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80)
2023(14929)
2022(12637)
2021(11524)
2020(9660)
2019(22057)
2018(21774)
2017(41600)
2016(22585)
2015(25736)
2014(25952)
2013(25847)
2012(24408)
2011(22216)
2010(22658)
2009(21490)
2008(21333)
2007(19781)
2006(17719)
2005(16269)
作者
(65985)
(55983)
(55629)
(52995)
(35221)
(26656)
(25220)
(21552)
(21051)
(19884)
(19289)
(18473)
(17851)
(17555)
(17429)
(17142)
(16591)
(16151)
(16135)
(16009)
(14122)
(13856)
(13523)
(12860)
(12695)
(12635)
(12405)
(12300)
(11311)
(11164)
学科
(115023)
经济(114843)
(65394)
管理(62794)
(51029)
(45635)
企业(45635)
方法(40812)
农业(33805)
数学(33719)
数学方法(33427)
业经(29717)
中国(28564)
地方(27298)
(25030)
(23415)
(20993)
(17063)
(16779)
(16584)
贸易(16576)
(16043)
理论(15979)
(15962)
(15700)
银行(15672)
环境(15437)
(15288)
金融(15282)
(15033)
机构
学院(334750)
大学(331906)
(147248)
经济(144178)
管理(123786)
研究(117284)
理学(105298)
理学院(104108)
管理学(102428)
管理学院(101805)
中国(90375)
(69717)
(69386)
科学(68791)
(67748)
(59685)
中心(54724)
(53653)
研究所(53351)
农业(53141)
财经(52251)
业大(51433)
(47096)
经济学(45544)
(44746)
师范(44385)
北京(43875)
(41629)
(40744)
经济学院(40720)
基金
项目(212060)
科学(166399)
研究(160293)
基金(151847)
(130731)
国家(129485)
科学基金(110127)
社会(104609)
社会科(97996)
社会科学(97964)
(84412)
基金项目(80440)
教育(72687)
(69251)
自然(66742)
编号(66555)
自然科(65090)
自然科学(65072)
自然科学基金(63926)
资助(60503)
成果(55506)
重点(47885)
(47853)
(47758)
课题(46332)
(43548)
(43375)
国家社会(42743)
(41275)
教育部(40899)
期刊
(180829)
经济(180829)
研究(103833)
中国(74217)
(71608)
(53424)
学报(51242)
农业(48064)
科学(47640)
管理(43988)
大学(40318)
学学(37970)
教育(36380)
(34550)
金融(34550)
业经(31963)
技术(29471)
财经(27230)
经济研究(26862)
问题(24360)
(23529)
(23495)
世界(18571)
(18365)
技术经济(17963)
经济问题(16412)
农村(16279)
(16279)
(16213)
农业经济(15676)
共检索到525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尹栾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新文化。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体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提供这些产品的必然性;农村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强大的正外部性效用,决定了政府提供这种产品的必要性。政府在提供农村文化产品时扮演的是双重角色——既是制度供给者,也是产品供给者。但是,二者是有主次的,政府首先应该是制度供给者。政府在完善正式制度供给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源于农民自身的非正式制度,建设起真正属于农民的先进文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逢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为了妥善地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因素,其路径依赖的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在“三农”问题上,制度的路径依赖性有可能对新农村建设造成的阻力影响,通过分析四川省苍溪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出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志伟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努力实现农民教育发展的新跨越,深化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证,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芒环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申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条主线展开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新农村建设战略指导思想的核心,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打开"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质变。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力图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途径,"多予少取放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而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现代农业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邱云生  刘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新的总体发展思路,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本文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因,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是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于制度创新,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一系列改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黄丽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正逐步深入的进行。但我们认为,仅如此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系统地对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进行创新,本文主要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的必要性、基本思路和原则、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内容等方面透视农村金融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希望能给有关部门以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平  李双清  
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模型,构建了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村民在个体理性支配下同集体理性进行博弈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实践中存在的保护政策失效和村民间保护意愿差异的现象进行了解析。结论认为,村民在个体理性支配下的博弈行为符合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构成了保护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此,结合村民的行为特点和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引入了法律保护机制以探求思路和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海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本文围绕农业的财政投入,提出了财政投入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性及投入目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投入取向及其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立雄  何炼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福生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选择外出劳动力占本村总人口的比例作为“人口流动规模”的一个替代变量,外出劳动力预期收入差距、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本村非农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和人均政府投资总额四个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系数为负,与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具有相反的意义。笔者对八位“革命前辈”故乡村的调查发现,由于受政治“名人”效应的影响,样本村庄人均政府投资总额对人口流动规模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革命前辈”故乡村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政治资源,以促进当地社会土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层面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珠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申端峰先生在《调研世界》2006年第4期《对新农村建设的冷思考》一文(以下简称“中文”)中对学界的两种主导性意见进行了剖析,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应以文化建设为主的观点。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红军  
本文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机制和农产品交易效率提升机制以及相应的具体途径。结果表明,在这两个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向现代化转型,但如果不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迁移和就业方面的歧视,城乡收入差距并不一定会随之缩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从另一面表明,在二元结构、工业和城市偏向政策下,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间接促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也难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这意味着,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破除阻碍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各种制度和障碍确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新华  马璐璐  张金明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从绩效优化的角度探讨集体建设用地的最适产权安排。研究发现:"共同共有"无法解决产权主体"虚化"、"委托代理"以及产权的非排他性等问题,因此绩效低下;另一方面,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土地配置低效以及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也制约着"共有私用"绩效的优化。而"按份共有"的产权模式具有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风险规避以及交易费用低等优势,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最适产权安排模式。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琼  刘爽  宋玉琪  张健铭  
在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低收入农村居民的风险管理手段,其产生与发展是一定制度环境下的创造性变革。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我国农村居民风险管理初始制度安排,指出农民风险管理制度供给不足是促使小额人身保险制度产生的基础,并对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制度变迁中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最后从政府行为选择、制度耦合等角度探讨建立可持续性的小额人身保险制度安排。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脉伏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产生的。政府为了获得信用社制度之外所不能获得的利益,供给了信用社制度,并且以政府自己信誉和组织成本投资于信用社,成为信用社的投资人。政府在供给信用社制度之后,成功地控制了信用社,政府对信用社控制的成功在于社员从信用社退出的成本高昂,信用社的政府产权深深地影响着信用社制度的演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