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26)
- 2023(2932)
- 2022(2470)
- 2021(2305)
- 2020(1915)
- 2019(4045)
- 2018(4165)
- 2017(7756)
- 2016(4191)
- 2015(4671)
- 2014(4581)
- 2013(4490)
- 2012(4227)
- 2011(3947)
- 2010(4040)
- 2009(3814)
- 2008(3682)
- 2007(3459)
- 2006(3297)
- 2005(2741)
- 学科
- 济(16272)
- 经济(16128)
- 管理(12157)
- 农(11095)
- 业(10386)
- 环境(7794)
- 农业(7000)
- 企(6889)
- 企业(6889)
- 学(6279)
- 和(6142)
- 业经(5802)
- 方法(5738)
- 生态(5433)
- 中国(4752)
- 理论(4646)
- 社会(4461)
- 资源(4332)
- 划(4023)
- 地方(3779)
- 发(3237)
- 经济理论(3145)
- 规划(3018)
- 企业经济(2942)
- 收入(2937)
- 财(2867)
- 环境规划(2852)
- 数学(2757)
- 制(2745)
- 数学方法(2722)
- 机构
- 学院(61848)
- 大学(60796)
- 研究(22975)
- 管理(22251)
- 济(21750)
- 经济(21199)
- 理学(19151)
- 理学院(18865)
- 管理学(18431)
- 管理学院(18338)
- 科学(16027)
- 中国(15987)
- 农(15596)
- 京(13002)
- 所(11938)
- 业大(11930)
- 农业(11676)
- 研究所(10917)
- 中心(10530)
- 范(9764)
- 财(9764)
- 江(9716)
- 师范(9664)
- 北京(8309)
- 省(8113)
- 农业大学(7958)
- 院(7935)
- 州(7818)
- 师范大学(7723)
- 科学院(7687)
- 基金
- 项目(43906)
- 科学(34320)
- 研究(32101)
- 基金(31479)
- 家(27809)
- 国家(27500)
- 科学基金(23098)
- 社会(22421)
- 社会科(19740)
- 社会科学(19728)
- 省(17601)
- 基金项目(17007)
- 划(14696)
- 自然(14208)
- 自然科(13650)
- 自然科学(13642)
- 教育(13636)
- 自然科学基金(13388)
- 编号(13067)
- 资助(11661)
- 成果(10721)
- 重点(10192)
- 发(9813)
- 部(9349)
- 农(8844)
- 课题(8832)
- 国家社会(8816)
- 创(8529)
- 制(8374)
- 科研(8168)
共检索到92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先东 李录堂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保障感知、社会信任对牧民生态保护参与意愿、参与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牧民社会保障感知得到提升,并对参与草场生态保护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信任是联接部落间牧民生产合作的重要纽带,并对牧民生态保护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生态保护方式决策上,相对于延长圈养,保障感知、社会信任对牧民选择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影响显著,具有较高的选择概率。延长圈养是"农牧生产结合"的创新产物,短期内虽增加了养殖成本,但从长期看农业生产的玉米及其秸秆成为牲畜优质的饲料来源,既能获得生产补贴弥补收入损失,又能发展畜牧养殖缓解草场生态压力。针对这些发现,提出完善牧民基本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以及规范政策实施流程的监管、树立政府公信力,既利于提高牧民草场生态保护,又利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社会信任 生态保护 草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圣坤 刘娟
本文以内蒙古一个典型的嘎查(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牧民对草场退化的认知和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牧民为什么在双权一制承包后的自家草场上仍然选择超载放牧的原因和行为逻辑。
关键词:
草场退化 对策 内蒙古 个案研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先东 李录堂 苏岚岚 夏咏
草场流转是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草场资源的方式之一,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和内蒙古的调研样本为例,从总收入、牧业收入、非牧收入剖析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收入,转入草场对非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对牧业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出草场对非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牧业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低收入层级牧民,转入草场对高收入层级牧民牧业收入的作用更大,并可能扩大牧民贫富差距,而转出草场对此影响不显著。由此建议政府加强草场流转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强调流转效率的同时,不能盲目主导草场资源向大户、企业流转,仍需兼顾低收入牧民、避免贫富分化,落实牧区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草场流转 家庭收入 牧民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枫 朱立志
以牧民收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分位数回归对甘南牧区的牧户生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与纯牧区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存在较大不同。农牧交错区牧民收入在不同分位点上受到家中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中常住人口数量、距离集贸市场的远近、放牧牲畜的数量、有无科技培训、有无加入合作社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纯牧区牧民收入只受家中常住人口数量的显著影响。总体看来,牧民对补贴和放牧依赖度高,难以转变生计结构,为促进增收需倡导舍饲养殖,转变原有粗放的牧业生产结构,谋划牧业发展新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圣坤
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中部的一个典型牧区作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来详细考察了牧民对草场利用和管理的认知与实践。结果表明:双权一制政策的实施激发了牧民的经济理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使草场资源由丰富变成了短缺,出现了超载过牧;牧民对草场使用权的认知经历了由不充分到充分的过程,并通过围栏遏止了"公地悲剧";牧民普遍关注草场利用,草场管理意识比较差;牧民对草场退化有十分清楚的认知,但几乎所有牧民还存在着对草场利用的短期行为。这些为我们的政策和技术研究提出了若干启示。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场资源 利用和管理 研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史雨星 赵敏娟
基于北方草场流转市场转型现状和卖方市场特征,本文重新审视了社会资本在草场流转市场的作用,阐释了关系网络和社会互动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机理,并运用2020年在内蒙古、甘肃两省份牧区820户牧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关系网络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日渐式微,亲缘网络、友缘网络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无显著影响;关键网络节点仅对牧户转入草场有显著促进作用,拥有关键网络节点能使牧户转入草场概率提高14.5%;(2)以社会互动为表征的网络资源利用能力仍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互动提高一个单位,牧户转入草场概率和草场转入率分别提高6.1%和9.2%;(3)社会互动对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未受到关系网络调节,其原因可能是牧户关系网络的同质化;(4)社会互动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相反,关键网络节点通过提高交易费用抑制了牧户草场转入行为,即关键网络节点对草场转入的促进机制并非降低交易费用,而是扩展牧户的交易半径和资源获取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雨星 赵敏娟
