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04)
2023(11131)
2022(8781)
2021(8034)
2020(6637)
2019(14628)
2018(14469)
2017(27299)
2016(14756)
2015(16657)
2014(16874)
2013(16287)
2012(14915)
2011(13027)
2010(13372)
2009(12574)
2008(12689)
2007(11973)
2006(10621)
2005(9650)
作者
(42204)
(35127)
(35087)
(32956)
(22455)
(16609)
(15898)
(13543)
(13518)
(12839)
(11921)
(11725)
(11435)
(11369)
(11078)
(10590)
(10326)
(10257)
(10183)
(10065)
(8735)
(8720)
(8554)
(8256)
(8143)
(7977)
(7759)
(7710)
(7233)
(7023)
学科
(74654)
(70190)
企业(70190)
(62643)
经济(62453)
管理(60337)
业经(27802)
(24499)
(24270)
方法(22587)
(18538)
财务(18502)
财务管理(18490)
农业(17559)
中国(17531)
企业财务(17493)
(16365)
技术(16251)
理论(15730)
(14580)
数学(14408)
数学方法(14321)
(14250)
(13936)
(13202)
企业经济(12382)
地方(11757)
经营(11388)
体制(10919)
技术管理(10417)
机构
学院(213044)
大学(204081)
(86033)
管理(84587)
经济(84234)
理学(71209)
理学院(70522)
管理学(69620)
管理学院(69202)
研究(66576)
中国(54034)
(43787)
(43323)
科学(38403)
(38024)
(36119)
财经(33272)
(32832)
中心(31045)
(30073)
业大(30011)
农业(29363)
研究所(29058)
(27961)
北京(26811)
(25868)
师范(25596)
技术(24851)
经济学(24776)
(24481)
基金
项目(133964)
科学(106466)
研究(104693)
基金(94787)
(80944)
国家(80062)
科学基金(70491)
社会(66957)
社会科(62365)
社会科学(62346)
(56021)
基金项目(49805)
教育(48669)
(44400)
编号(44005)
自然(43360)
自然科(42398)
自然科学(42385)
自然科学基金(41739)
资助(37250)
成果(35508)
(33356)
(31542)
课题(31178)
重点(29748)
(29712)
(29222)
创新(28453)
(27952)
项目编号(27021)
期刊
(108309)
经济(108309)
研究(64785)
中国(50455)
(39358)
管理(37711)
(37691)
教育(29763)
学报(29138)
科学(27758)
农业(25487)
大学(23335)
技术(23334)
学学(21815)
(21192)
金融(21192)
业经(21013)
财经(17597)
经济研究(16011)
(15340)
(15184)
问题(13343)
技术经济(12253)
财会(11742)
现代(11065)
职业(10945)
世界(10415)
会计(10313)
商业(10252)
(10138)
共检索到339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施宇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实现更高层次的分工协作的制度基础。基于我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政策,考察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缔约成本和减少因交易对象违约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由此可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社会信任水平低地区的企业、资产专用性高的企业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作用更明显;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作用也更明显。经济结果分析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覆盖全部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网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誉夫   谢建国   孟庆伟  
基于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从深化企业分工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国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国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高研发投入、高机会主义风险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应用通过降低企业外购成本、扩大企业可及市场范围,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丁怡帆   曹慧平  
社会信用作为制度环境的核心构成,对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推动的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作用路径及经济后果检验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通过决策优化效应和资源虹吸效应两条路径作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最终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性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形成的制度型信任与方言和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关系型信任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呈现出替代效应,即制度型信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关系型信任的不足。文章揭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形式,为我国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助力实体经济转型乃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逸翔  张红凤  何旭  李睿  
打破市场分割、有效深化分工协作,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文章以国家级城市群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从微观企业入手,利用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及其所在地市级层面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城市群政策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政策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促进效应主要通过扩大企业可及的市场范围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实现,这种促进效应受到城市群内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的共同影响,且会随企业所在城市与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之间距离的逐渐增大而呈现“U形”变化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多核心和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群内的企业专业化分工受到城市群政策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丰富了企业分工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微观视角补充了城市群政策效果评估的相关文献,为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群政策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促进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保印   余梦   左静静  
数字化转型对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少企业仍然存在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如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一项重要议题。文章以2013—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否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结果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该效应仅体现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数字化底层技术的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代理成本较高、员工积极性较差以及供应链企业信息分享意愿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促进员工参与、增强供应链企业信息分享意愿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这对政府部门从宏观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环境提供了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付剑茹  梅国平  李飞飞  
