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4)
2023(10191)
2022(8258)
2021(7595)
2020(6495)
2019(14538)
2018(14839)
2017(28099)
2016(15431)
2015(17013)
2014(17272)
2013(16745)
2012(15144)
2011(13133)
2010(13457)
2009(12881)
2008(13078)
2007(11980)
2006(10936)
2005(10053)
作者
(42213)
(35328)
(35162)
(33295)
(22568)
(16679)
(16075)
(13620)
(13551)
(12787)
(12057)
(11819)
(11686)
(11308)
(11264)
(10597)
(10367)
(10323)
(10061)
(10025)
(8865)
(8730)
(8557)
(8319)
(8020)
(7991)
(7885)
(7750)
(7276)
(6991)
学科
(77194)
(69993)
企业(69993)
(64662)
经济(64473)
管理(59305)
(28448)
(26886)
业经(26619)
方法(26330)
农业(19587)
(18887)
(18465)
财务(18435)
财务管理(18417)
数学(18242)
数学方法(18137)
中国(18101)
企业财务(17411)
(15743)
技术(15502)
理论(14872)
(14082)
(13314)
体制(12729)
(12626)
企业经济(12370)
经营(11627)
(10674)
银行(10650)
机构
学院(217370)
大学(210386)
(93979)
经济(92246)
管理(86780)
理学(73538)
理学院(72885)
管理学(71955)
管理学院(71535)
研究(69166)
中国(57222)
(48333)
(44207)
科学(38959)
(38584)
财经(36636)
(35814)
(34800)
(33194)
中心(31644)
研究所(30774)
业大(29925)
农业(29653)
经济学(28416)
北京(27730)
(27250)
财经大学(26624)
经济学院(25546)
(25257)
师范(24994)
基金
项目(134651)
科学(107566)
研究(103687)
基金(97689)
(83191)
国家(82307)
科学基金(72388)
社会(68525)
社会科(63946)
社会科学(63924)
(54415)
基金项目(51057)
教育(47525)
自然(44138)
(43459)
自然科(43191)
自然科学(43176)
编号(42596)
自然科学基金(42497)
资助(39177)
成果(34893)
(33227)
(31218)
(30062)
课题(29491)
重点(29448)
(28862)
(28338)
创新(28200)
国家社会(27973)
期刊
(114642)
经济(114642)
研究(68365)
中国(49671)
(42464)
管理(38230)
(37767)
学报(28946)
科学(28438)
教育(25459)
农业(25132)
(23411)
金融(23411)
大学(23386)
学学(22173)
技术(21476)
业经(21176)
财经(19409)
经济研究(17774)
(16887)
(14939)
问题(14395)
技术经济(12740)
财会(11856)
现代(11327)
世界(11173)
商业(10850)
(10520)
经济管理(10389)
会计(10172)
共检索到345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文雯   孙亚婕  
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分批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场景,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探究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社会信用体系改革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2)社会信用体系改革通过缓解企业代理问题、提高企业信贷融资可得性以及盈利溢出效应等路径提升劳动收入份额;(3)社会信用体系改革提高了普通员工的劳动收入份额,降低了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4)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的企业更加突出。本文从劳动收入份额视角为社会信用体系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熊家财   黄玲  
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以2015年实施的新《预算法》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冲击,实证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在财政压力较大地区、制度环境较差地区以及融资约束较严重企业,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能够降低政府的税收与非税收征管强度、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这有助于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此时,企业会将更多资源投向劳动要素,进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上述结果不仅丰富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领域的研究,也为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改善初次分配结构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刘文龙  付婷婷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研究中国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与要素收入份额变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社保征管力度加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增强社保征管力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原因在于社保和薪酬福利增进产生的“收入效应”十分显著,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要素“替代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社会保险法》实施和社保征收机构变更叠加引起的社保征管力度“加码”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降低企业社保费率也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保“严征管”在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中的推动效应。通过合理评估社保征管制度改革产生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及厘清其作用机理,能够为精准提升社保征管效率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新的现实证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卫志民   杨修博   王浚懿  
借助地方政府分批上线数据开放平台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法研究政府数据开放能否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结果发现:政府数据开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限制企业垄断利润、减少政府干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是政府数据开放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地区市场分割程度、企业所有制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会导致政府数据开放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产生差异化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阎曼华  刘婷婷  
以2006~2011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以负债资产率作为企业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就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主要是长期负债资产率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结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培   娜梅雅   李琳   艾阳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下降趋势,虽然2010年后略有提升,但始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收入分配结构演变与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密切相关,但鲜有学者从高端服务投入视角探寻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并以2007—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高端服务投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端服务投入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在非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国有企业、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加突出。机制检验表明,高端服务投入有利于优化企业员工结构和提高员工平均薪酬,但显著降低了就业水平并加快了资本深化速度,这意味着高端服务投入引发的“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是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导因素。此外,文章还探究了高端服务投入对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端服务投入有助于缩小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政府重新审视企业投入结构服务化,谨防其可能造成的初次分配失衡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杜勇   孙帆   谭丽丽   黄小勇  
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对资本市场中的共同机构所有权如何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关注不足,文章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有助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机制检验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显著促进了投资组合企业间的研发溢出,提高了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和高学历人才占比,优化了人力资本结构,从而带动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文章还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增加了企业技术人员,减少了生产工人,进一步支持了协同效应的理论逻辑,并基于行业竞争视角排除了合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共同机构投资者控股企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更加显著。文章不仅将共同机构所有权的研究拓展至劳动力市场,还从全新的视角探究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宋培   艾阳   白雪洁  
