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2)
2023(10963)
2022(8324)
2021(7492)
2020(6302)
2019(13679)
2018(13521)
2017(26772)
2016(13964)
2015(15461)
2014(15329)
2013(14920)
2012(13113)
2011(11383)
2010(11813)
2009(11740)
2008(11071)
2007(10357)
2006(9335)
2005(8814)
作者
(37341)
(30833)
(30822)
(29075)
(19781)
(14571)
(14091)
(11976)
(11735)
(11165)
(10578)
(10298)
(10056)
(9745)
(9495)
(9413)
(9142)
(9077)
(8779)
(8675)
(7638)
(7561)
(7455)
(7139)
(7017)
(6938)
(6910)
(6871)
(6193)
(6006)
学科
(75499)
(70844)
企业(70844)
(63955)
经济(63767)
管理(56312)
业经(28834)
(25587)
金融(25586)
中国(24740)
方法(24084)
(23980)
(23845)
(22964)
银行(22959)
(22348)
(19241)
财务(19216)
财务管理(19205)
企业财务(18228)
农业(17933)
(17369)
数学(16065)
数学方法(16004)
技术(15601)
(14113)
理论(14086)
(13494)
地方(13329)
(12628)
机构
学院(199326)
大学(191045)
(89320)
经济(87762)
管理(81907)
理学(69458)
理学院(68897)
管理学(68148)
管理学院(67786)
研究(59351)
中国(55381)
(44319)
(38850)
财经(34791)
(31469)
(31428)
科学(31394)
(30778)
中心(29433)
(28310)
经济学(27671)
财经大学(25486)
(25352)
经济学院(25015)
研究所(24922)
业大(24808)
商学(24655)
商学院(24440)
北京(24127)
农业(23658)
基金
项目(123107)
科学(99975)
研究(95824)
基金(90899)
(75796)
国家(74971)
科学基金(67678)
社会(65835)
社会科(61615)
社会科学(61595)
(49879)
基金项目(47959)
教育(42366)
自然(40433)
自然科(39595)
自然科学(39589)
编号(38999)
自然科学基金(38987)
(38851)
资助(35476)
(31459)
成果(30823)
(29700)
(27761)
(27097)
重点(27092)
国家社会(27049)
创新(26730)
(26447)
课题(26072)
期刊
(106891)
经济(106891)
研究(61152)
中国(40101)
(38722)
管理(36644)
(34344)
金融(34344)
(31555)
科学(24146)
学报(22119)
农业(20773)
业经(19950)
技术(19076)
大学(18711)
财经(18450)
学学(17960)
经济研究(16587)
教育(16289)
(15979)
问题(13633)
(12856)
技术经济(12325)
财会(11651)
现代(11383)
世界(10718)
商业(10628)
(9865)
经济管理(9781)
会计(9448)
共检索到313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卫国  眭鑫  于连超  
以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考察社会信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即位于高社会信任地区的企业,偏好配置更多的金融资产;社会信任可显著促进房地产投资,但对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社会信任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以及股权制衡度较低的企业中,其传导路径为"社会信任—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金融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敬明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国内A股上市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实体金融化、创新投入和企业社会责任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重点分析实体金融化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实体金融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创新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实体金融化能够显著弱化创新投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顾雷雷  郭建鸾  王鸿宇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资源交换获得战略资源,但是战略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投资方向。在实体企业金融化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重点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存在"金融化效应";(2)融资约束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剧了企业金融化;(3)企业社会责任的"金融化效应"仅在外部监管力度较弱的非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的低股权集中度企业中存在,行政外部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能够在"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发挥治理作用;(4)识别机制检验证实了中国企业金融化主要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为政策制定者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方式、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建强  张婧  
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企业金融化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成本粘性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弱、套利动机强、国有企业以及盈利能力弱的样本中显著,说明企业倾向套利动机与倾向保值动机的金融化行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并且企业的套利动机越强,其金融化与成本粘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越显著,该结论从成本粘性的角度验证了套利型金融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进一步检验作用机制发现,企业金融化通过降低调整成本、抑制管理层乐观预期、缓解代理问题来降低成本粘性。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组检验表明,该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不存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检验表明,该倡议有利于降低成本粘性,但并不是通过加剧金融化来降低成本粘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晋盛武  晋青青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企业动态投资模型,采用差分GMM方法分析我国金融化程度及其对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化水平不高,金融投资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且存在两期滞后,而金融收入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正向影响且存在一期滞后,总体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对实体投资没有负向作用。此外,融资约束大的企业,金融化并没有对其实体投资造成显著影响;而融资约束小的企业,金融化效应更加突出。因此,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时需要考虑融资约束对不同企业的金融化效应,将我国的金融化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王爱萍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之辩归根结底在于探索金融和经济均衡协调的发展路径。本文围绕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与其生产效率的关系展开研究,客观地探讨了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以及潜在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与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适度金融化能够助推企业生产效率改进,而过度金融化阻碍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中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最优投资比重为13.1%,只有将企业金融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规范金融投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小红  张宇星  刘梦阳  
近年来,我国企业都或多或少有着配置金融资产的行为,而企业金融化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以2010—2020年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样本,采用门限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价值起到促进作用,但只有适度的金融化水平才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同时,在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下,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被大幅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五个维度中,主要是员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纳税与公益捐赠)的履行在调节着两者的关系。文章丰富了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有助于企业深入认识合理金融化的重要性,并从社会责任角度为抑制过度金融化提出了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汪洋  
尽管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短期绩效,但过多关注金融投资、忽略实体生产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产生极大的影响。利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后发现:金融资产比例、金融支付比例的提高将导致企业履行对员工、债权人方面责任的水平下降;金融收益比例与企业履行对社会方面的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汪洋  
尽管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短期绩效,但过多关注金融投资、忽略实体生产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产生极大的影响。利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后发现:金融资产比例、金融支付比例的提高将导致企业履行对员工、债权人方面责任的水平下降;金融收益比例与企业履行对社会方面的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艳萍  陈浩琦  
选取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究企业金融化—投资效率—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分析融资约束水平在金融化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异质性作用。结果表明:出于市场套利动机,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投资效率在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当融资约束较高时,金融化程度正向影响企业价值;当融资约束较低时,金融化程度负向影响企业价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笃池  贺玉平  王曦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金融化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非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文以2008-2014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SuperSBM模型的三阶段组合效率法剔除管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后,测度了经营性业务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构建了滞后一到三期的回归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企业金融化在总量和增量上对实体企业经营性业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量上,企业金融化对经营性业务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国企与非国企中都存在。具体而言,金融化程度造成的抑制效应长期存在,且对国企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提升金融资产投资强度对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存在差异...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凡  
本文以2007—2018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的沪深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民营企业初始产权获取方式并将其划分为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以及不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系统考察了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对其金融化决策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从事金融化行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更大以及金融投资收益占比更高。截面分析表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对金融化决策的正向影响在主业业绩较差、经营风险较大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所导致的金融化行为以房地产投资为主,并导致了过度金融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家精神以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凡  
本文以2007—2018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的沪深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民营企业初始产权获取方式并将其划分为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以及不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系统考察了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对其金融化决策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从事金融化行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更大以及金融投资收益占比更高。截面分析表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对金融化决策的正向影响在主业业绩较差、经营风险较大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所导致的金融化行为以房地产投资为主,并导致了过度金融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家精神以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