为促进两化融合落于实处,引领企业创新发展,2014—2018年工信部分批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采用2010—2019年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上市公司的专利申请数据和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据,构造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是否能促进企业创新。研究发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多期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得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来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效应分析发现:在政府干预强的地区,试点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位于高竞争行业的试点企业受到的促进作用大于低竞争行业;国有企业受到的促进作用比民营企业更明显。研究结论为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征信  [作者] 雷凌宇  
以广东省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为研究样本,对信用体系建设与融资状况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外部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后者影响较大。从作用因素来看,小微企业信用能力、信用历史和信用环境都对银行融资产生影响,其中信用能力影响最大。提出强化合作促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发展、开发多层次数据库系统、统一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标准等建议,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指引。
[期刊] 征信  [作者] 雷凌宇  
以广东省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为研究样本,对信用体系建设与融资状况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外部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后者影响较大。从作用因素来看,小微企业信用能力、信用历史和信用环境都对银行融资产生影响,其中信用能力影响最大。提出强化合作促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发展、开发多层次数据库系统、统一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标准等建议,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指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邹萍  李谷成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内生于这种非正式制度之中。本文以2009—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儒家文化能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上,分别与法律环境和行业竞争形成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采用明清时期各地区进士分布作为儒家文化代理变量和使用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儒家文化会通过改善社会信任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且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容易发生在外来文化冲击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本文为儒家文化能否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并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部分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胜蓝   王鹏程   马慧   刘晓玲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就业的主力军。本文利用《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形成的准自然实验,考察其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使用新三板企业年报与“企查查”平台构建一个衡量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数据集。基于这个新数据集的双重差分检验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能够使企业劳动雇佣提高约3.85%。商业信用供给减少是《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提高企业劳动雇佣的主要作用机制。当营商环境较差、外部融资可获得性较低以及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时,《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促进企业提高劳动雇佣的效应更强。本文还发现《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能够促进地区层面的就业增长。本文揭示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约束以促进就业的机理,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福祉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建伟   杨瑾悦   王薇  
数字经济释放的发展红利对源于供应链关系的商业信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2011—2021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影响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效果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正向促进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且上述结果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提升中小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间接驱动商业信用融资。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能显著推进非国有企业、非高技术企业和中西部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低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客户集中度以及较低的债务违约风险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正向效应。此外,数字金融扩大了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进而激励其参与创新活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姚星  杨孟恺  李雨浓  
本文认为商业信用对中国制造企业创新的影响可能存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两个方面。而为进一步明确商业信用的总效应,本文利用2003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收入效应明显大于替代效应,商业信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创新,并且相较于不使用商业信用的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企业开展研发的概率要高5.1个百分点。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不变。此外,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非上市私营企业使用商业信用将促进其从事研发活动,而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并不显著。本文认为,商业信用是中国制造业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也是推动其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除了继续加大金融系统改革力度、降低私营企业在银行的融资门槛与成本外,还应建立健全全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与社会融资体系,帮助企业有效管控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使商业信用在国内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顾安才  
在对新疆"十一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推进新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为更好地服务新疆促进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思路建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曾益  杨悦  
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降低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降低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能否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企业创新程度为切入点,基于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衡量企业创新程度,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降低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对企业创新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上升6.22个百分点。在影响机制方面,降低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能够通过降低人均劳动力成本来促进企业创新。同时,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低名义缴费率地区、东部及西部地区以及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降低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能显著提高企业创新程度。基于上述结论,在以"促创新"为目标的背景下,应适当降低社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