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31)
2023(10392)
2022(8837)
2021(8067)
2020(6723)
2019(14810)
2018(14551)
2017(27375)
2016(14496)
2015(15773)
2014(14758)
2013(14430)
2012(13049)
2011(11704)
2010(11513)
2009(10850)
2008(10591)
2007(9451)
2006(8082)
2005(6629)
作者
(41312)
(34602)
(34370)
(32336)
(21969)
(16768)
(15376)
(13559)
(13155)
(12026)
(11821)
(11414)
(11244)
(10739)
(10580)
(10504)
(10391)
(10210)
(10036)
(9903)
(8719)
(8282)
(8271)
(7913)
(7905)
(7681)
(7608)
(7541)
(6982)
(6929)
学科
(58361)
经济(58196)
(47353)
管理(46751)
(41371)
企业(41371)
方法(27117)
数学(21973)
数学方法(21821)
中国(16632)
技术(16314)
(15858)
业经(15338)
(14817)
技术管理(12288)
(12183)
贸易(12175)
地方(12074)
(11811)
(11456)
理论(10636)
农业(10544)
(10532)
(9739)
(9131)
环境(8885)
(8713)
财务(8704)
财务管理(8693)
(8649)
机构
学院(200863)
大学(200858)
(83766)
经济(82321)
管理(81653)
理学(72174)
理学院(71392)
管理学(70239)
管理学院(69882)
研究(66396)
中国(48656)
科学(41817)
(40472)
(37539)
(36302)
业大(33436)
(32912)
研究所(30253)
中心(29944)
农业(29694)
财经(29590)
(29135)
(27018)
经济学(25381)
北京(24739)
(24547)
师范(24179)
(23876)
经济学院(22891)
商学(22842)
基金
项目(144251)
科学(115066)
基金(106266)
研究(100673)
(94700)
国家(93863)
科学基金(81038)
社会(68981)
社会科(64496)
社会科学(64475)
(57864)
基金项目(57248)
自然(53117)
自然科(52038)
自然科学(52021)
自然科学基金(51187)
(48531)
教育(45786)
资助(40961)
编号(37839)
(36256)
创新(32892)
重点(32362)
(31172)
(30815)
成果(28863)
(28629)
国家社会(28484)
科研(27651)
计划(27517)
期刊
(86469)
经济(86469)
研究(54533)
中国(41339)
学报(36014)
科学(32962)
(32891)
管理(31339)
(27341)
大学(27088)
学学(25868)
农业(21998)
教育(19932)
技术(15815)
(15353)
金融(15353)
业经(15187)
经济研究(15091)
财经(14565)
科技(12815)
(12598)
(12522)
问题(11319)
商业(10722)
技术经济(10610)
(10495)
业大(9590)
(9588)
(9098)
统计(8749)
共检索到286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游静  Zhang Jing  张丽平  
以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为基础定义社会关系函数,建立了社会关系需求影响下的创新收益模型。通过模型演算得到如下结论:相比显性的共同分摊创新付出,内隐的社会关系需求对优化创新主体的努力水平具有更积极的作用;社会关系紧密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创新主体创新付出分摊比例的提高;地缘聚集或沟通交流频繁有助于提升社会关系紧密程度。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对模型结论进行了验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亮  
教育部为了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重点包括了专家初审、会议答辩、综合咨询三个阶段。2月27日下午,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167家单位中进行初审,最终确定35家参加评审答辩,然后,专家组经过讨论、投票最终形成意见。答辩认定按照"2011计划"的四种创新模式,分为科学前沿类、文化传承类、行业产业类、区域发展类四个小组。评审专家共118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春方  高新  屠志芬  涂中方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计划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支撑就是要推动高等学校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强强联合,建设面向文化建设、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协同创新体,促进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艺术院校在协同创新方面有天然和独特的优势,具有较强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程强  石琳娜  
基于自组织理论,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演化机理。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演化的前提条件是开放与非平衡,动力是非线性相互作用,诱因是随机涨落,路径是相变与分叉,形式为超循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德高  浦玉忠  邹海燕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跟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师资队伍为依托、科学研究为龙头、专业建设为载体、教学改革为手段、教育服务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小妹  包凤耐  
高校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对于高校协同创新活动以及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高校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机理仍缺乏深入探索。基于此,从结构、关系、认知3个维度入手,考察了高校社会资本借由高校与其它主体协同行为路径作用于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式,以及协同行为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高校社会资本对协同创新绩效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同时,高校协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高校社会资本越丰富,越能促进与其它主体间的协同行为,进而提高高校的协同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晓静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当前全球各国竞相占据的制高点。协同创新则是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立足点。"2011计划"的启动实施,标志着"协同创新"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麦均洪  
当前,国家制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协同创新为契机推动科研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鼓励多元化、多维度、多方面的协同,融合创新资源实现多主体间的深度合作,持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的提出重在冲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克服以往合作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引导高校大力提升创新能力。这对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变创新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师"到产学研合作再到协同创新,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伟  
近年来"协同创新"成为多频词汇,多半与"2011计划"有关,但此议题所含有的开放、汇聚、融通等理念具有普适价值。协同创新虽然直接源于应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焦虑,响应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供给侧变革要求,但却对"双一流"政策背景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各创新主体发挥各自的创新要素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在实践层面表现为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共通、协作共赢。协同创新提出之本意,是为了回应国家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潘懋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召开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此形势下,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及后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同志领导组织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简称"理论要点")。这项研究从1993年启动,1997年结题,历时5年,动员了全国一大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玉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需要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的智力支持。作为协同创新的主力军,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绩,但也存在缺乏协同创新的问题,包括长远规划欠缺、忽视科学分工、缺乏科研交流等。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有助于实现科研团队由个体自闭到互动创新的转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振娇  时良瑞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解决科技与发展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体制不顺畅、政策不协调,阻碍了协同创新效应的发挥。"十三五"时期,应着眼于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面向市场需求、聚焦产业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完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价值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阳银娟  
分析了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对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从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宜协同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园  张宁  陈伟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举措,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深化产学研合作体系改革面临创新要素汇聚不足、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人才和成果转移机制建设尚未完善、配套政策仍未到位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产学研合作内涵、瓶颈等基础上,提出以实施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依托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管理创新,构建新格局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思洁  耿献辉  
协同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厘清企业社会责任与协同创新之间的联系对于企业提升短期竞争优势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A股2011—2020年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促进了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这种作用在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当行业竞争更激烈以及市场化程度更高时,企业社会责任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