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6)
- 2023(15959)
- 2022(13968)
- 2021(13168)
- 2020(11035)
- 2019(25398)
- 2018(25203)
- 2017(48920)
- 2016(26377)
- 2015(29927)
- 2014(29757)
- 2013(29047)
- 2012(26580)
- 2011(23759)
- 2010(23559)
- 2009(21759)
- 2008(21327)
- 2007(18813)
- 2006(16531)
- 2005(14257)
- 学科
- 济(102500)
- 经济(102288)
- 管理(82297)
- 业(74895)
- 企(64531)
- 企业(64531)
- 方法(49610)
- 数学(42055)
- 数学方法(41408)
- 财(29637)
- 农(27561)
- 中国(26703)
- 业经(24229)
- 制(22639)
- 学(22122)
- 理论(19268)
- 地方(18936)
- 务(18802)
- 财务(18717)
- 财务管理(18674)
- 农业(17830)
- 和(17778)
- 企业财务(17708)
- 贸(17538)
- 贸易(17530)
- 易(17023)
- 技术(16411)
- 环境(16087)
- 体(15749)
- 银(15631)
- 机构
- 大学(374301)
- 学院(371139)
- 管理(148715)
- 济(144853)
- 经济(141619)
- 理学(129471)
- 理学院(128068)
- 管理学(125583)
- 管理学院(124908)
- 研究(118537)
- 中国(87716)
- 京(78625)
- 科学(73367)
- 财(69620)
- 所(57973)
- 农(56402)
- 财经(55665)
- 业大(54734)
- 中心(54659)
- 江(53697)
- 研究所(52596)
- 经(50561)
- 范(49100)
- 北京(49088)
- 师范(48642)
- 农业(43973)
- 经济学(43670)
- 州(43335)
- 院(43326)
- 财经大学(41608)
- 基金
- 项目(256673)
- 科学(202549)
- 研究(188527)
- 基金(187287)
- 家(161988)
- 国家(160627)
- 科学基金(139270)
- 社会(119791)
- 社会科(112905)
- 社会科学(112872)
- 省(99445)
- 基金项目(99412)
- 自然(90572)
- 自然科(88499)
- 自然科学(88479)
- 教育(87730)
- 自然科学基金(86858)
- 划(83539)
- 编号(77183)
- 资助(76835)
- 成果(62674)
- 部(57120)
- 重点(56836)
- 创(53155)
- 发(53052)
- 课题(52433)
- 教育部(49611)
- 创新(49548)
- 制(49371)
- 科研(49071)
- 期刊
- 济(157436)
- 经济(157436)
- 研究(107960)
- 中国(69851)
- 学报(58946)
- 管理(55423)
- 财(55046)
- 科学(53799)
- 农(51649)
- 大学(46094)
- 教育(43268)
- 学学(43254)
- 农业(35505)
- 技术(33192)
- 融(29438)
- 金融(29438)
- 财经(27593)
- 业经(25705)
- 经济研究(24260)
- 经(23542)
- 问题(20278)
- 图书(19263)
- 版(18346)
- 理论(18092)
- 科技(17616)
- 业(17478)
- 技术经济(17411)
- 实践(16536)
- 践(16536)
- 现代(16183)
共检索到535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卫海英 骆紫薇
人们通过消费品牌来参与社会互动是品牌消费的重要特征。但现有品牌至爱生成机制的研究却缺乏对消费者社会心理过程的关注,未能找出品牌至爱形成的根本原因。本文以社会互动为视角,借助释义学方法,在国内首次对消费者爱上品牌的社会心理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了品牌至爱的三种生成机制——社会助长生成品牌激情、社会比较和社会交换生成品牌吸引、社会依恋生成品牌承诺,总结了三种生成机制的运行机理、理论基础和品牌在其中的主从作用,特别是识别了品牌在某些生成机制中的从属作用,为中国企业以有限资源利用广阔的社会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本文对企业构筑品牌至爱提出了管理建议。
关键词:
品牌至爱 生成机制 社会互动 释义学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振中 李晓丹 程钧谟
品牌忠诚一直是品牌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品牌体验和品牌认同日益重视。同时,对品牌形成长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已成为品牌忠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品牌至爱的视角,探讨了品牌体验和品牌认同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机制,并构造了以品牌至爱三个维度为中介的品牌忠诚形成机制理论模型。
关键词:
品牌体验 品牌认同 品牌至爱 品牌忠诚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周刚志
由于理论界对于司法机关的宪法适用权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宪法释义学的发展面临逻辑困境。财政宪法学由立宪科学向宪法释义学的理论转型,当以"实质宪法观"为理论视角,以法律的"合宪性推定"为前提,依循"合宪性解释"的方法,可资为部门宪法释义学之范例。
关键词:
立宪科学 宪法释义学 财政宪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卫海英 冯伟
本文以企业职员和消费者为调查样本,在分析企业和消费者对互动行为的感知及差异的基础上,发掘影响互动感知与互动效应的关键性因子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探索企业与消费者互动行为的始点和改进方向,提升互动效应,进而揭示基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行为的品牌资产生成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
品牌资产 生成路径 互动行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汪旭晖 冯文琪
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交应用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本文以关系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探索虚拟品牌社区中个体层面的社会互动在改善品牌关系质量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实证研究发现:在虚拟品牌社群中,消费者之间的社会人际互动及消费者与品牌间的类社会互动显著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和消费者的关系社会资本;消费者的关系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消费者的关系社会资本在社会人际互动及类社会互动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社群营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汪旭晖 冯文琪
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交应用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本文以关系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探索虚拟品牌社区中个体层面的社会互动在改善品牌关系质量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实证研究发现:在虚拟品牌社群中,消费者之间的社会人际互动及消费者与品牌间的类社会互动显著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和消费者的关系社会资本;消费者的关系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消费者的关系社会资本在社会人际互动及类社会互动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社群营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杜剑 窦康
