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65)
- 2023(18266)
- 2022(15663)
- 2021(14480)
- 2020(12286)
- 2019(28221)
- 2018(27957)
- 2017(54264)
- 2016(28969)
- 2015(32221)
- 2014(31735)
- 2013(31366)
- 2012(28668)
- 2011(25421)
- 2010(25218)
- 2009(23459)
- 2008(23243)
- 2007(20769)
- 2006(18190)
- 2005(15706)
- 学科
- 济(121977)
- 经济(121757)
- 业(103533)
- 管理(95625)
- 企(91021)
- 企业(91021)
- 方法(58586)
- 数学(48332)
- 数学方法(47758)
- 农(36812)
- 财(35390)
- 业经(34455)
- 中国(31684)
- 农业(25498)
- 务(24939)
- 财务(24868)
- 财务管理(24831)
- 地方(23702)
- 企业财务(23574)
- 技术(23497)
- 制(22491)
- 理论(22140)
- 学(21940)
- 和(21017)
- 贸(20352)
- 贸易(20341)
- 易(19646)
- 划(18739)
- 策(17857)
- 环境(17577)
- 机构
- 学院(408876)
- 大学(408248)
- 管理(169541)
- 济(166326)
- 经济(162954)
- 理学(147154)
- 理学院(145599)
- 管理学(143121)
- 管理学院(142361)
- 研究(128227)
- 中国(98820)
- 京(86231)
- 科学(77763)
- 财(76929)
- 农(63918)
- 财经(62262)
- 所(62230)
- 江(60327)
- 中心(60175)
- 业大(59192)
- 经(56739)
- 研究所(56306)
- 北京(53971)
- 范(51875)
- 师范(51454)
- 经济学(50045)
- 农业(49669)
- 州(48769)
- 院(46659)
- 财经大学(46271)
- 基金
- 项目(280070)
- 科学(222891)
- 研究(206581)
- 基金(205437)
- 家(176922)
- 国家(175362)
- 科学基金(153869)
- 社会(133288)
- 社会科(125896)
- 社会科学(125861)
- 基金项目(108965)
- 省(108730)
- 自然(99604)
- 自然科(97416)
- 自然科学(97393)
- 自然科学基金(95705)
- 教育(94686)
- 划(90553)
- 资助(84204)
- 编号(84038)
- 成果(66866)
- 部(61985)
- 重点(61407)
- 创(60994)
- 发(58733)
- 课题(56455)
- 创新(56315)
- 国家社会(54729)
- 教育部(53911)
- 人文(53258)
- 期刊
- 济(180689)
- 经济(180689)
- 研究(119352)
- 中国(76413)
- 管理(65417)
- 财(61088)
- 学报(59034)
- 农(58175)
- 科学(57316)
- 大学(46449)
- 学学(43746)
- 教育(42565)
- 农业(40128)
- 技术(37560)
- 融(35069)
- 金融(35069)
- 业经(31597)
- 财经(30822)
- 经济研究(28015)
- 经(26445)
- 问题(23716)
- 业(22522)
- 技术经济(21825)
- 图书(20426)
- 统计(20058)
- 科技(19952)
- 现代(19293)
- 理论(19292)
- 商业(19030)
- 策(18900)
共检索到596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世军 潘妍 伏玉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业浪潮,对于我国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而言,其创业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具有中国情境的"关系"是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沪、汉、蓉等7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人群,其创业概率普遍不高,而具有中等学历的人群创业概率却最高,是流动人口创业的主力军;后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作为弱关系的"与本地人关系"的边际影响要超过"与亲友关系"强关系影响。最后从社会融入、创业培训、关系发挥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创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双志 张龙鹏
创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微观个体出发,研究中国流动人口对创业的影响,探讨推动"大众创业"的政策建议。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整体而言,流动人口选择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进一步,分创业类型看,无论是"自己是老板"型创业,还是"个体工商户"型创业,流动人口创业的概率均比本地居民高,但流动人口选择"个体工商户"型创业的概率更大。分行业看,流动人口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但选择在工业创业的概率与本地居民无显著差异。从创业的就业效应、收入效应看,流动人口创业雇员水平与本地居民无显著差异,但创业收入显著高于本地居民。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消除地区间影响人口迁移的制度阻碍,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要优化流动人口的创业环境,充分激发流动人口的创业活力。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创业 制度改革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双志 张龙鹏
创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微观个体出发,研究中国流动人口对创业的影响,探讨推动"大众创业"的政策建议。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整体而言,流动人口选择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进一步,分创业类型看,无论是"自己是老板"型创业,还是"个体工商户"型创业,流动人口创业的概率均比本地居民高,但流动人口选择"个体工商户"型创业的概率更大。分行业看,流动人口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但选择在工业创业的概率与本地居民无显著差异。从创业的就业效应、收入效应看,流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创业 制度改革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长安 高春雷 左文琦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核心。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在全部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中占据多数。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由就业单位或雇主提供包吃或包住、工作经验丰富、较长工作时间、在本地参保城镇社保以及"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身份等,均有较好的减贫效果。因此,必须将消除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纳入到总体扶贫攻坚战略之中,推动实现农村流动人口更高质量的就业,重视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当中。
关键词:
农村流动人口 工作贫困 就业质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孙伟增 张思思
