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98)
- 2023(17723)
- 2022(15180)
- 2021(14095)
- 2020(11897)
- 2019(26951)
- 2018(26565)
- 2017(51017)
- 2016(28059)
- 2015(30823)
- 2014(30321)
- 2013(30459)
- 2012(27774)
- 2011(24808)
- 2010(24547)
- 2009(22868)
- 2008(22973)
- 2007(20372)
- 2006(17989)
- 2005(15752)
- 学科
- 济(114344)
- 经济(114127)
- 业(101839)
- 管理(91582)
- 企(91165)
- 企业(91165)
- 方法(52848)
- 数学(42484)
- 数学方法(42029)
- 农(35266)
- 业经(34507)
- 财(34370)
- 中国(28149)
- 务(24821)
- 财务(24753)
- 财务管理(24728)
- 农业(24593)
- 学(24502)
- 企业财务(23516)
- 制(21967)
- 技术(21720)
- 理论(21314)
- 地方(20757)
- 贸(20576)
- 贸易(20563)
- 和(20513)
- 易(19954)
- 划(18687)
- 策(18001)
- 环境(16911)
- 机构
- 学院(403050)
- 大学(401010)
- 管理(160311)
- 济(158198)
- 经济(154969)
- 理学(139054)
- 理学院(137487)
- 管理学(135081)
- 管理学院(134362)
- 研究(133309)
- 中国(99106)
- 科学(86622)
- 京(85140)
- 农(77446)
- 财(72800)
- 所(68646)
- 业大(66365)
- 研究所(62875)
- 农业(61388)
- 江(59453)
- 中心(59298)
- 财经(58705)
- 经(53499)
- 北京(53001)
- 范(50131)
- 师范(49506)
- 院(48054)
- 州(47550)
- 经济学(46731)
- 财经大学(43597)
- 基金
- 项目(277333)
- 科学(217187)
- 基金(201551)
- 研究(195809)
- 家(178622)
- 国家(177060)
- 科学基金(151332)
- 社会(124235)
- 社会科(117124)
- 社会科学(117088)
- 省(109725)
- 基金项目(107255)
- 自然(101142)
- 自然科(98835)
- 自然科学(98805)
- 自然科学基金(97084)
- 划(91976)
- 教育(88872)
- 资助(82513)
- 编号(77999)
- 重点(62242)
- 成果(61706)
- 部(59899)
- 创(59374)
- 发(58562)
- 创新(54903)
- 科研(53646)
- 课题(53605)
- 业(53495)
- 计划(52014)
- 期刊
- 济(174147)
- 经济(174147)
- 研究(112795)
- 中国(74076)
- 学报(71963)
- 农(71069)
- 科学(64207)
- 管理(61730)
- 财(58149)
- 大学(53456)
- 学学(51050)
- 农业(48765)
- 教育(38989)
- 技术(33901)
- 融(31635)
- 金融(31635)
- 业经(30849)
- 财经(29236)
- 业(27653)
- 经济研究(27195)
- 经(25117)
- 问题(22955)
- 版(20886)
- 技术经济(20817)
- 科技(20778)
- 业大(19012)
- 现代(18931)
- 商业(18652)
- 理论(17566)
- 资源(17418)
共检索到581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刘志阳 邱振宇 许莉萍 庄欣荷
作为战略和组织研究前沿,混合组织在现实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混合性。但有关组织混合性及其实践结果迄今仍然鲜有实证研究结论。本文以混合组织代表——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行为-结果”理论框架,系统研究了组织混合性与社会影响力的内在关联,并从资源拼凑视角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行为“黑箱”。实证结果表明:(1)社会企业的高组织混合性有利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2)资源拼凑行为在组织混合性和社会影响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数字化能力对资源拼凑行为的中介作用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深化了组织混合性及其结果的关系,肯定了组织混合性在提高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独特优势,也为数字时代下包括社会企业在内的混合组织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余晓敏 张尊 夏豪宇
我国的社会企业通过哪些模式提升社会影响力?不同模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关于上述问题目前缺乏适用的分析框架、测量指标以及实证研究。文章旨在弥补上述研究空白,通过对全国309份社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的整体特征,探讨不同模式对提升效果的差异化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其一,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组织内部(直接)模式”(即能力建设和组织增长)的采用率高于“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即契约合作与知识传播);其二,多数社会企业混合使用多种模式,而模式的多样化程度对提升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其三,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对于提升效果的贡献大于组织内部(直接)模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实践中存在着“发展悖论”,对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晓红 郝秀艳 刘晓燕
[目的/意义]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对后发国家突破技术跟踪模仿、实现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如何全面准确识别关键共性技术成为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议题。[方法/过程]提出一种融合技术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框架,采用指标评估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特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首先,基于专利标题和摘要文本信息,采用LDA模型提取技术隐含主题,以高概率技术主题为节点,主题间共现关系为连边,构建技术主题共现网;其次,从关联性、紧密性、价值性3个方面识别共性技术,随后使用技术关注度指标量化技术的社会影响力,结合技术主题领先性、重要性特征度量共性技术的关键性程度,进而全面准确地识别关键共性技术;最后,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框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结论]服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语义理解技术、流程自动化技术等9项技术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融合技术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框架能够有效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可推广应用于解决各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凤军 李敬强 李辉
通过对品牌形象、品牌资产的理论分析,从消费者视角重构了品牌影响力的概念及维度,并基于612个汽车消费者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CSR)与品牌影响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SR承诺、CSR水平、CSR时间选择可以显著地提高品牌影响力,而CSR关联度对品牌影响力的作用却相反。且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能力信念对CSR与品牌影响力的关系有微弱的调节效应。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何军 刘业政
在线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最主要平台,网络也逐渐从单一的社会网络向混合型网络转变,形成了社会网络和参与活动形成的归属网络两类网络相互交织和促进的现象。识别社会影响和同质性两类机制在这类网络形成中的作用大小和特征,对促进在线社交网络健康发展和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意义重大。本文先对百度贴吧、派代网作实证分析,分析不同机制下网络呈现的结构特征,然后使用扩展的社会归属网络模型对混合型在线社交网络进行仿真,分析社会影响和同质性两种机制对混合型在线社交网络形成的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超 马铭 李思思 夏冬 于俊凤 许海云