品牌价值反映了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可程度,社会责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文章以2010年和2011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 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1)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具有滞后性;(3)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对品牌价值的影响要弱于传统财务指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品牌价值 信号传递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小娟
广告作为品牌与消费者重要的沟通桥梁之一,可以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相关信息,引导消费者进行正确消费行为,唤醒相关环保意识,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感知。因此,本文研究广告信息包含的属性,即功能属性、绿色属性、情感属性、社会属性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并探讨品牌信任与自我-品牌联结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产品类别在此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实证研究表明,广告信息属性均提升了品牌价值评价,广告信息的功能和绿色属性提升了消费者的品牌信任,而情感和社会属性提升了消费者的自我-品牌联结,从而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感知评价。此外,针对不同产品类别,广告信息中的不同属性对品牌价值评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本文丰富了广告信息属性、品牌价值和品牌信任等理论,为企业的广告设计和品牌推广提供有效的实践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佳
Web3.0时代在线品牌社群的结群机制和互动过程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理论和研究视角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6个典型案例为样本,综合使用扎根理论和定性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了消费者加入在线品牌社群并形成品牌忠诚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发掘出"成员非交互式参与"、"感知价值缺失"、"互动"、"社群社会资本"、"社群与品牌认同"、"品牌忠诚"六个范畴及其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在线品牌社群社会资本生成、构成及作用过程的概念模型。发现在线品牌社群社会资本遵循二元生成路径,通过社群认同、品牌认同等因素间接作用于品牌忠诚,并受到成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佳
Web3.0时代在线品牌社群的结群机制和互动过程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理论和研究视角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6个典型案例为样本,综合使用扎根理论和定性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了消费者加入在线品牌社群并形成品牌忠诚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发掘出"成员非交互式参与"、"感知价值缺失"、"互动"、"社群社会资本"、"社群与品牌认同"、"品牌忠诚"六个范畴及其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在线品牌社群社会资本生成、构成及作用过程的概念模型。发现在线品牌社群社会资本遵循二元生成路径,通过社群认同、品牌认同等因素间接作用于品牌忠诚,并受到成员社群涉入度、感知社群-品牌契合度等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玉珍 赵京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如何让品牌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顾客的认同,并让顾客持续保持一种对品牌的至爱状态,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顾客感知价值与品牌至爱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了两者的关系及其中间机制。研究表明,顾客感知的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均正向影响品牌至爱,而感知成本负向影响品牌至爱;消费者信任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进一步拓展了感知价值、品牌至爱以及消费者信任的相关文献,并为企业的品牌传播提供了有益对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朱鸿 张新艳
品牌至爱是一个满意消费者对某个特定的品牌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依恋程度,包含对品牌的热情、对品牌的依恋、对品牌的积极评价、响应品牌的积极情绪,以及对品牌爱的宣言。研究表明:品牌至爱对品牌忠诚和积极口碑传播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自我象征品牌对品牌至爱和积极口碑传播也具有正向影响,但享乐性产品对品牌至爱和品牌忠诚没有影响。
关键词:
品牌至爱 积极口碑传播 自我象征品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辉 王诗韵 李思婷
目的地品牌至爱反映了游客对目的地品牌强烈的情感依恋,是当前目的地品牌化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品牌至爱研究最初集中于一般消费品领域,后来逐渐拓展到酒店、旅游目的地领域,文章对这些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并落脚于目的地品牌至爱,总结了其未来研究方向。目的地品牌至爱的理论视角包括人际关系和类社会关系,研究方法以定量方法为主。现有目的地品牌至爱概念只涵盖了实际游客,而文章从情感迁移模型、幻想理论等方面指出潜在游客同样会建立目的地品牌至爱,由此认为研究潜在游客目的地品牌至爱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目的地品牌至爱的测量包括心理测量学、C-OAR-SE和生理测量3个视角。目的地品牌至爱的前因变量包括品牌因素、游客因素、关系因素和营销因素4个方面,结果变量包括品牌层面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以及游客层面。然而,目的地品牌至爱的类型研究和动态发展性只得到较少关注。最后,文章围绕目的地品牌至爱的概念界定、维度及测量、前因及结果、类型划分、动态发展性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杨德锋 江霞 赵平
本文从奖励分享角度探讨品牌体验分享行为对分享者本人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并考察奖励水平、奖励类型及奖励来源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奖励体验分享有助于构建分享者的品牌至爱,奖励正面的体验分享对分享者本人的品牌至爱具有正向影响,奖励负面的体验分享可以减小分享者品牌至爱的负向变化,但是高低奖励水平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正面分享情境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负面分享情境下,精神奖励的影响作用更大;(3)不管在正面还是负面分享情境下,与来自第三方的奖励相比,来自回应方的奖励对分享者的品牌至爱改变更大。
关键词:
分享现实 品牌体验 分享 奖励 品牌至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绮丽
释义学音乐哲学是当代西方相当有影响力的一支音乐哲学流派。本文对释义学音乐哲学关注的问题,释义学音乐的哲学意义及存在方式,释义学音乐哲学对音乐的理解与解释进行了探讨,对于我们更好地解读音乐作品将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释义学 音乐哲学 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