本文利用2011—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租金上涨对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和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租金上涨显著挤出了非住房消费,并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下降。异质性分析显示,租金上涨对于年更大、男性、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服务业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此外,租金上涨加剧了城市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居住分异。本研究对于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
住宅租金 流动人口消费 社会融入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周敏慧 魏国学
基于6省12市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们利用多元Logit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影响已婚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决策的各个因素。结果表明,从事自我雇佣的流动人口会更倾向于举家迁移。同时,我们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导致流动人口不能进行家庭化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除了流动年限和家庭人均收入等个体和家庭特征外,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社会网络也会对其家庭化迁移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自我雇佣 家庭化迁移 户籍制度改革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尚伟伟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趋势的增强,使得流动人口家庭面临着其子女教育选择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地域选择和学校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99.21%的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就读,但仍有0.79%未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比重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居留意愿、家庭子女数呈正相关,但与子女排行数呈负相关,在初中阶段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与流入地就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流入地就学的比例随子女年龄大小与就学学段的增加而减少;在小学阶段,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子女性别及...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义务教育 教育选择 多层次模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小君 陈慧敏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利用对大连市1017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程度偏低。从具体维度来看,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较好,而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其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的融合程度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户籍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分"使得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蔚
本文通过对四川成都市温江区946名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实证分析了当前温江区流动人口的消费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其整体消费特点,以期引导他们的消费行为,进而为成都市提升未来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供思路。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收入 消费 特点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教育水平 生育间隔 Cox回归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谢智敏 陈翀
创业是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应对就业创造、产业升级等挑战的关键手段,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流动,流动人口与城市创业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构建流动人口与创业生态系统共同影响城市创业的理论模型,并基于497份中国城市样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多样性特征对城市创业具有相反的作用,其中,规模维度负向影响城市创业,而多样性维度正向影响城市创业;创业生态系统的市场规模、创新能力、创业文化和金融资本要素均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创业之间的关系起着中介作用,而政府规模、交通设施、互联网和人力资本要素均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创业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城市创业的影响可能是直接影响,也可能是间接影响,而且流动人口的不同维度特征对城市创业的影响并不一致。为提升城市创业水平,各城市政府应该升级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结构;优化财政支出政策,树立有为政府目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营造开放包容环境;优化市场和文化环境,丰富创业机会来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流动社会的流动治理: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视角——基于川中S市的实证研究
非正规就业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的分析
城市落户门槛影响流动人口的创业决策吗?——基于CLDS的实证检验
企业创始人的社会关系与企业绩效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城市房价与留守儿童——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营商环境与流动人口就业关系研究——基于35个重点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环境规制对城市农业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流动人口创业——来自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证据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