基于草场流转市场转型背景,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820个牧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及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交易费用的中介效应和代际差异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转型市场下,社会资本仍能促进牧户草场转入,但作用方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关键网络节点和牧户主动利用社会网络能力的作用凸显,社会资本总量和被动依赖社会网络信息资源流入的作用式微。(2)网络信息渠道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但尚未对社会资本形成替代,社会资本与网络信息渠道并行不悖。(3)社会互动通过降低草场流转的交易费用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而关键网络节点、网络信息渠道不存在相应机制。(4)社会资本、网络信息渠道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表现为新生代牧户转入草场更加依赖网络信息渠道,中生代、老生代牧户转入草场仅依赖社会资本。据此,建议在建立和完善网络和实体草场流转交易平台等方面完善草场流转市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新华
[目的]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受偿意愿、受偿期望值以及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以期为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464户牧民的问卷调查,运用CVM估值法和二元Logistic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8. 23%受访牧民具有受偿意愿,21. 77%牧民不具有受偿意愿。牧民禁牧受偿意愿为947. 10~1 210. 65元/hm2,草畜平衡奖励受偿意愿为508. 8~650. 40元/hm2。[结论]牧民的受偿意愿较高,受偿意愿值远远高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了解、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状况改善、政府对草原监管、受访牧民文化程度、拥有草原面积、家庭纯收入、饲养牲畜头数、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载畜量下降、补偿标准高低等。受访牧民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锦洋 李旭琴
福建省龙岩市是革命老区,所辖县(市、区)全部为中央苏区县。为让老区群众生活更幸福,龙岩市财政部门加大力度落实民生预算,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目标逐步实现。老有所养水平提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明利 王济民 谢双红
本文在提出研究框架并对牧户调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后,运用模型深入研究了牧民对草地保护和建设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①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仍以牧业收入为主;②牧民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与其家庭收入水平关系很大;③牧民文化程度对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涵义:①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②积极推进与草原保护和建设有关的基本制度的落实;③大力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牧民文化素质;④应更加关注牧区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
北方牧区 保护草地 牧户层次 因素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史雨星 姚柳杨 赵敏娟
草场社区治理模式既是对草场实现持续利用的有益探索,也是对现有政府主导的草场治理模式的重要补充。依据牧户参与草场社区治理的决策过程,本文将牧户参与草场社区治理的意愿依次划分为"改变现有草场治理模式的意愿""参与草场社区治理模式的意愿""在草场社区治理中的意愿参与程度"3个方面。本文基于内蒙古牧区354户牧户的微观数据,运用Triple-Hurdle模型分析了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等社会资本对牧户上述3个方面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总体上对牧户参与草场社区治理的意愿有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对牧户改变现有草场治理模式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道德约束的作用则相反;社会网络、人际信任、互惠规范和道德约束均对牧户参与草场社区治理模式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度信任和互惠规范对牧户在草场社区治理中的意愿参与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着力培育牧户社会资本,进而发挥社会资本的内在激励作用,对于实现草场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美涵 董文松
本文以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为例,揭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目标模式及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也尔那孜·玉山艾力 邵战林
[目的]新疆草地生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以层次分析法评价新疆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能客观反映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根据具体政策实施的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特点,构建基于牧民为视角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指标指定权值,通过对新源县牧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并梳理数据和分析,客观的综合评价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为0.613 0,处于第4等级,说明该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草原改良工程实施效果为0.584 3,处于第3等级,说明政策实施效果一般;两大政策综合评价指数为0.565 5,处于第3等级,说明牧民对该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整体满意度为一般。需要当地政府完善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方法、改善和加大牧区生产条件和扶持力度、并有效解决牧民生计与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的矛盾,只有改善牧区生态和社会条件才能取得牧民对该政策的支持,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良性发展。[结论]从牧民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较为客观,该评价方法公正地评价了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也尔那孜·玉山艾力 邵战林
[目的]新疆草地生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以层次分析法评价新疆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能客观反映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根据具体政策实施的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特点,构建基于牧民为视角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指标指定权值,通过对新源县牧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并梳理数据和分析,客观的综合评价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为0.613 0,处于第4等级,说明该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草原改良工程实施效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靳乐山 胡振通
在禁牧地区,禁牧补助只能补偿草场的要素价值,通过配套政策措施帮助牧民转产再就业是禁牧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现有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未将超载程度纳入考虑因素,这会造成减畜和补偿的不对等关系,进而降低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果。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监管体系是草畜平衡框架下的数量监管体系,呈现出弱监管的特性,会影响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草场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与草原生态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 牧民生活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