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76)
2023(3336)
2022(2696)
2021(2495)
2020(1826)
2019(4025)
2018(3869)
2017(6715)
2016(3690)
2015(4158)
2014(4167)
2013(4067)
2012(3856)
2011(3816)
2010(3949)
2009(3878)
2008(3818)
2007(3792)
2006(3581)
2005(3099)
作者
(11214)
(9579)
(9277)
(8981)
(5951)
(4611)
(4201)
(3763)
(3548)
(3499)
(3390)
(3189)
(3135)
(3050)
(2845)
(2780)
(2758)
(2715)
(2611)
(2569)
(2446)
(2388)
(2245)
(2195)
(2191)
(2118)
(2089)
(2025)
(1943)
(1895)
学科
(18741)
经济(18602)
(10332)
(9671)
管理(9268)
业经(8878)
(8798)
企业(8798)
农业(7119)
中国(6908)
理论(6493)
方法(6063)
教育(6000)
(5283)
(5247)
(5074)
农业经济(4365)
地方(4362)
社会(4180)
(4177)
发展(3822)
(3799)
(3763)
经济理论(3631)
企业经济(3508)
建设(3457)
工作(3425)
(3019)
收入(2993)
政治(2882)
机构
大学(64007)
学院(62669)
(22356)
经济(21778)
研究(21266)
管理(19962)
理学(16589)
理学院(16326)
管理学(15958)
管理学院(15827)
中国(14793)
(13502)
(12859)
科学(12785)
(12177)
师范(12150)
(10777)
(10482)
财经(9857)
师范大学(9719)
研究所(9513)
(9484)
中心(8847)
(8742)
北京(8586)
(8472)
社会(7935)
教育(7647)
业大(7307)
经济学(7270)
基金
项目(35714)
研究(29516)
科学(28262)
基金(25269)
社会(21319)
(21122)
国家(20809)
社会科(18667)
社会科学(18655)
科学基金(17548)
(13968)
教育(13917)
基金项目(13015)
编号(12690)
成果(12269)
(11679)
课题(9307)
资助(9149)
自然(8845)
自然科(8631)
自然科学(8631)
自然科学基金(8490)
国家社会(8131)
重点(8118)
(8113)
(8027)
(7996)
(7706)
项目编号(7497)
规划(7362)
期刊
(33526)
经济(33526)
研究(23042)
中国(15302)
教育(13066)
(12402)
学报(12195)
(11311)
科学(10450)
大学(9934)
学学(9018)
农业(8207)
管理(7346)
财经(6892)
(6004)
业经(5989)
(5114)
社会(4921)
图书(4554)
问题(4422)
(4331)
金融(4331)
经济研究(4192)
社会科(4163)
社会科学(4163)
技术(4139)
书馆(3681)
图书馆(3681)
农业经济(3385)
改革(2984)
共检索到102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占锋  焦明娟  
费孝通是我国社会学的翘楚,他在社会学本土化和重建社会学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乡村社会面临危机,费孝通以复兴乡土工业为中心,全面系统的探索了乡土重建的道路。当下我国已经启动乡村振兴战略,这要求改善城乡关系、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重视乡村文化建设,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发挥乡村精英带头作用。费孝通的思想具有深刻性和前瞻性,在当下梳理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仍旧可以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启示和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致宁  乔芳琦  
费孝通先生基于田间调研所著的《乡土社会》为我们阐释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状态。费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分析是基于社会学"结构—功能"的视角,并结合了人类学"比较法"来进行研究。~([1])对于乡土社会的解读,既要注重费孝通全书的逻辑结构,即以乡土社会为核心、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为内在和外在形式,又要理解乡土社会的明确概念。费先生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研究,既可以作为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借鉴,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相互学习、融合的启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晨馨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里人际关系就如同石落水中荡起的圈圈涟漪的比喻堪称经典,以个体为中心的同心圆以及庞大的宗亲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复杂的关系网络,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琼  
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置于深重的危机时,中华民族的精英就开始向世界寻求古老中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灵丹妙药,在当时涌现出一大批用英文写就的经典著述,幽默风趣的笔调与睿智流畅的语言将中国的道德精神、生活情趣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如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应《世纪评论》之约,根据其在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倩倩  
孝道是乡土文明的核心内容。随着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快速转变,孝道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以M村为实践调研点,从事生、事死两方面将孝道的内涵细化为养亲、敬亲、侍亲、顺亲、葬亲、祭亲等6个维度,全面考察孝道在后乡土社会中的诸多变化与流动形式,深入剖析孝道嬗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后乡土社会,孝道嬗变是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制度等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乡村社会的微观实践共同形塑的结果。孝道嬗变应在社会转型与乡村变迁的事实基础上去考量与判定,并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孝道伦理秩序,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后乡土社会。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冬华  李真  
经验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经验。基于经验主义的实证会计研究,其最直接最准确的经验来源是基于中国本乡本土的认识,这也符合知识创造与传播的供求规律。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路径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作为转型中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与后现代新兴国家(美国)在学术的诉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对会计学术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挑战。我国会计学者应回归乡土经验,建设属于自己的学术城邦。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研究被美国的会计研究所裹挟,变成了以美国旨趣和需求为取向的会计学研究。这既非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旧模式仍在延续,且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新模式尚在襁褓酝酿,步履维艰。何去何从,如何破局,本文作者不揣冒...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川红  郑勇奇  刘宁  宗亦尘  焦明  郭慧玲  
通过样带法和小样方法于2005年在山东泰山调查刺槐繁殖扩散和对乡土植被的入侵状况。结果表明,刺槐主要以根蘖繁殖进行扩散入侵,并且根蘖繁殖能力与根系是否受伤或是否被砍伐有密切关系;刺槐通过根蘖扩散进入已有高大乔木的林内,如油松人工林和侧柏人工林;在密闭均匀的林分内,刺槐只是伴生下木,很难形成优势群体,但在林隙处可以迅速生长而成为上层木,与乡土树种形成混交林;刺槐能扩散进入灌木丛,说明耐瘠薄能力很强。调查还发现有6种乡土木本植物能在刺槐林下天然更新并且正常生长。分析比较发现,刺槐目前能与泰山低山分布的许多乡土树种形成混交林,不会侵占掉乡土树种。由于刺槐寿命短,推测刺槐混交林会被乡土植被群落替代。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