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4)
- 2023(10679)
- 2022(9000)
- 2021(8344)
- 2020(7079)
- 2019(16045)
- 2018(15708)
- 2017(30492)
- 2016(15847)
- 2015(17485)
- 2014(17006)
- 2013(16261)
- 2012(14577)
- 2011(12501)
- 2010(11965)
- 2009(10683)
- 2008(9939)
- 2007(8455)
- 2006(7019)
- 2005(5590)
- 学科
- 济(65901)
- 经济(65729)
- 管理(45652)
- 业(44687)
- 企(36627)
- 企业(36627)
- 方法(33653)
- 数学(29185)
- 数学方法(28812)
- 农(18670)
- 中国(17603)
- 财(17079)
- 业经(14730)
- 地方(13267)
- 农业(12955)
- 学(11395)
- 理论(10901)
- 务(10877)
- 财务(10839)
- 财务管理(10821)
- 和(10513)
- 企业财务(10325)
- 制(10175)
- 贸(10098)
- 贸易(10092)
- 技术(9953)
- 易(9805)
- 环境(9637)
- 划(8648)
- 融(8181)
- 机构
- 大学(209529)
- 学院(209427)
- 济(90172)
- 经济(88674)
- 管理(86890)
- 理学(77021)
- 理学院(76265)
- 管理学(74948)
- 管理学院(74544)
- 研究(63594)
- 中国(47023)
- 京(41055)
- 财(39745)
- 科学(37040)
- 财经(33229)
- 中心(31306)
- 经(30587)
- 业大(29482)
- 经济学(29269)
- 农(28963)
- 江(28417)
- 所(28344)
- 范(27331)
- 师范(27066)
- 经济学院(26619)
- 研究所(26058)
- 财经大学(25240)
- 北京(24400)
- 院(23556)
- 经济管理(23361)
- 基金
- 项目(155974)
- 科学(126442)
- 基金(117619)
- 研究(115360)
- 家(101420)
- 国家(100585)
- 科学基金(89167)
- 社会(78952)
- 社会科(74056)
- 社会科学(74032)
- 基金项目(63059)
- 省(59612)
- 自然(56728)
- 自然科(55558)
- 自然科学(55543)
- 自然科学基金(54558)
- 教育(53906)
- 划(50379)
- 资助(46258)
- 编号(45413)
- 部(35819)
- 成果(34872)
- 重点(34778)
- 国家社会(33510)
- 创(33316)
- 发(33281)
- 教育部(31910)
- 人文(31524)
- 创新(31088)
- 科研(30467)
共检索到284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荣旺 王建秀 游云天
基于劳动力个体的公平偏好构建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理论模型,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微观数据与地区数据结合,考察了社会公平感与劳动力配置效率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个体的社会公平感显著影响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社会公平感越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越高。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公平感影响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有效中介渠道,即社会公平感越高的地区越能吸引劳动力流入,进而提升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地区教育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均能显著调节社会公平感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即社会公平感对劳动力错配的负效应在教育水平或市场化水平越低的地区越明显。以上结论为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也可为提升社会公平感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欣悦 诸培新 余春莲
本研究基于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山地区域农户的实地抽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与多重中介模型,探讨了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及其细分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转移行为的影响,为如何通过提高农村内生动力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安居乐业提供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影响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从机制作用来看,在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下,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影响山地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行为的基础因素,但比较收益是决定性因素。3)从细分产业来看,农村劳动力对基于山地区域特色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具有更强的偏好。因此,本文建议完善山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山地区域特色产业的扶持与发展,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政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魏雷
对甘肃10个样本村入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农户家庭普遍采取兼业化模式,二是个体劳动力有明显的专业化趋势。针对这一特征,建立农户家庭劳动力兼业化配置模型和个体专业化配置模型以理论解释,并通过计量实证考察了农户家庭与个体在劳动力配置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目前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基于边际劳动价值、预期收入、风险和就业转移成本等因素的理性决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与教育投资,建立并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市场,降低农业生产和城市部门就业风险,是加快推进家庭专业化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士远 朱丹丹 徐恺
本文研究了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线城市规模的问题。沿用Hsieh&Moretti(2018)的思路,我们将中国经济的增长来源分解为两部分:各城市加总TFP的增长与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改善。利用中国261个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在2001—2010年间,中国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带来了约2. 34%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其对劳动力配置优化的作用后,一线城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要高于其GDP直接影响总产出的名义贡献率。反事实测算的结果表明,一线城市的规模过小,其他各线城市的规模过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配置 城市最优规模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方婉玥
本文在“公平—效率”协同共振的目标框架下分析推进劳动力市场效率改善的政策路径,具体地,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立法功能的《劳动合同法》为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劳动规制通过矫正工资扭曲,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正效应);另一方面,劳动规制限制了劳动力市场外部灵活性,降低劳动力配置效率(负效应)。从加总效应来看,其对劳动力配置效率仍呈现负向结果,异质性检验显示该项劳动规制制度的实施对不同市场化程度地区以及不同技能偏向的劳动力影响不同,政策实施的异质性影响造成不同层次劳动力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以低劳动力技能水平地区实行配套调节机制的力度进一步划分具有高、低相机决策灵活性的“弱势地区”,回归结果显示,在相机灵活性较高的“弱势地区”中,正效应仍显著发挥作用,负效应失效;在相机灵活性较低的“弱势地区”中,结论相反。可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引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劳动力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应考虑创造及健全与其共生的经济政策环境,相机决策,进而实现经济规模增长的“效率”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公平”协同共振。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申 倪何永乐 熊燕
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配置效率对于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区劳动力市场视角出发,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关税数据,通过构建地区层面的中间品关税指标和企业层面的劳动错配指标,实证检验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配置效率具有优化作用,在考虑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厚劳动市场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影响企业劳动配置效率。异质性研究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劳动配置不足的企业、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沿海地区企业的劳动配置效率具有更明显的提升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均起到了拉动作用,并且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强,这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影响机制的有效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世军 陈博文