劳动收入份额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研究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可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启示。构建包含数字技术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展开数值模拟,采用2007—2014年WIOD数据库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理,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和数字技术进步偏向,数字技术应用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应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资本深化和更快提升劳动生产率两条路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在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内陆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应用国内数字技术的企业更为明显。以上结论为重新审视数字经济发展、警惕数字经济时代的贫富分化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政府在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时应关注劳动者利益,保障劳动者就业机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稳定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逵友,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增福,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潘南佩,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倪江崴,广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我们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加强内部控制两条路径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是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新发现,拓展了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额两支文献的研究,也意味着在政策层面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吴花平   冯薇薇   曾建光  
在推进环境保护与共同富裕双赢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企业普遍漂绿的现象,但该现象是否会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尚未明确。本文基于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考察企业漂绿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漂绿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并且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漂绿会通过加剧融资约束和缩减雇佣规模来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媒体监督和管理层薪酬激励能抑制企业漂绿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效应,并且企业漂绿主要降低了普通员工的劳动收入份额,对高管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漂绿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相关部门应注意该现象,完善相关环境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翟君   陈瑜   王少华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探讨作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资本市场新兴投资者,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否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从所有权结构视角检验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结果表明:(1)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共同机构所有权会产生协同治理效应,促进企业创新投入,进而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这种提高主要以工资率占主导;(3)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治理效应在高行业竞争程度、高市场化水平以及低公司治理水平的样本中更为明显;(4)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企业价值。研究结论为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启示,是公司治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有益探索。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明津  铁瑛  
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角度解释了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虽然基准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能够促进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但基于欧拉方程分解和中介变量法的验证发现,企业金融化一方面对工资水平产生正向溢出并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即表现出"盈利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金融化却会抑制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客观上造成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进而带来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即表现出"技术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获益幅度小于普通员工(私营企业中更明显),说明经典的"委托-代理"框架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与此同时,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和金融市场收益率具有强相关性,表明企业金融化的动力来自金融市场的收益激励。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企业金融化是企业在金融市场超额收益时期的"理性选择",伴随金融市场回归并运行在合理区间,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持续损害,借助趋利性的企业金融化来获得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无异于"饮鸩止渴"。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龚星宇  余进韬  
厘清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新发展格局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07-2020年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利用“宽带中国”战略构建工具变量回归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技能结构效应、劳动生产效率效应、分配优化效应的渠道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数字经济核心行业和非省会城市更强。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伴随数字化转型,城市收入不平等和城乡收入差距得到有效的改善。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方向争议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同时为数字时代兼顾增长效率与公平分配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希元  傅帆  陈明明  
以劳动收入份额作为衡量企业收入分配的指标,利用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作用在非国企、服务业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产生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市场垄断效应以及内部控制强化效应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可见,企业数字化转型难以兼顾“效率”与“公平”,需优化再分配机制,避免因经济绩效的改善而导致收入分配恶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关子桓   赵允宁   罗文忆   丁思  
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是人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与世界各国劳动收入份额普遍下降不同,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劳动收入份额“逆势上升之谜”的现象。从企业现金持有决策这一微观视角切入,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探讨企业现金持有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和技术创新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最优现金持有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负向影响;融资约束减轻或技术创新加快时,企业将现金分配于劳动要素的激励提升,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二者的负相关关系被强化。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较高的劳动力成本、融资约束以及劳动偏向型技术创新不足是分别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激励不足的重要原因。以上结论为理解现金持有决策的影响以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逆势上升之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供了有益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