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4)
2023(13750)
2022(11947)
2021(11023)
2020(9335)
2019(21030)
2018(20877)
2017(40404)
2016(21977)
2015(24377)
2014(24019)
2013(23920)
2012(21733)
2011(19566)
2010(19147)
2009(17387)
2008(16953)
2007(14663)
2006(12708)
2005(10577)
作者
(64655)
(53598)
(53387)
(50573)
(33960)
(25898)
(24130)
(21212)
(20395)
(18909)
(18198)
(18051)
(16996)
(16644)
(16475)
(16448)
(16216)
(16018)
(15309)
(15122)
(13578)
(13044)
(12834)
(12202)
(12043)
(11837)
(11803)
(11709)
(10852)
(10714)
学科
(88870)
经济(88690)
管理(61047)
(59429)
(49396)
企业(49396)
方法(41730)
数学(35176)
数学方法(34841)
(24424)
中国(22280)
业经(21572)
(20077)
(19786)
地方(19416)
农业(16097)
(16050)
贸易(16045)
(15539)
(15201)
技术(14891)
理论(14860)
(14092)
环境(14017)
产业(13542)
(12571)
财务(12509)
财务管理(12492)
(11878)
企业财务(11833)
机构
大学(310540)
学院(309021)
管理(125159)
(121387)
经济(118938)
理学(110213)
理学院(108994)
管理学(107099)
管理学院(106564)
研究(103233)
中国(72826)
科学(67523)
(65416)
(56223)
业大(52039)
(51974)
(51796)
研究所(48085)
中心(45982)
农业(44573)
财经(42836)
(42831)
北京(40636)
(39903)
师范(39425)
(38993)
(37181)
经济学(35825)
(34874)
经济管理(32861)
基金
项目(223869)
科学(175260)
基金(162574)
研究(158312)
(143758)
国家(142581)
科学基金(121814)
社会(101258)
社会科(95299)
社会科学(95270)
(88404)
基金项目(87747)
自然(81034)
自然科(79130)
自然科学(79108)
自然科学基金(77683)
(74544)
教育(71316)
资助(65701)
编号(63280)
重点(50024)
成果(49523)
(48215)
(48096)
(47125)
创新(43924)
课题(43116)
科研(43090)
计划(42111)
国家社会(41070)
期刊
(126836)
经济(126836)
研究(85329)
学报(56082)
中国(54063)
(50862)
科学(49348)
管理(43528)
大学(41407)
学学(39381)
(36866)
农业(35317)
教育(30311)
技术(24326)
业经(22359)
经济研究(20585)
(20530)
金融(20530)
财经(20051)
(17776)
科技(17326)
(17182)
问题(16955)
(15611)
图书(15342)
业大(15222)
技术经济(14698)
理论(14368)
商业(14367)
现代(13542)
共检索到428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明生  于国栋  
本文在自由资本垂直关联的协同集聚模型中引入社会信任要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考察社会信任作用于产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制,研究分析表明社会信任水平越高,产业协同集聚程度也就越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基于此,本文对我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分析表中的19种制造业门类数据进行了两两任意匹对,在逐步增加控制变量和克服内生性后,均能验证上述结论。鉴于发展程度差异,本文又进行了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对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的边际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低市场化地区。因而,通过提升地区社会信任水平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应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别是东部较发达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崔书会  李光勤  豆建民  
本文利用2003-2016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分别测算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资本错配指数和劳动力错配指数,采用差分GMM方法考察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协同集聚的提高会显著降低资本错配指数和劳动力错配指数。分地区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改善了资本错配,对劳动力错配的负向作用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会改善资本错配,但会恶化劳动力错配;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则加剧了资本错配,但可以缓解劳动力错配情况。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进而改善资本错配,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本文的政策建议是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力成本,进而缓解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杰   赵春江  
文章基于城市样本数据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从要素高效配置与技术创新视角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促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要素高效配置与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数字经济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受到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和城市属性的约束,其中对服务型城市、南方城市、中心城市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经济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依赖于外部政策干预与协同集聚维度,“宽带中国”与“数字中国”战略均有助于数字经济效应的发挥,且数字经济对协同集聚质量影响较大。文章不仅拓宽了数字经济的研究视角,而且为驱动产业协同集聚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玉松  任保平  师博  
在智能技术逐渐融入企业生产的大背景下,产业如何演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产业演进路径拓展到产业间,利用城市样本数据检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产业协同集聚。研究显示:人工智能与产业协同集聚呈现U型关系,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通过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影响。时间、空间与结构差异均会改变人工智能的作用效果,即产业协同集聚效应依赖于智能政策文件的出台、地理区位的改变和协同集聚的维度。从经济后果来看,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产业协同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数量的提升,而且有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本文研究既拓宽了人工智能的作用领域,又为通过智能手段实现产业协同集聚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少杰  周少甫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产业协同集聚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将碳强度、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08~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结果表明:碳强度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性,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路径依赖;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碳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动态博弈,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推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武文光  
文章构建了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动态面板模型,并结合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全国以及六大区域视角,对我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不同区域汽车产业协同集聚状况不一样,所以影响各大区域的主要因素也不同。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协同集聚受区域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中部地区的协同集聚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西南地区的路径依赖性最强强,且受政策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资本流动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要大于其他区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思思  逯苗苗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研究结论为政府利用高铁网络引导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层面的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丙泉  刘增果  王月  孟令奇  聂博洋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文章将绿色创新划分为绿色创新研发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在对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各阶段及整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间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显著,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多数省份重研发、轻转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有助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与整体效率的提升,但对绿色创新研发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集聚不利于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研发,但对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和东  张桂境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军  曹雅茹  吴昊天  
基于2009—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基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和绿色创新效率两个指标,将30个省份聚类划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以及环境规制等变量后,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创新的提升;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业协同集聚对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发挥要素投入在产业协同集聚中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静田   付晓东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取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重点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及行业和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当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城市规模、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呈倒U形关系。当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呈倒U形关系,且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更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及监管强度。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艳  朱文霞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利用我国2004—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链式关系,探讨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会与当地人力资本形成有效互动,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也不能通过与人力资本的互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的发挥更加依赖当地人力资本状况,在人力资本的对数值超过0.0886后,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影响为正,如果低于0.0886,协同集聚会抑制区域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伍先福  
文章通过构建广西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指数和内在集聚机理面板模型,利用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广西各地级市历年的产业协同集聚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分行业产业协同集聚中变得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异质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不同城市间的分行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对比上,而且体现在同一城市内的分行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对比上。追根溯源,发现广西产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在于: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广西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机理基本相左,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能驱动广西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优越的产业要素条件能整体拉动广西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提升,当地政府的扩张式干预抑制了广西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潘欣欣   周洪勤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加强产业链建设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能力、产业链抵御能力、产业链链条控制力、产业链创新能力在内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4—2021年中国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效果及机理。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韧性水平。分地区考察发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但对西部产业链韧性水平未产生显著性影响,对东北地区产业链韧性水平产生抑制作用。调节机制表明,城市创新能力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弱化了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链韧性水平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