部类之中,同时也将改变两大部类的产出量,并进一步引发社会再生产结构的变化。伴随着上述过程,两大部类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价值总量、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相应变动。此外,本文还对反映剥削程度的劳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发现劳资关系的变化将显著改变经济周期在波动性、协动性以及粘持性等方面的特征。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海明  祝志勇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体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雏形。本文从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出发,把资本积累引入资本家偏好,使用动态最优方法重新构建了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理论体系,讨论了该体系实现稳定增长的基本参数条件,包括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之比与时间贴现率之间满足严格的参数限制条件,最为关键的是较高消费跨期替代弹性。本文的数值分析表明,这些参数条件的满足是严苛的,容易产生对稳定增长路径的偏离,这恰恰蕴含了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衔  
对马克思创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过程的考察表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个原创性贡献。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通过对第Ⅱ部类的分解和交换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所必须遵循的条件。完全迂回性交换过程表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偏好及其变化不仅是决定资本积累的一个因素,而且是破坏再生产比例关系的一个因素。虽然马克思提出了第Ⅱ部类的分解问题,并对分解后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规律作了理论分析,但马克思没有给出完整的模型,也没有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分析中对两大部类作出同样的分解。这就需要根据马克思的部类分解原理进行技术性补充,以便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戎文佐  
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与尹世杰的消费经济思想戎文佐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尹世杰教授经济思想的重心.因此,在这里着重评述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与尹世杰的消费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评述,而是紧密联系尹世杰消费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来论述,大体上也就是三十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当前 ,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两个突出的现象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持续。那么 ,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国内理论界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尚未在理论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图式 ,将城镇、农村视为社会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 ,通过二者收入的对比 ,提出一个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有效需求的理论框架 ,以期为我国调整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和扩大内需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凤义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研究方法上存在三个方面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者仅仅作为生产要素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劳动者既看作生产要素,又作为生产主体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只研究生产一般,因而使用价值(即效用)范畴是其研究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不仅研究生产一般,更注重研究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因而把价值范畴作为研究的核心。西方经济学用个体主义方法,把生产理论仅仅置于微观领域来研究,致使其理论体系在微观与宏观上形成脱节;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宏观和微观的有机联系中研究资本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繁荣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内容丰富,其中的一些观点学界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果我们深入到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一般体系框架背后研究,就能够发现,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并不是新问题,马克思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对其早有分析。对"再生产过程中货币资本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部类划分理论"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的危机必然性"等的分析中,马克思都超越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数量比例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生产各部门的结构比例关系,探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基于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繁荣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内容丰富,其中的一些观点学界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果我们深入到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一般体系框架背后研究,就能够发现,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并不是新问题,马克思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对其早有分析。对"再生产过程中货币资本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部类划分理论"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的危机必然性"等的分析中,马克思都超越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数量比例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生产各部门的结构比例关系,探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基于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解读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新的理论视角分析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原因,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就能够找准改革切入点,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晓露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不太相符,在理论界引起不少争议。尝试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化,通过分析两大部类积累率及增长速度间的变化规律,发现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框架下消费资料生产有可能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并推导出了均衡积累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通过扩展在目前情况下仍适用于我国经济。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埃里克·奥尔森  魏旭  
将非生产活动纳入基于马克思再生产图示的增长模型的分析表明,劳动力榨取和技术变革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有关,因此是内生的。非生产性劳动被证明具有潜在的矛盾效应:非生产劳动的增加可以挤压利润,减少增长或提高工作强度、提高生产力、促进技术变革,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和增长。经验证据表明,这两种效应在战后的美国经济中均有所体现。马克思的再生产图示也显示出依赖于经典的增长动态,在这一动态中,利润率和储蓄率决定了增长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焦成焕   杨治清  
马克思在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中,以产业资本为例揭示了社会总资本循环所需的均衡条件和最佳比例,但并没有将资本循环中沉淀下来的闲置资本和借贷资本纳入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中,而这两类资本已成为现今重要的资本形态。文章试图拓展马克思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建立借贷资本再生产理论模型,并探讨资本主义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首先,假设扩大再生产投资不完全有效,从而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引入闲置资本,并揭示闲置资本的不断积累将导致生产过剩;其次,在闲置资本基础上引入借贷资本,构建借贷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并考察闲置资本和借贷资本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动态过程。引入借贷资本后,再生产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债务的分析。结果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导致债务不断累积,引发债务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增长率、利率、上一年杠杆率是影响经济危机爆发及其规模的主要因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莹  
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地对经济危机作过专门分析,但其文本中的相关论述却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的这些零散且角度不同的分析,被后人所发展、引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早期发展中,曾出现"消费不足论"和"生产过剩论"之间的争论。争论的本质在于,危机究竟只是偏离市场均衡常态的现象,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力图证明,危机不是供给和需求的暂时失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一种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维度,放在当代经济学的语境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姚晓红  郑吉伟  
在西方现代绿色思潮中,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生态批判彰显出独特性。他们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反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前提。重点围绕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方式、技术利用方式等,他们多维度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与生态原则的内在冲突。在对资本再生产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的过程中,他们既肯定资本积累一定限度内暂缓生态危机的能力,同时又对生态资本主义予以否定。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既有合理因素,又有其不容忽视的内在缺憾,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思想对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乔晓楠  
本文从《资本论》关于生息资本的论述出发,利用一个异质性主体模型来阐述利息率、杠杆率以及资产价格的决定机制。研究发现如果资本掌握的技术存在差异,那么生产效率的差异将会导致利润率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职能选择。于是,伴随着资本借贷关系的形成,利息率、杠杆率以及资产价格将被同时内生决定。此外,因为技术扩散程度会影响产业资本的贷款意愿以及利润率水平,所以在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收益率可能出现反向变动的情况,这也是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结合前述发现,本文还对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政策的难点、工具以及目标进行了讨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峰  张建堡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动态关系是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主流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般认为,技术进步是中性和无偏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技术进步一般会表现出资本生产率下降、劳动生产率上升等特征,这即是马克思偏向型技术进步。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正呈现出这种技术进步特征,并影响中国经济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基本结构,表现为技术进步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资本积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GDP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朝着特定的技术偏向自我强化。其后果是,在一段时间后会带来资本过度积累、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失衡等问题,限制未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有必要革新中国技术进步路径,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辅之以需求侧管理的调节,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模式转换,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