首次将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地级市层面“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相匹配,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吸引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提供创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此外,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影响具有显著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而在中部地区则相反,在其他地区该影响不明显;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流动倾向更高,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益贫性;且劳动力更偏好于流入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部门。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配置 流动人口 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佳莹 马嘉蕾 高传胜
社会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有助于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效率与公平双视角探析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效应,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且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效应大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异质性。其中,效率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和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即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公平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通过再分配效应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对经济增长产生激励效应。因此,建设与稳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再分配功能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激励作用,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马述忠 胡增玺
本文首次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相结合,基于条件Logit模型,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影响机制方面,本文发现数字金融是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提高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的。此外,数字金融的包容性从城乡异质性和个体异质性分析中得以体现。本文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促进和优化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劳动力流动 包容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芸 肖琬君 孟俊华
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产业升级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以及迁移的区位选择。研究表明,城市产业升级会显著提高劳动力迁移就业的概率。这种影响主要集中于受教育水平更低的劳动者,或者是职业技能更低的劳动者。对迁移地的选择而言,迁移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省外城市作为新的就业地,且目的地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高于户口登记地的概率会更高。本文利用城市层面的加总数据研究也证实了产业升级对劳动力迁移的这种影响。进一步地,本文根据流动人口样本进行流入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产业升级并不影响劳动力选择流入地,但地理距离和产业距离会对劳动力决策产生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劳动力迁移 人力资本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锦 李曦晨
本文检验了2002到2013年中国各行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与劳动力匹配的特征差异,通过考察各行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推断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规模不断下降,生产的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但是从劳动力技能结构来看制造业生产没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变。2002到2007年服务业创造就业主要得益于市场规模扩大,2013年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不明显。服务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有效吸纳制造业分流的就业。人均资本投入加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摩擦性失业、劳动力从二产向三产转移、资本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替代都是导致平均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潜在因素。推动产业升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保障就业岗位的唯一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樊士德 朱克朋
劳动力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向城镇和发达地区大规模流动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相伴随的特征化事实。区别于已有研究聚焦劳动力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和发达地区增长贡献度的研究偏向,本文着重聚焦劳动力外流给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带来的福利效应,结合作者在广东等7个省所开展的微观调研和深度访谈,对劳动力外流对作为流出地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福利效应进行考察。研究表明,除正向效应外,智力外流导致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丧失,陷入增长困境;学界所预期的劳动力外流给欠发达地区带来的回波效应更大而扩散效应并不显著;长期以来的劳动力大规模外流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福利受损;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刚性的形成与固化进一步拉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沈坤荣
文章通过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和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构,系统探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动态机制与均衡形成过程,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中宏观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文章着重从成本一收益决策模型的建构与修正展开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的探究,并基于对劳动力外流成本进行新的细分,提出和建构了涵盖"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与"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内的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发现,流动者的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即流动者主观视野中的收益、成本与最终效用在流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劳动力流动净收益与净福利的深入考察。然而,在实践中外流劳动力的净收益与净福利往往因其主观上有意规避理论上应考量的"差量外流成本"而被"高估"。作者的微观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红丽 王芳芳
进一步有序提高农村经济增长是当前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密不可分。在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下,采用超效率DEA-Tobit模型,利用河南18个省辖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河南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城市间差异显著并且有逐渐扩大的态势。因此,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应根据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采取精准措施,优化配置农业从业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江帆
《劳动力市场配置论》评介培育劳动力市场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关系到生产要素市场的成长进程,以及用现代市场方法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问题。张炳申教授的新著《劳动力市场配置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对此进行了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劳动力配置与保障替代:兼业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研究——基于五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与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村域微观数据的一个解释
税制结构优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研究:基于资本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分析
双重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与农村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性——基于规模效率视角
个人利益;分配公平与再分配偏好——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市包容性与劳动力的创业选择——基于流动人口的微观视角
中国服务业要素配置效率及区域异质性——基于资本、劳动力与能源要素的视角
劳动力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户籍改革视角
劳动力流动与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基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视角
公共部门人员地区分布、劳动力配置与社会福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