[目的/意义]开展颠覆性技术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可以探究颠覆性技术社会影响力的扩散特征,为潜在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文章以政、产、学三方认可的颠覆性技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以Altmetric.com平台为数据来源,获取各颠覆性技术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的多种社会媒体关注度指标,将这些关注度指标作为颠覆性技术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量化表征;最后,立足于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各技术社会影响力所具有共通的扩散性、差异性、持续性、多样性、均衡性和积聚性特征。[结果/结论]从扩散性、差异性、持续性、多样性、均衡性和集聚性等6个方面获取了12项颠覆性技术具有的共性特征与结论的应用场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德之
尊敬的王茂林会长、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大家下午好!这是我第三次参加中国生产力学会的年会活动,感到非常的荣幸。在第一次参加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叫用资本精神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以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系列反响。我认为思想理念的现代化是其他现代化的灵魂。多年以来,以王茂林书记为会长的中国生产力学会,把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推动到中国来,并进行了中国化,我觉得效果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茜 谭宗颖 钱力
[目的 /意义]梳理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估体系的建立,优化科学研究管理政策实施效果。[方法 /过程]基于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CNKI数据库收录的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文献,从影响力评估关键知识骨干角度梳理其评价范式、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结果 /结论]当前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价范式分为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两种,核心理论模型有多维评估模型、SIAMPI模型、收益评估模型、沟通模型、逻辑模型5种,主要从产生条件和结果体系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估应坚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翁克瑞 刘卫
确定阀值下社会影响力最大化问题:在社会网络中,如果用户来自邻居的影响力超过固定阀值,则该用户保持激活并影响其他的未激活邻居,当未有新的激活用户时停止扩散,如何选择最初的初始种子使得最终激活的用户数量最大化。该问题广泛存在于新产品扩散、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营销活动。本文分别根据影响力扩散的扩散结果和扩散过程建立了两个整数规划模型。通过计算实验,我们发现基于扩散过程的模型更容易被商业优化软件(Gurobi)求解。同时,实验显示缩减扩散阶段只损失少量的激活数量,却可以节约大量的计算时间。最后,论文在求解模型的基础上,测试了贪婪算法的计算绩效。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耿奎,易丹辉,杭斌
In this paper, hybrid model is give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discussed. because for liquidity constraints, a part of Chinese peasants household only expend current income, their behavior is adapted for abstract income hypothesis, and the other peasants household expend permanent income, their behavior is adapted for LC PIH.
关键词:
消费行为 混合模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明伟 朱俊杰 李毅彬 王斌斌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定量分析了重大国际展会的经济社会影响力。首先,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进行横向比较,提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较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模型,评估?其经济社会影响力。然后,将上海世博会与历届世博会进行纵向比较,构建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其影响力。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可推广应用于重大国际展会的经济社会影响力评估。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毅
企业的竞争优势除了要依靠企业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外,往往还与企业的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包括有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商贸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冲击。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时期商贸流通业市场运作规律,基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深入探究传统品牌企业互联网营销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互联网营销 社会资本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毅
企业的竞争优势除了要依靠企业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外,往往还与企业的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包括有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商贸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冲击。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时期商贸流通业市场运作规律,基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深入探究传统品牌企业互联网营销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互联网营销 社会资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怡俊 黄海峰
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在政治维度、社会维度、经济维度上呈现碎片化状态,具体体现为行政权力划分不明晰、治理主体单一且主体间缺乏互补协同、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碎片化特征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导致其供给水平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面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张力,在整体性治理理念下,以社会影响力债券作为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基础,该机制通过协调层级政府部门间的权责配置,整合多元治理主体的资源优势,拓宽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渠道,从而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问题,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艳
在设计一种有效的企业组织结构时,劳动力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等因素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论证不同的员工特征与环境特征决定了企业内不同的契约组合,从而导致了企业组织形式各异。各类员工——组织关系的构建都是在交易成本最小化前提下的适应性制度安排。
关键词:
混合契约 员工——组织配适 交易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