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06)
2023(5277)
2022(3940)
2021(3591)
2020(2612)
2019(5783)
2018(5584)
2017(10507)
2016(5521)
2015(5889)
2014(5877)
2013(5720)
2012(5438)
2011(5152)
2010(5312)
2009(5144)
2008(4898)
2007(4691)
2006(4374)
2005(3499)
作者
(14983)
(12815)
(12730)
(12138)
(7893)
(6254)
(5748)
(4953)
(4834)
(4601)
(4436)
(4255)
(4118)
(3910)
(3833)
(3694)
(3602)
(3598)
(3573)
(3525)
(3168)
(3016)
(3011)
(2994)
(2992)
(2867)
(2829)
(2710)
(2647)
(2634)
学科
(26137)
经济(25995)
(22284)
(18011)
农业(15063)
管理(12825)
业经(12727)
(11299)
企业(11299)
中国(8941)
(7676)
方法(7617)
(7074)
地方(7006)
农业经济(6811)
(6140)
收入(5620)
发展(5579)
(5573)
(4973)
(4972)
社会(4928)
工作(4913)
(4894)
农村(4876)
理论(4705)
建设(4672)
(4582)
数学(4577)
数学方法(4556)
机构
学院(80944)
大学(77848)
(33087)
经济(32283)
管理(30396)
研究(28610)
理学(26235)
理学院(25961)
管理学(25534)
管理学院(25372)
中国(21635)
(18729)
(15942)
科学(15688)
(15545)
中心(13767)
(13237)
农业(12969)
(12911)
(12183)
师范(12141)
财经(12118)
业大(11978)
研究所(11731)
(10932)
社会(10243)
(10205)
经济学(10194)
(10173)
(9936)
基金
项目(53640)
研究(43473)
科学(43156)
基金(38915)
(32936)
国家(32516)
社会(31657)
社会科(28410)
社会科学(28394)
科学基金(28038)
(21630)
基金项目(20582)
教育(18809)
编号(18520)
(17266)
成果(16048)
自然(14827)
自然科(14459)
自然科学(14459)
自然科学基金(14207)
资助(13711)
国家社会(12741)
课题(12666)
(12603)
(12593)
(12046)
(12005)
重点(11832)
(11617)
(10890)
期刊
(46990)
经济(46990)
(25177)
研究(24873)
中国(20012)
农业(15985)
科学(12796)
学报(12455)
(11989)
业经(11386)
大学(10618)
学学(10111)
管理(9557)
教育(9400)
(9289)
金融(9289)
农业经济(7719)
农村(7587)
(7587)
社会(6285)
财经(6216)
(6186)
问题(5959)
经济研究(5921)
(5392)
社会科(5281)
社会科学(5281)
农村经济(5073)
(4996)
技术(4855)
共检索到127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国磊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邢俊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针对"三农"问题做出了新的指引与解读,希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最大限度提升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乡村经济治理的主要矛盾,针对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经济体制、经济治理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在多个视角、多个层面上寻找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军  潘丽莎  
我国畜牧业在各阶段的发展重点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变紧密联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当前阶段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未来畜牧业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妥善处理供需不平衡、环境约束和经济发展、大市场和小生产这三大主要矛盾,可从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完善产业保障政策等入手解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曌  储德平  王兰兰  邹芷嫣  
乡村老年闲暇教育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客观需求,是实现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内在诉求。然而,我国乡村老年闲暇教育面临着三大突出矛盾:乡村文化环境日益衰弱与老年群体余暇渐趋充裕之间的矛盾、乡村休闲产业供给断层与老年群体的闲暇需求之间的矛盾、乡村成人教育观念淡漠与终身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从闲暇教育观念、闲暇教育内容、闲暇教育人才、休闲产品质量、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老年闲暇教育的因应之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治理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和内涵,是相对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来说的。其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团结",以重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振兴的关键在党,具体落实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上,其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基层组织进行生活治理的能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地  李梓旗  
城镇化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而乡村振兴则强调城市人才下乡参与农村发展,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在农村土地"两权分离"背景下,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和用益物权的双重属性限制了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促进了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据此提出以下建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流转收益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及推动各类社会人才下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等促进城市人才下乡;借鉴日本"一村一品"、发达国家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以及农村三产融合等经验带动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孙豪  毛丰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方法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是:矛盾分析法和质量互变规律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次要矛盾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度时,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次要矛盾发生转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实践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使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占据支配地位。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缓解不平等问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优化社会制度。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少波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判断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也是中共自改革开放乃至党的八大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文奇  平萍  
长期以来,中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缓解城市贫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该制度瞄准对象及保障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其减贫效果受到严重阻碍。利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别利用Alkire-Foster多维测量方法以及FGT指数分析方法,估算出城镇低保政策的覆盖范围,并针对其减贫效果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对多维贫困群体而言,多维贫困指数在10%的贫困阈值下,中国城镇低保政策能降低20%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但随着多维贫困深度越深,减贫效果越弱;在收入扶贫方面,城镇低保制度显著改善了绝对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从全国来看,一阶贫困率指数下降了28.12%,贫困距平方指数下降了44.5%,但现行低保制度加剧了部分省份的相对贫困发生率。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少波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判断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也是中共自改革开放乃至党的八大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聂辉华  
一、为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理解时代特征的关键。从经济学角度讲,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稀缺的资源如何在多任务之间配置才能产生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效果,因此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和政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社会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高海秀  冯晓龙  王晶晶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